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2-06-28欧文文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要求,因此要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而作为传承历史文脉的苏北大鼓,在当前坚定文化自信视域下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文章以苏北大鼓为例,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文化自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传承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大鼓;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考察调研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并充分鼓励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必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自信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历史血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文化自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主要涉及传统节日、手工艺、民俗、传统曲艺、杂技等多方面内容。当前我国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已有4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是中华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保护和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人文思想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文化自信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历了历史对文化的淬炼而保存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要求。首先,我国处在新的历史方位,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各种挑战,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其次,我国要在2050年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因此,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为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支撑。最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2 文化自信视域下苏北大鼓生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苏北大鼓被列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相关区域的政府对其进行整理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苏北大鼓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冲击,整个行业现状不容乐观。

2.1 演出从业人员老化,传承困难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苏北大鼓演出人员年龄渐长,但并没有适龄的青年愿意拜师学艺,传承此项艺术,使得苏北大鼓的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苏北大鼓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外,尽管苏北大鼓成立了苏北大鼓研究会和苏北大鼓培训班,但成效甚微。演出剧目过于单一陈旧,缺乏创新,演出时往往是老旧曲子重复表演,长此以往,从业人员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丧失兴趣而选择转行。

2.2 受众人数不断减少

近年来,随着多元化娱乐方式的不断发展,年轻人有更为丰富的娱乐活动,而老年人作为苏北大鼓的主要受众群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少。同时,苏北大鼓作为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活跃于苏北地区农村,而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这使得鼓曲观赏群体的基数也在不断减少。除此之外,便捷化的互联网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导致苏北大鼓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不断萎缩。培养苏北大鼓的观众和爱好者,扩大苏北大鼓的生存市场,是无数个同苏北大鼓一样的传统民间艺术都应该直面的问题。

2.3 经费投入不足,保护力度不够

保护意识的淡薄和经费投入的不足是苏北大鼓现存的又一重要问题。苏北地区相较于江苏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比苏南地区的苏州评弹和南京白局,苏北大鼓的保护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演出剧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行排演,乐器无法更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演出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另外,由于苏北大鼓历史上的从业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不少名篇书目都是口耳相传,缺乏文字记录,因此,随着从业人员的逐渐减少,苏北大鼓的部分传统篇目已经消失,只有部分尚存于世的手抄本、油印本等大鼓词资料被整理收集下来。词曲资料的遗失使苏北大鼓难以走向繁荣。

3 文化自信视域下苏北大鼓保护与传承策略

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和互联网背景下多元艺术形式的影响,苏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从文化自信视角看,面对“非遗”传承不断萎缩的困境,人们要增强自身传承和发展“非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实际行动传承和保护苏北大鼓。

3.1 主体层面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3.1.1 进行跨界融合

通过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流行文化的跨界融合,取长补短,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首先,应该吸收新的表现形式、手法,给予苏北大鼓表演艺术新的活力。例如,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将传统民乐与现代电声摇滚融合,通过一种新颖而又不失特色的形式将传统民乐展现在春晚的舞台上。运用创新意识传承和发展华阴老腔,摇滚乐为华阴老腔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说明传统艺术只有适应时代发展,才能彰显其艺术价值和传统魅力[3]。华阴老腔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为苏北大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如演唱方面可以将苏北大鼓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使之更符合当下新生代的审美需求;舞台表演方面,苏北大鼓可以参考借鉴当下流行的艺术表演方式,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平台,创新鼓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使传统民乐焕发别样的价值。

3.1.2 进行有效的传承

传与承的有机衔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和发展的关键,人则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黄大同曾指出,“传承者就是发展者,非遗的历史流变产生于传承者本身在当时的时代、环境等条件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所作出的驱动”[4]。针对目前“非遗”传承中出现的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表明“承”这一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此,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中,首先要解决“非遗”传承人面临的现实生存问题,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投入苏北大鼓的传承中去。此外,还要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之中,保证“非遗”艺术传承的连续性。

3.1.3 创作丰富剧目,拓宽宣传手段

苏北大鼓多以历史故事为主要表演曲目,且剧目不多,在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不断丧失市场,因此需要创作新的剧目来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在剧作书目的创作上,苏北大鼓也可以紧跟时代潮流,鼓励传承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创作符合当前时代审美且风格多样的鼓词曲目,或者通过各种宣传方式鼓励全社会参与到苏北大鼓剧目的创作中,以推动苏北大鼓传承与发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苏北大鼓应将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宣传结合,充分利用超地域、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互联网来宣传自己,利用B站、抖音、微信视频号等传播媒介进行碎片化表演与宣传,经由大数据推送,使越来越多的人无形中了解苏北大鼓,使全国各地的受众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欣赏到这门艺术,拓宽苏北大鼓的受众群体。

3.2 客体层面增强傳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信

3.2.1 学校须加强有关教育

苏北大鼓作为苏北皖东鲁南地区的艺术,当地学校可以将苏北大鼓作为一项地方性课程纳入中小学美育教学体系之中,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大中小一体化教育提高学生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参与度,以此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要将大中小学统一协调起来,根据不同的主体分配不同的任务要求,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首先,各级领导应当自觉树立起苏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观念,通过相关政策性支持,在美育中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鼓励、提倡苏北大鼓作为地方性课程融入地方大中小学校课堂,自小培养学生对“非遗”的浓厚兴趣;对社会各界进行“非遗”的政策性引导,鼓励社会各界主体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之中;还可以设置专门的“非遗”研究与传承实践基地,搭建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相互连接的平台研究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对苏北大鼓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其次,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向中小学生普及苏北大鼓的相关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鼓曲的兴趣。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主动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积极靠拢。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应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科研项目,利用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等不同专业的学术研究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通过学术研究为社会各界对苏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提供方向。

最后,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接触和感受苏北大鼓这项艺术,在儿童充满好奇心的这一阶段激发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小树立文化自信。高校大学生作为苏北大鼓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利用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带动周围同学积极参与到苏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曲艺文化进校园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树立起坚定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

3.2.2 政府加强号召与支持

政府可以利用其号召力,协调各方力量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若没有政府的领导和带动,则难以有效开展和落实。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多数“非遗”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缺乏人才,而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是人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仅凭借热情与理想去传承“非遗”,难以维持生计。因此,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保障“非遗”传承人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民间曲艺班经费不足,道具陈旧又没有资金更换,排练表演场所等基本设施也十分简陋,曲艺制作经费紧张,导致演出市场在不断萎缩的同时演出质量不高,长久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阻碍了苏北大鼓的发展。因此,有关部门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行政策引导,完善“非遗”保护体系,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朝着良性方向不断发展。

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

苏北大鼓在宿迁、徐州和连云港都拥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可与当地旅游业结合,丰富当地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展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能为苏北大鼓的发展拓宽受众空间,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可以了解和接触这一文化。在苏北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内,可以设立苏北大鼓文化展览馆,介绍苏北大鼓基本概况、剧目简介等,同时进行现场展演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到苏北大鼓的魅力。通过地方旅游与“非遗”的有机结合,促进二者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

4 结语

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我国正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昂首奋进。坚定文化自信既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社会共识,也是积蓄精神力量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1).

[3] 姚晓婷.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创新:以《华阴老腔一声喊》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1,40(3):142-145.

[4] 黄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创新?[J].艺术百家,2011,27(2):19-20.

作者简介:欧文文(1999—),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