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儿童的深度思维能力

2022-06-25高洁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深度思维能力提升古诗词教学

高洁

[摘 要]小学低年段的古诗词教学,儿童深度思维能力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缺失涵泳吟诵,忽视由表及里;缺失品悟体味,忽视由点到面;缺失个性表达,忽视举一反三。结合课标,教师可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寓情于诵,提升其深度思维能力;体味感悟,提升其灵活思维能力;通过个性解读和言语交际,提升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深度思维;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0-0076-03

叶圣陶先生曾言:“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凭借,而最好的凭借便是诗歌。”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获得鉴赏作品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语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之美,美在诵读、美在感悟、美在解读。学生浸润在古诗词中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提升人文素养。

那么,小学低年段古诗词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呢?本文将结合公开课《敕勒歌》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古诗词教学中儿童深度思维能力的缺失

古诗词在低年段的语文教材中篇目众多,不少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已有自己固定的模式。然而,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失涵泳吟诵,忽视由表及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有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 年级):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词教学中涵泳吟诵的方法尤为重要。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多的是朗读背诵之浅,缺失的是涵泳吟诵之深。缺失了涵泳吟诵,学生无法感悟诗文的灵动,无法在涵泳中激发智慧之芽。只有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诗意才能尽显,学生才能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

王崧舟在《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的专题讲座中提到:第一,“会心吟诵得其韵”。古诗的基本教学方法就是吟诵。第二,“诚心直观得其象”。只有在举象、造境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诗家三昧。第三,“潜心涵泳得其意”。意象所承载着的人的情感、人的心理,是意蕴,是共感。从“吟诵”“直观”到“涵泳”是一个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字音为主,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读准鼻音、边音,发准音是读好古诗的前提。但如果只注重诵读,忽视对意境的联想和对古诗文的涵泳,儿童深度思维能力也难以提升。提升儿童深度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打好涵泳吟诵的基础,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层楼”。

(二)缺失品悟体味,忽视由点到面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绝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这种能力的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从字音到字义,是学习古诗词最基础的一环,多数教师能在课上一字一词地讲解分析,一句一句地厘清句意,但对于古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却没有给学生进行品悟体味的空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浮于表面的句意理解,没能融入其意境中去体味。

以《敕勒歌》为例,如果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读准字音上,不去创设情境,教师仅通过出示图片和歌曲,带领学生回到草原,就无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草原苍茫辽阔之感。在教学中,由点到面的品悟体味不仅要重句意,还要重整体的理解,它能对儿童的深度思维能力产生一种连接的作用。忽视了由点到面的感悟,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就无法根植。

(三)缺失个性表达,忽视举一反三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内容,但古诗词中蕴含着特有的意境,每个人的体会却是不尽相同。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所以开展个性化的阅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古诗词的理解上,每个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喜欢咏物类型的诗词,有的人喜欢送别类型的诗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要用个性化的表达取代统一的结构化、僵硬化标准。

举一反三是学生在表达中要掌握的规律,学生要学会透过文字看景悟情。例如,送别诗的学习,可以从一首诗到一类诗,由《赠汪伦》联想到《送孟浩然之广陵》;对意象的理解也可以举一反三,例如,送别诗中杨柳和江水可以表示送别,还有长亭、明月和秋风等景物也有送别之意,“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如果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表达都是一样的,没有个性,忽视了举一反三,那就很难提升他们的深度思维能力。

二、古诗词教学中儿童深度思维能力的提升

面对小学古诗教学中儿童深度思维能力的缺失,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相关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以使他们的深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一)寓情于诵,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阅读古诗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诵读的情境,让他们去揣摩作者的心情;再去指导他们诵读。

虽然低年段学生识字量较少,但是古诗词韵律感强,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生活,便于诵读和记忆,因此教学时可以将诵读贯穿始终。教学《敕勒歌》一课,对“笼”字的教学,如何做到由表及里,寓情于诵呢?教师要把握好朗读的三个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教师可从正音开始,如“笼”是第三声、后鼻音,要读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笼”所在的句子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是说天就像一个圆顶大帐篷,把草原给遮盖起来了。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天很大很大、无边无际的感觉。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先是请学生读,生生互动相机点评,接着分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最后学生一起读,把这种“笼盖”的感觉读出来。

