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研究

2022-06-28安琪刘嘉璐张汐梓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文化

安琪 刘嘉璐 张汐梓

摘要:进入21世纪,乡村振兴逐渐成为风潮,艺术乡建的内在发展逐渐强化。艺术介入是基于此背景的一种乡村振兴手段,主要以艺术实践的形式,联合政府、资本和艺术家等团体重构乡村景观、传承地方文化、综合经济效益。在现代乡村建设中,出现了传统元素逐渐流失、建筑风貌单一、主体需求与艺术输入不对等、村民主体性和能动性不够、艺术审美同质化和创新力不够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优化乡村治理、提升艺术素养等。只有立足整体性的视角和建立艺术介入乡村文化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激活乡村的内生活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艺术介入理论发展拓展新路,为艺术乡建的未来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介入;乡村空间;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3

0 引言

随着时代发展,乡村建设在城镇化、全球化推进过程中正在经历着正空间功能的转变和重构,基于此,乡村地区出现了乡村主体流动、结构丰富等一系列的“乡村艺术性特征”。自2005年,政府就颁布了大量关于乡村建设的政策,2017年推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融合发展、优先发展农业。“艺术进驻乡村”实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通过介入当地传统文化、建筑形式、融合当地乡村产业,加快乡村产业升级,从艺术形式上提升乡村产业的振兴与发展。这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美学韵味,还传播了当地的文化,丰富了建筑形式,使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并且提高了乡村的生活品质,为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指明新的方向。

1 相关背景与概念

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解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总要求是宜居的生态环境、兴旺的产业、富裕的生活和文明的乡风,这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的一次总结与飞跃,为未来乡村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党中央在2018年5月提出了三步实施战略,2018年至2020年为第一阶段,构成基础制度的框架与政策;2021年到2035年为第二阶段,这期间要获得决定性突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是第三阶段,乡村建设在这段时间要有机统一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实现全面发展[1]。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要全面振兴乡村的经济、文化、生态、人才及组织,因此,必须开始乡村艺术化的系统思考,将艺术与乡村融合起来,以公共艺术设计来规划建设乡村空间环境,直观、快速、有效地建设高水平开放型中国乡村,让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标杆和中国底色,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环境质量差等问题,形成中国乡村的独有画卷。

1.2 艺术介入

“介入”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深入其中,干预其事。艺术介入有着独特的价值,也有着批判现实生活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可以参与社会建设,拉近人的距离,提升认同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一些艺术活动可以让人们增强自身生活体验,切身体会与关怀现实生活,是一种可以延续下来的艺术形式。另外,艺术介入还可以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具体的人和事物,体现新时代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后现代艺术的新趋势。

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中,推动农村发展的困难主要是在于文化主体的丧失。因此,只有采用文化介入的形式,才能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拯救传统的乡村文化,并使农村全面恢复活力,从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2]。

2 艺术介入乡村改造的优势

2.1 有利于突破模块化建设的禁锢

所言“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在地性”。现如今,乡村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农村建设的平均周期短和任务繁重,农村发展模式很容易标准化,从而缺乏地域价值,造成“千村一面”的问题。艺术介入的作用是将原始艺术的独特性引入乡村建筑,使其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建筑,如此便能赋予每个村庄独特的发展模式,可以打破模块化的禁锢。

2.2 有利于缔造场所精神

乡村环境和居民所依赖的土地是农村的中心,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的关键之处就是着眼于乡村特有的文化底蘊。艺术介入能够挖掘并利用本土乡村文化,打造特有的人文环境新型关系,以浓烈的艺术气息表达独有的乡土记忆,以此传承乡土文化、展现人类情感和沉淀底蕴,增强人与人、环境和人之间的交流,凸显乡村空间的文化性和场所精神。

2.3 有利于培养审美认知

过去存在的许多乡村建设难以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故艺术介入并不能局限于乡村环境的建设,而是要增强当地居民自身的审美意识。艺术本身就具有接近大众的特点,因此,当艺术介入乡村改造时,能够很快被村民接受。村民受艺术介入的影响后,思想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由此能够提高整个乡村的美学认知和艺术素养。

2.4 有利于重塑乡村环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多数乡村改造后和改造前的面貌并无太大差别,出现了模块化的复制粘贴现象,除了当地乡村没有特色文化以外,还存在建设周期短、运营模式欠佳、忽视村民是乡村建设主体等原因,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乡村的同质化。独特性的乡土文化来源于不同地域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介入乡村改造能影响乡村在地性,重塑乡村环境,从而帮助乡村找到与以往不同的建设和发展途径,使乡村发展不再同质化、类型化,变得更加独具一格。

3 乡村文化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文化的流失和主体性的动摇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的对立矛盾越发突出,一些艺术家试图从以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试图将艺术融入地方促进乡村复兴,但通常艺术家容易以自身艺术审美改造乡村,从用乡村作为展示自己理想艺术作品的圣地的角度出发装点乡村,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忽视了村民的文化需求、艺术感受与接受能力和村民参与带来的活力,造成艺术介入无法融入乡村、扩大艺术鸿沟、招致村民抵触和忽略村民主体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当地村民才是乡建完成后的使用主体,也是建设乡村的中坚力量,所以村民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才该是艺术介入地方创作的主要目标。

