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校共育实施途径探析

2022-06-30安宁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6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家校共育

[摘   要]在新时代的育人目标下,学校不仅要承担学生教育的任务,还要履行家长教育的任务。为此,学校需要明确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内涵和实施原则,并积极探索实施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文章从导师的指导任务、导师的指导技巧、导师的绩效评价以及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与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差异等方面,阐述了对学生实施导师指导和对家长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校共育;导师指导;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中应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1]2022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中小学校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家校共育被提升到国家层面,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学校来说,家长学校已不再是简单地商讨孩子教育问题的方式,更不能是特色学校的噱头,而是必须要放在学校长期工作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因此,深入思考新時代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为学生发展、成长、成才负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涵义

新时代家校共育,需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学校对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学生发展指导,对学生实施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等全面的指导;对外要关注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为此,学校需要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对学生实施导师指导,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家长实施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改善家长教养方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学生在积极、乐观、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成才。

二、新时代实施家校共育的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家校共育需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对象,以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探索学校的作为和家长的作为。二是客观性原则。学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同时,也要依据本校家长的实际情况设计家长课程和家长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三是教育性原则。学校对学生实施的发展指导必须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规划未来的能力。此外,学校开设的家长课程和家长团体心理辅导必须能提升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促进其学业发展。

三、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1.对学生实施导师指导

新时代的育人目标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发展指导,帮助其适应新高考,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和专业,并将自己的未来规划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对一导师制是深入开展学生指导的有效方式。导师与学生可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建立指导关系。学校可依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安排一名教师指导一人或多人。由于导师由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兼任,为了保障指导质量,还需要设定每位导师的指导人数上限。但无论导师负责一人还是多人,指导时都需一对一开展。

(1)导师的指导任务

导师需要依据国家育人改革的目标,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对学生的三年成长进行记录。

理想指导是指导师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怀。鼓励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

心理指导是指导师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客观认识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价值观、能力等,能客观地评价自我,悦纳自己;指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指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情绪,掌握调节情绪的正确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掌握沟通技能,与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异性间的朦胧情感,指导学生合理地面对考试焦虑、失眠、学习压力;指导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指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学习指导是指导师帮助学生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与记忆规律,如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能够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及时付诸行动;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记笔记并及时复习,学会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合理安排作息;指导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并提供可操作的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正确认识考试成绩。

生活指导是指导师指导学生学会辨别、分析是非、善恶,拒绝不良诱惑;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学生为人处事要谦逊、有礼、诚实、友善,要尊敬师长,关心同学;指导学生敢于抵制不良行为,坚持正义;指导学生尊重他人隐私,尊重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群体,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指导学生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和睦;指导学生秉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期望。

生涯指导是指导师帮助学生提高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及未来专业,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掌握自主决策的方法,制定恰当的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理解职业和学业之间的关系,懂得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具备社会责任感;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生涯体验;指导学生通过各学科的专业学习,发现自身优势智能;指导学生完成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表的填写。

最后,导师还需要对学生三年的成长进行记录。导师可以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成长袋,在袋内装入学生的成长资料。包括三年内关于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等主题的所有指导日志、学生制定的生涯规划、各种记录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资料照片、主要考试的成绩单复印件以及成绩分析复印件、学生与导师的合影照片等。导师要在高考前将成长袋亲手交给学生。这既是学生高中三年的传记,也是师生深厚情谊的纽带,更是学校为学生成长成才而付出辛勤努力的见证。

(2)导师的指导技巧

一是创设和谐的互动氛围。和谐的互动氛围是开展有效沟通的前提。因此,导师在实施一对一学生指导时,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沟通之初,导师可以通过温暖的话语或言行打破紧张的气氛,或通过幽默的玩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向导师敞开心扉,激发表达的欲望。

二是学会倾听。除良好的沟通氛围外,倾听也是有效沟通的另一重要前提。专注的倾听不仅可以帮助导师捕获学生言语中的有效信息,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良好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受重视的,从而提高对导师的信任度,拉近师生关系。