再如“川”字的教学,教师从字音上提醒学生,这是翘舌音,要读准。在字义理解上,教师相机出示“川”的古文字,引导学生发现“川”的古文字的样子像河流。这里要提醒学生关注“川”的古文字和“水”的古文字有些相似,如果学生答错,可以及时纠正,教师再适当小结“川”字有一个意思就是表示河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川”有两个意思,它的另一个意思表示平地、平原。这时,教师请学生思考“敕勒川”的“川” 是哪个意思,启发学生说出其意思是平地、平原。在读出感情方面,教师可以出示课件上敕勒川大草原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一望无际,并提醒学生在诵读时把声音延长一些,试着把“敕勒川”读得更辽阔。

像这样,在厘清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更能入情入境。由浅层次的读准字音到理解字义,最后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逐层深入,就能在有感情的诵读中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由表及里地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二)体味感悟,提升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穹庐”这个词语的理解有点难度。有的学生出生在草原或去过草原,就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有所感悟;有的学生是看书、看电视或请教别人得知的,但表述得都不够准确。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出示“穹庐”的图片,学生就会纷纷脱口而出“蒙古包”一词,从而理解了“穹庐”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是圆顶大帐篷。把“穹庐”一词放进句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天空就像一顶圆圆的大帐篷,把整个草原都遮盖起来了,天和地好像连在一起,无边无际。

学习“天苍苍,野茫茫”这一句,我们抬头往天上看,天是很蓝很蓝、一望无边的,低下头看到的草原是茫茫一片的,“野茫茫”是原野一望无际的意思。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苍茫呢?读!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一遍遍的逐层深入的诵读中体味到了大草原的茫茫无边、感悟到了大草原的一望无垠。

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什么样的景象会带给我们这种“茫茫”的感觉呢?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大海图、沙漠图、雪地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茫茫”带给人的无边无际的感觉,也在阅读中积累了“茫茫”这个词语及其用法。在琅琅书声中读出敕勒川大草原的美,在苍茫意境中感悟古诗之美,这样既能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教学有效地发生,又能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三)个性解读,提升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听教师范读到自己读,从读准字音、读流利逐渐发展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并驾齐驱。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应创设情境,给学生空间去想象,去表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诗的诗眼,是点睛之笔,描写得非常传神。教师首先课件出示风吹草动图,引导学生发现大草原上的牛羊很神奇,风一吹,就像变魔术一样,变呀,变呀,变出来了,辽阔的大草原上,变得遍地都是牛羊。牛啊、羊啊长得多么壮,多么肥呀!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草原上的牛、羊,来接受采访。教师可以分别采访两名学生:“这只健壮的小牛啊,你能告诉我,你怎么长得这么壮呢?”“这只肥肥的小羊啊,你怎么能长得这么肥呀?”学生可能会回答:“这儿的草茂盛,每天都吃得饱饱的。”与前面的诗句“野茫茫”相呼应,突出了敕勒川大草原草儿生长的茂盛,羊儿吃得饱长得肥,牛儿吃得饱長得壮。有的学生和前面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互动,表达出自己不一样的想法。例如,“因为这儿的草太嫩啦,吃在嘴里甜甜的。”“因为草原上的水很甜很甜,像泉水一样。”“草原的景色太美了,天很蓝很蓝,草碧绿碧绿的,我们心情很舒畅呀!”最后,教师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声音里,美美地读这一首诗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解读,使学生说出了自己想象中牛羊肥壮的原因。从吃的草儿长得茂盛、长得嫩,到喝的水甜甜的,再到草原景色的优美,层层递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标新立异中提升了想象思维能力。

(四)言语交际,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如果去到草原的话,会被哪些景色所吸引。在融会贯通中,学生就会表达出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感受到敕勒川的美;然后,又以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那么远的地方,你有什么办法说服爸爸妈妈带你去呢?学生自然能说出想去敕勒川的理由。通过自己说,由读到悟,从浅入深地感知课文的意境,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敕勒川的美。对同一首诗,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能看到敕勒川不同角度的美。有的学生关注到敕勒川天的美,天很蓝很蓝,就像一顶大帐篷,把草原都遮盖起来了;有的学生关注到草原的美,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草儿长得特别茂盛,一阵阵风吹过,成群成群的牛羊就显现出来啦。天美、草原美和牛羊的动态美,这一个个的点组成了敕勒川美的画面。

在诵读中体会韵律美,美在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中体会意境美,美在草原风光的秀丽;在诵读中体会情感美,美在北朝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学生在乐学、趣学、会学中逐步成长,由点到面,提升了整体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叶圣陶,田泽芝.小学生诗选[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 刘智运.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研究[J].教学研究,2008(4):283-290.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深度思维能力提升古诗词教学
例谈学生高考物理思维障碍及对策
基于深度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
浅议对话教学中启迪小学生英语思维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