3.2 认知需求与艺术输入不对等

艺术的介入使村民与设计者之间产生较大分歧,这是因为艺术工作者和村民在乡村建设上的需求与认知是不一致的。在建设艺术村时,村民对自己所住地存在特殊感情,故而更注重設计在功能上的实用性;但是艺术工作者在设计乡村空间时,更关注的是古建筑的审美与情怀,他们会从自己的审美角度修复老宅建筑,更关注建筑的形式美,忽略了村民的实际需求,导致两者需求不同、艺术输入不对等,艺术介入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初级阶段,乡村发展滞后,许多村民选择去外地务工,以谋求更好的出路,因此当地的村民对其能否成功怀有迟疑,认为艺术难以融入乡村,且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功能需求。

同时,艺术工作者和村民对于乡村改造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差别,艺术工作者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自己的创作,以激活乡村历史文化,从而体现自己与作品的价值,这忽略了村民才是乡土文化的缔造者。因此艺术工作者们对乡村的改造很难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

无论是艺术工作者还是当地村民,都希望乡村未来的建设越来越好,但由于现实中存在众多实际性问题,导致村民的主体需求和艺术的介入不对等,这一矛盾是艺术介入不能助推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3.3 可持续性难以延续

在乡村建设发展中,大部分公共空间都以改造空间环境为主体,主要办法就是将其打造成现代化的空间环境。通过收集和综合利用该村的自然人力资源,艺术家把一个破败不堪的村庄打造成一个艺术展示空间,使得原先落寞的乡村凭借艺术的介入热闹起来。但是,这种艺术乡建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拥有丰富生态资源和厚重历史底蕴的乡村更容易获得成功,但中国大部分乡村缺乏这些文化特色与人文资源。二是乡村的改造和发展必须得到城市经济的支持,仅仅依靠艺术介入无法支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一旦乡村的改造停止,乡村又会回到旧路。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艺术介入设计策略

艺术介入乡村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是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并产生认同感,再从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和制度机制三个方面提炼乡村文化,提取符号,最后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落实到乡村建设中,并将艺术融入产业中,从而营造一个全新的空间环境,用艺术的形式引导可持续发展。

4.1 传承优秀文化,艺术介入唤醒主体性

艺术介入乡村环境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文化的延续发展。这需要深度挖掘地方文化,通过二次创作,将文化实质化,使其变成艺术作品在乡村环境中产生独特的价值。传统建筑工艺是乡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众多先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具有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一定的艺术价值。从这一方面入手,不仅可以从当地的乡村建筑中提取到传统的建筑符号,还可以深入分析与总结当地的民俗文化,挖掘到更有价值的文化并且创造出新的建筑符号。

村民也是艺术入驻乡村的重要主体,必须坚定其主体地位且不能动摇,才能达到既满足村民审美需求又达到让其认同的目的。但当地村民们熟悉身处的乡村,却常常对乡村的建设一无所知并置身事外,缺乏充分和自觉的主体性意识。因此,要想在整个过程中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脱贫,重新建立起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使其认同个体价值和乡村的整体价值。只有具备这样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才能使村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成为艺术乡建的积极参加者和创造者[3]。

4.2 艺术融合产业,满足村民需求

在地性是艺术介入乡村实践的基础,而经济特征是确保当地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复兴可以通过将艺术、旅游与当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工艺技术等独特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如此可以推动当地产业振兴,并在信息、资金、材料和文化等方面加强村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艺术介入乡村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村民需求,提升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和改善村落风貌,它可以带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周围旅客或者居民的深度消费。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介入必须以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资源为核心要素,植根于乡土文化资源价值,才能更好地创造独特的乡村文化风貌,让主体与艺术家的认知需求达成一致,这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当地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创造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尤为重要。此外,以现代化的艺术手法重塑乡村环境,更容易发现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感,由此可引起人们的反思。

4.3 营造新空间环境,艺术介入引导持续发展

改善环境是乡村建设整体改善的基础。同时,乡村与人们之间的触媒点就是环境,对于艺术乡前期环境的改造,能够促进人们在感官与体验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艺术参与感。这种参与感吸引着本村以外的人前来游览,这就会产生一定的消费,让原先经济落后、结构单一的乡村在经济上有所改善,营造崭新的艺术乡空间,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在这一阶段,虽然艺术的参与通常被认为是艺术工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一种展示,但艺术领域的创造对当地居民的美学有着积极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工作者对乡建和人文景观的关注是艺术介入村庄更新、景观和空间生产的最重要的可视化结果。在艺术介入乡村并实现多元融合后,乡村在改造中得到了发展,原有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同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艺术介入乡村不仅是乡村改造建设问题,也是艺术美学问题[5]。让艺术融入社会或者生活一直是美学领域关注的议题。而当艺术介入乡村改造为村民服务时,会出现全新的困难与问题。自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以后,我国在乡村改造上不断探索新的路径,让乡村与艺术相结合,能改造乡村景观、延续发扬乡村文化、捍卫当地特色与传统,从而带动整个乡村振兴的发展。但是在艺术介入乡村改造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村民前期参与主动性不足、与艺术工作者的审美存在偏差、可持续性间断等一系列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才能实现艺术与乡村的深入融合,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和其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诉求,不断改善乡村整体风貌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娟,马国胜.农业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精准服务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3):280-282.

[2] 王栋,马晓珂.艺术介入策略下的乡村规划改造研究:以柳泉镇北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9,37(4):87-90.

[3] 程蓉.农旅融合背景下赣州市石城县大畲旅游村的社区参与意愿[D].南昌:南昌大学,2021.

[4] 孟凡行,康泽楠.从介入到融和:艺术乡建的路径探索[J].中国图书评论,2020(9):8-23.

[5] 赵威.审美视域下的艺术乡建问题[J].天府新论,2021(4):136-143.

作者简介:安琪(1970—),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刘嘉璐(1997—),女,山西晋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张汐梓(1998—),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传统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