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语专业国别文化课教学探索

2022-07-07李丹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李丹

摘    要:国别文化课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提升文化自信等得天独厚的思政育人基因,蕴含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资源,与思政元素相融相嵌的课程教学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较强可行性。文章以国别文化课“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为教学探索载体,分析了课程思政中潜隐性、融合性、可操作性及跨学科性建设原则,探讨了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及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丰富我国高校国别文化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别文化课;“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教学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7-0069-03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不可割裂,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教师承担着国家高素质社会平台的建设使命,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的直接参与者[2]。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开展课程建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着力点[3]15。课程思政转变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课堂承载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蕴含着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和作用[4]。大学阶段育人目标应将专业知识传授、科学能力培养和品行素养提升融为一体。教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研究方法能力、洞察探索能力等科学能力,并注重课程育人,通过思政引领奋斗精神、礼貌礼仪、“三观”理念和主观能动性等品行素养。

一、国别文化课“俄罗斯社会与文化”的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阶段是学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系统过程之一,是年轻人社会化的主要阶段。对文明历史、精神需求、道德规范等的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相对应等一系列教育与影响需求应成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优先目标。引导大学生去内化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重知识技能、轻立德树人”及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和疏漏会给社会和学生个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即在专业课程

(非思政)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3]16。

(一)课程思政与国别文化课“俄罗斯社会与文化”相融相嵌

国别文化课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育人基因,具有提高学生深层次理解文化信息、培养学生跨文化知识发展、提高交际与身份维护技能 、提升文化自信等培养功效,同时强调对学生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的培育,其目标指向学生深层次和长远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每个板块与主题都能生成与生效。“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作为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国别文化类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俄罗斯及俄语国家历史、自然、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和外交等题材,属于多学科交叉类课程,许多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精髓和价值内涵,是课程思政的资源宝库。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定义为学习俄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专业知识,尊重世界文化多元性,形成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通过挖掘内嵌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培养分析、逻辑思维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课程教学中突出思政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将知识性内容的探讨升华为对学生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引领,帮助学生开启认知世界的窗口,拓展国际化视野,丰富表达的思想性,提升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在洞悉跨文化差异的同时培养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家国情怀,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提升“中国表达”的能力和“中国文化”的自信,使学生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树立起促进全人类福祉的价值追求。比如,学生通过“俄罗斯森林文化”主题理解俄罗斯“森林民族”称谓的社会文化与精神因素,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通过“指尖上的俄罗斯”主题理解俄罗斯手工艺品所体现的俄罗斯民族家庭观念,了解俄罗斯传统工艺的当代应用与表达,思考民族文化如何在当代传承与创新应用。“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三位一体,多项平衡,均衡发展,同向同行,提高学生多元文化与多元社会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和多元的社会观察视野,形成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国别文化课“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原则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质,课程思政根植教学实践的同时,教学建设体现了以下原则[3]18。第一,潜隐性:倡导隐性育人,注重教学目标实效性、不易觉察性及教学效果延时性,避免突兀、直白性灌输,“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内容”[5],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并避免欲速则不达。第二,融合性: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像盐溶于水,注重教学过程与设计,关注学生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思政元素与课程主题高度相关,自然衔接,通过引导与启迪使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相伴同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统一,自然融合。第三,可操作性:提炼的思政元素符合学生认知,难易适度,具有一定学业挑战度,并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深度参与。注重渗透式、陪伴式、滋养式等可操作性教学,强调从外部、客观向内部、主观过渡的教育过程。第四,跨学科性:基于教材挖掘跨学科性素材及跨学科性内容引申,关注广度、脉络和连通性,对育人元素超链接聚焦,达成深刻育人功能。

三、国别文化课“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课堂和教学实践是国别文化课思政建设的主战场和主渠道。为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教学,达到学生反思、内化等高影响力教育实践要求,“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教学中主动搭桥,挖掘提炼显性与隐性思政资源,避免课程思政标签化,保证思政内容穿透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重视以下结合。

