APP下载

春花:让科技之花在草原上绽放

2022-07-08王梓霖

教育家 2022年24期
关键词:春花科学课航天

王梓霖

春花,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蒙古族小学科学教师,全国高级科技辅导员。内蒙古自治区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赤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六月,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在内蒙古的大地上交汇,蓬勃的希望在草原上升腾。一缕阳光灑在“春花科普工作室”的牌匾上,反射出金色的光,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三五一组围坐在工作台前,投入地摆弄着桌上的器材,互相交流着、讨论着,制作出一艘艘“航天飞船”、一辆辆机械小车。你或许很难想象,这是出现在一所乡村学校科技教育课堂中的场景,学校所在的地区近两年才退出国家级贫困县的行列。

乡村学校如何上好科技教育课?如何争取到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蒙古族小学科学教师春花一直在探寻着问题的答案。

两次突然的“开窍”

长大后要不要成为科学家?少年时代的春花可没想过这个问题,毕竟自己算不上优等生。九年级刚开始学习化学课时,她总也搞不懂那些化学知识,感觉自己是从出生起就注定了学不好化学。虽然时常感到沮丧,但她还是乖乖地上着课、做着题,学期末的某天,在做一道化学题时春花发现,自己好像开窍了!她突然想明白了化学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了如何去运用那些学过的知识,体会到化学的奇妙,更愿意走进那些充满奥秘的领域。

因为自身的经历,多年后成为专职科学教师的春花坚信,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传授的多一些、更多一些,即便当下孩子们没有完全理解,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他们很可能突然地理解那些听过的知识,体会到生活里的科学奥义。

毕业后要不要成为一名教师?少年春花的答案是肯定的,“当老师多神气啊,可以管很多孩子”。1995年,从赤峰市林东师范学校(现“内蒙古林东民族艺术师范学校”)毕业的春花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2006年进入乌丹蒙古族小学后,在教授孩子们其他学科的同时,春花兼任了小学科学教师。

一直以来对各种事物都保持着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她在科学课中找到了乐趣,尝试以各种形式教授这门课,自第二年起她就将科技教育的内容引进了课堂。不过,那时的春花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带着孩子们创造,让他们讲授小物件中运用到的科学原理,对自己在做的事并没有明确的理念。“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技教育,没听过。”春花说道。

2014年底,由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的“变废为宝、从我做起”——2015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在内蒙古组织了培训。这次培训中,春花突然地开了窍,“原来我做的属于科技教育,科学课上教的是理论化的知识,而科技教育更多的是指运用知识开展的各种实践类活动,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孩子们上更好的科教课”。

完成培训回到各自的学校后,一些教师没再想起那次讲座,而春花却开始了疯狂地加班。

城里孩子有的,我们也能有

近些年来,中小学科学课的地位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提升,但专业的科学教师仍然较为稀缺,愿意尝试科技教育的就更少。教师们并非没有成长的机会,但科学课本就不算“主科”,很多学校都不太重视,即便开设科学课、设置科技节,也不会投入多少资源。“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科学教师,愿意利用科学课带着孩子们做一些科技类的创新小作品的很少,有些老师最多干一两个学期,因为看不到什么效果。”反正,做或不做也没什么区别,没多少人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琢磨这门课,能否上好全看教师的责任心。

突然“开窍”后,春花坚持要参加科协的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以下简称“体验活动”)。体验活动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机会、专业人员的指导,还能给学校免费的资源支持。以前,春花总是拜托女教师将护肤品空盒拿到学校中,请食堂阿姨将学校营养餐中喝完的酸奶盒收集起来,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孩子们科技活动的资源。她觉得自己亏欠已经毕业的学生太多,“那时,自己和孩子们的水平差不多,总是一边做一边学,也只能搜罗一些‘废品’给他们做小物件”。第一次参加培训的春花看到台上的资源包后眼睛都亮了,“我这么一说很多人都不明白,你知道吗?他们体会不到我的快乐,那些材料网上都买不到,质量特别好”。科协的体验活动都是在网上申报,需要填写材料。

作为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人,春花的汉语是工作后才学会的,她也不擅长电脑。每天下班后,她就坐在办公室仅有的那台电脑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击键盘,填写申请材料,遇到不会的字词她就给自己的大学生女儿打电话,遇到不懂的电脑操作就记下来回家让丈夫帮忙。“有点苦,有点累”,春花说。但她没有放弃,她想管好自己的孩子们。

第一次去外地参观学习,春花哭了两回。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因积极参与科教活动,这一年起春花获得了外出实地学习的机会,在呼和浩特的学校里她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人家的学校里有专业的老师、专业的资源,什么都可以做。想着自己的孩子们,我心里特别难受”。春花看着看着,眼睛悄悄湿润了。晚上回到酒店,春花想着孩子们,泪水又充满了眼眶。她下定决心,要尽可能让自己的孩子们能有像城里孩子一样好的条件。