三是指导不等于说教。导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导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指导而不是说教,指导的前提应该是接纳而不是否定。导师要接纳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同时,导师的作用还应是助人自助,即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原因,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或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

(3)导师的绩效评价

作为学校教师的重要工作,导师指导工作应作为教师的实际工作量之一,纳入绩效考核。如此,不仅是对导师付出辛苦的尊重,还能够稳定导师的工作状态,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在对导师进行评价时,还应采用学生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评价全方位地评估导师的工作量、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作为学校推荐奖励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2.对家长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家庭作为孩子的重要成长环境,其氛围的和谐程度、家长的素质、家庭教育的科学与否等,都与孩子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为此,学校需要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进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为此,学校须关注家长的积极心理品质。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环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3]。家长拥有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或消除消极情绪,并能建构合理育人理念,实施合理教养方式。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赛利格曼的研究证实积极干预能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4]。因此,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实施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升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改善家长教养方式。具体的培养方式包括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与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

(1)家长课程与心理辅导的联系

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是指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家长学校中对家长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而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是指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利用其教育优势,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家长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帮助家长在辅导活动和交流中找到自我定位,彼此相互促进,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5]。基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节制、智慧与知识、勇气、正义、仁慈与爱、卓越六大美德,学校可以设计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和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方案,以实现六大培养目标:一是促进家长谨慎面对家庭教育,二是塑造智慧家长,三是促进家长完善教养方式,四是提升家长公平意识,五是提高家长爱的能力;六是培养卓越家长。

(2)家长课程与心理辅导的差异

一是两者指导教师来源不同。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指导教师来自家庭教育专家、学校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推荐选拔的优秀教师等,而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主要由团体心理辅导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班主任协助实施。

二是两者参加人数不同。由于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或讲座,所以参加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人数较多,但可在短期内结束。而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主要形式是活动体验,每次家长参加的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因此总体需要的时间较长。

三是两者评估方式不同。由于参加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人数较多,指导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家长的现场表现,只能通过课后问卷调查的反馈进行课堂实施效果的评价。而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每次参加的人数较少,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每一位家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辅导的效果实施评价,也可以在辅导后对家长实施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评价辅导实施的效果。

四是家长感受程度不同。参加培养课程的家长们很少有机会当堂发言,或与指导教师交流;而参与辅导的家长都能通过体验活动进行自主表达,因此家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更高,自我感受深刻,辅导的效果也更好。

(3)实施家长课程与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是建立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管理体系。学校建立由主管校长牵头的家校共育管理体系,设立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家长学校的日常事务,包括组建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团队、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团队、安排课程与辅导的时间、家长的签到管理、课程与辅导的实施效果评估、家长的意见反馈等。教研部门负责统筹设计课程与辅导的内容、日常指导教研活动、课程与辅导实施效果的评估、修订课程与辅导的内容等。

二是统筹安排课程与辅导的内容及参与方式。指导内容统一,由家长自愿选择一种指导方式,按单双周分别实施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与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这样,就解决了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实施的时间太短,而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实施时间太长的问题。保证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能在相对合理的时间内完成。

三是在访谈中实施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在校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为保障教育效果,学校还应对有需要的家长进行个体访谈,了解家长教养孩子的具体情况,并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在对话交流中培养家长的积极心理品质。此外,为了巩固学生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实施家长追踪访谈。学生的每一点改变,学校都会跟家长汇报,同时在语言交流中不断强化家长已经建立的积极心理品质,直至家长的教养方式得到改善,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新时代育人目标下,家校共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要求下,学校不但须承担学生的教育任务,还要承担家长的教育任务。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导师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等方面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指导,可提升学习自主性和心理健康水平。家长通过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完善了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养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更温馨、和谐、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因此,以学校为主导对学生实施的导师指导和对家长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成为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8):35-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1(07):1274-1279.

[3][5]安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家长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与实施[J].辽宁教育,2022(06):39-43.

[4]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01):58-64.

(责任编辑 姚力寧   校对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家校共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团体辅导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