(一)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6]。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俄罗斯国家主权象征”主题为例,教学中融入我国国旗、国徽、国歌法规介绍,引导国旗、国歌、国徽规范与礼仪教育,使学生理解其所承载的国家民族精神传承与国家形象树立等思政元素;中俄两国同道相宜,同心共济,“俄罗斯大国复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契合,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赋予的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责任与使命;节日介绍中对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与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日”庆祝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拓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表达与深层理解。通过深挖主题文化内嵌的思政元素,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蕴,更加认同国家的核心价值,提高其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使爱国主义教育获得贯穿学生终身的教育影响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课程实践中强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教育全过程。例如,课程中多维度探讨俄罗斯振兴国家、凝聚人心的“俄罗斯新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比其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性,理解价值观共性概念;结合课程主题中隐含思政元素开展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治诚信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洞悉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全球化时代;抓住时事热点,理解中俄在抗击疫情中相互支持,密切沟通协作所凸显的两国高度互信;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利益共享之路”的意义,阐释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使学生理解多元文化与多元社会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国际担当与历史使命。通过课程教学向课程教育的转变,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自觉认同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深化公民道德教育,提升核心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力。

(三)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8]。文化自信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全球文化交融与价值互动背景下,更要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发挥主体能动性,生成文化自觉,拓展中国价值观的外延,提升文化自信。例如,“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教学实践中,俄罗斯文化传承主题中通过俄罗斯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传承路径与当代应用分析,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引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俄罗斯“国家文化政策战略”开启了俄罗斯民族文化复兴计划,通过解析从而启发学生对汉语国际传播的思考;通过中俄两国对联合国“俄语日”与“中文日”推广活动对比,使学生领会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路径与价值,增强文化强国意识;中俄友好合作主题中,通过中俄高层领导人互动互访、2004年至今14届中俄国家友好主题年举办和2011年起中俄14所同类高校联盟跨国界合作平台成立的思政资源讲解,使学生深入了解中俄教育、科技等各项人文交流合作,夯实学生掌握主动权做文化自信表率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动力,提升中国文化表达力和中国文化自信力。

(四)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

面对21世纪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异质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论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当下遇到的各种文化冲突,提升其辨析、批判和反思等思辨能力。高校应当承担起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职责,这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要求。以俄罗斯“战斗民族”解读的课程思政元素为例,深度分析该特有称谓产生背景、隐含的地缘政治危机,引导学生辨析一些西方国家对中俄政治、经济等领域打压渠道及方式,分析中俄两国正面应对的理据及路径;面对当前俄罗斯对外政策优先发展方向为“转向东方”的主题分析,启发学生探究中国在亚洲日益增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影响力,及其对东西文化交融的俄罗斯外交政策取向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目标的一致性,通过辨析与思考,发展学生自主建构能力与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核心技能,提升学生思辨力与创新力。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教书育人。多维能力全过程化育人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与隐性育人有机统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课堂变成专业与思政无缝衔接的“金课”,取得德育实效,是当代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国别文化课教育蕴含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资源,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也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掌握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构建一种向外部世界表述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9],也意味着国外文化“走进来”的接受认知,意味着肩负本国文化“走出去”的交际使命。事实证明,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别文化课教学,丰富了其教学活动的人文性、思想性,增强了专业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通过对国别文化课课程思政的探索,厘清为什么要课程思政与怎样课程思政,拓宽育人途径,探求课程思政的显性与隐性教育,建构独具特色的“专业思政”方法和路径体系,是教师当前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富有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是广大高校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6-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18(2):11.

[3]  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17(5).

[4]  张璇,彭兵转.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3):31.

[5]  齐小杰.浅谈学校德育教学中德育目标的潜隐性操作[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0(1):70.

[6]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1-06-29].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7]  習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 (2018-08-22)[2021-06-29]. http://www.gov.cn/ 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 (2017-10-27)[2021-06-29]. http://www.gov.cn/ 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9]  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7.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