于是,她筹建校园科技馆、翻译蒙文科技教材、主动向专业人士请教问题、准备科技辅导员考试,更积极地参与每一次的体验活动。每年的体验活动都有主题,会给申请的教师发放一些资源包,学生们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创作科技小作品、进行科技小实验,随后向活动组汇报成果即可。但没有那么多学校申请,还有一些学校申请到资源包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实际上,机会藏在每一次行动之中。看到2017年体验活动的调查表中关于“航天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的介绍,春花才发现原来航天和人们的生活离得很近,普通教师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航天知识,让它们成为青少年爱上科学的驱动力。在整理了一些航天活动和航天方面的小作品后,她又成功申报并顺利完成这次体验活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宇航学会承办的这次活动让学校的科技教育迎来了新的转机——2017年乌丹蒙古族小学被评为“全国航天特色学校”,也是迄今为止此类目下寥寥无几的民族小学。自此之后,中国宇航学会以及航天科普专家们也关注到了春花及她所在的学校。

2018年,神舟十号航天飞船太空授课教案专家组副组长、青少年航天科普专家金声来到了内蒙古,和中国科协的工作人员点名要到“春花的学校”去看看。来到学校的金声教授给学生上了一堂航天課,课上还做了不少太空中常做的小实验。风趣的语言、活跃的课堂氛围,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金爷爷讲述航天的故事。

课程结束后,一个孩子走到金声教授的面前,拽着他的衣角说:“老师,您留下来行吗?还想让您给我们上课。”孩子出人意料的举动打动了金声和在场的很多人。离开学校后,金声以个人名义为学校的孩子们捐赠了1万元的航空科普工作资金。至今,金声已连续3年来到学校,赴那场与孩子们的约会。

那些城里孩子们有的,春花的孩子们也有了,甚至超过了她的预期。2019年翁牛特旗科协在学校成立了“春花科普工作室”,次年,中国科协投入了10万元的专项资金成立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用作孩子们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活动资金。自此,学校越发重视科技教育,每周开设一到两节科技课。家长们也更重视孩子们创新创造力的培养,支持孩子们的发明与创造。

从无人在意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这条科技教育的突围之路春花走了十多年。

花,只会开在种过的地方

如果说成为科学教师只是因为兴趣和爱好,如今春花坚定地要做好科学和科技教育是因为历经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培训,她越来越确信科学对于孩子们的意义。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有着对于这个世界强烈的好奇心,都有着天然的探究欲,科学课和科技教育能使他们的这些特性更好地保存下来。“我们的课堂是公平的,大家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无论成绩好坏,孩子都愿意过来玩,愿意思考。平时调皮捣蛋的也没空捣乱,大家都忙着做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相互交流、讨论制作原理,完成操作之后,春花会去讲授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并介绍相关的科学故事。想知道故事的后续内容?那就得去推荐的书里找答案了。在一点点的引导下,孩子们心中的科学种子潜滋暗长。

尽管后来屡次带领孩子们获得各种科技类的大奖,但令她印象最深的却是2010年一个男孩制作的略显粗糙的作品。乌丹蒙古族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孩子们两周才能回一次家。那时,春花常在孩子回家前布置小学科学课作业,这样孩子们可以在家中寻找更多的材料,制作相应的小物件。一个男孩想要制作电锯,他从不玩的小车里拿出马达,也找到了合适的线圈,但在制作电锯头的时候遇到了难题,第一次,他尝试用纸裁出锯齿,但因太软而失败了。第二次,春花建议他用硬塑料板试试,这次还是失败了。他俩商量了很多天,始终没找到合适的材料。第三次回家,男孩发现了啤酒瓶盖的边缘是锯齿状的,非常适合作为电锯头,于是将其压扁装到了现有的零件上,成功制作了自己的小电锯,师生俩开心极了。“那时候我们没有资源包,没有任何考试,孩子完全是凭兴趣去做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小东西,做一遍不行就做第二遍,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就翻书、问老师,每次回家再找新的材料去尝试,这就是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有时候老师们忽略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他们可能比大人们更强。”春花说道。

航天追梦人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他们将自己的浪漫与情怀洒向苍穹,也洒进了孩子们的心间。成为全国航天特色学校后,学校开展了更多以航天为主题的科技教育,带领孩子们认真观看每一次的“天宫课堂”。“小学阶段并不一定要给孩子们讲多么专业的航天知识,说实话这个我也还做不到,但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能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的东西。比如航天人那种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以此不断激励孩子们。”今年学校的航天日活动,春花为孩子们网购了“航天服”,学生代表化身“小翟志刚”“小王亚平”,自豪地模拟了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情境。其他孩子都争着去和班级里的航天员握手、合影。孩子将“航天服”还到春花手里时仍激动着:“老师,我太开心了,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当上航天员了,我今天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科学教育,特别是儿童时期和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提高孩子们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基石,而在科技教育中更能培养孩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花说:“社会在不断升级,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一定要多教给孩子们一些,无论是什么主题的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孩子们埋下创新的种子。”那个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男孩,那个已经学文科但仍念念不忘小学科学课的女孩,都让春花更确信自己坚持的意义。让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保持热爱与好奇,才能为未来打开更多的可能。即便当下孩子不一定全都听得懂,但花,只会开在种过的地方。

科学的精神在草原上、在课堂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猜你喜欢

春花科学课航天
我的航天梦
难忘的科学课
逐梦航天日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让汽车开到终点不停车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美丽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