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荆州郢城泥陶口述史研究与思考

2022-06-22季香君

今古文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口述史

季香君

【摘要】 郢城泥陶是荆州地区的本土陶器,早在五千年前荆州人就开始用长江流域的泥土制作泥陶,这项技艺在荆楚大地上世代传承,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使郢城泥陶在众多工艺品中脱颖而出,在2013年郢城泥陶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传承人缺乏、市场包容力下降等问题阻碍了郢城泥陶的发展,如今迫切需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让郢城泥陶发展更具活力。

【关键词】 郢城泥陶;口述史;非遗项目;荆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3-008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2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长江大学创新训练项目“非遗项目口述史研究的意义与困境——以郢城泥陶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Yz2020257)。

一、引言

2021年5月12日,第五届鄂湘赣皖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四省的5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000余件非遗展品齐聚湖北,众多展品同时展出,游客们在展中了解到了非遗产品的独特制作技艺,领略到了非遗项目的魅力。此次非遗联展向大众展示了众多文化产品,为宣传和发展非遗项目提供了官方渠道。如今国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求提高国人文化自信,政府的鼓励政策给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非遗项目拥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郢城泥陶是湖北荆州地区非遗文化项目,代表着本土泥陶技艺的最高水平以及荆楚文化的优质内核,不管在何年代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保护发展郢城泥陶不容忽视。在如今重视发展传统文化的优势背景下,郢城泥陶更应该把握时代航向,紧跟时代潮流,在有利条件下积极创新发展泥陶技艺,为延续荆楚文化提供物质载体保障。

二、郢城泥陶研究

(一)郢城泥陶基本情况

荆州地区的郢城泥陶制作及烧制技术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荆州的郢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故都,郢城泥陶因此得名。据文献资料记载,荆州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制作陶器,郢城泥陶烧制技艺也延续至今并且成为荆楚文化的代名词。郢城泥陶制作从洗泥到成型,再到泥条盘筑和素胚彩绘,以及最终的素烧、上釉、正烧、贴花,整套制作工艺非常烦琐,它的制作过程不仅是泥陶的制成,更是将传统文化融合进陶器,每一步都是延续千年的传承,保护郢城泥陶发展就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郢城泥陶的地位尤为重要。现今还未有对郢城泥陶技艺进行详细记录的资料,这意味着这项非遗技艺时刻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因此迫切需要记录口述史料,保存下关于郢城泥陶技艺的详尽资料,并编入非遗技艺保护名录,为保护传承郢城泥陶非遗项目建立资料库,让这项技艺日后的传承发展更加稳固。

(二)郢城泥陶传承人夏裕谷口述史采集案例

如今郢城泥陶代表性传承人只有夏裕谷一人,他终身坚守在泥盘上,用自己的巧手将荆楚文化融入一个个陶器中,让郢城泥陶成为展示古人制陶智慧、弘扬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2014年经批准,夏裕谷被授予郢城泥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夏裕谷肩负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责任,为郢城泥陶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为了系统了解郢城泥陶具体情况,笔者对传承人夏裕谷进行了采访,并记录了相关的口述史料。

1.制陶经历

谈及自己的制陶经历,夏裕谷回忆道:

我1939年出生,是重庆涪陵人。我们家是制陶世家,我从14岁就开始系统地向长辈学习制陶手艺,别人都觉得制陶烧陶工序非常无趣,但是我就喜欢待在陶厂中摸索陶器手艺。我最开始学做的是基础的陶器,掌握了基本的郢城泥陶技术,后来手艺成熟之后就开始尝试制作高端仿古器具。我参照在纪南城考古出土的古老泥制品,找到当时的古器物资料,然后琢磨着慢慢捏出古器物的样子,最开始因为没有先例模板,制作总是出岔子,但是熟能生巧,我自己研究出了一套烧制仿古陶器的方法,最后成功烧制出仿制楚国时期的青铜鼎。在我制作的仿古器物中,蒜头壶、仿制青铜器编钟都是我这里独有的,前些年的时候,湖北省档案馆还专门派人来拜访并且还收藏了我做的一些陶器。虽然制陶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我还是坚持用比较原始的陶器制造方式,坚持使用原始工具材料和原始烧制手艺,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加有底蕴的泥陶,在价值上和文化上都更加有历史深度。

郢城泥陶承载的不仅是其多年发展的传奇色彩,而且承载着夏裕谷坚守匠心、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夏裕谷灵巧但布满老茧的双手上传承的是厚重的文化,几十年的坚守,始终如一的坚定,向人们展示出如此优秀的作品,他的手艺令人惊叹,他的执着更令人们动容。

2.制作工艺

关于制陶的基本流程,夏裕谷非常细心地解释道:

郢城泥陶制作第一步就是要制作泥料,经过找土、洗土、晒土、割土、夯土这五道工序之后,才能制作出合适的泥料。第二步是拉坯,先要反復拍打拉伸揉合泥料,成型后把揉好的泥土放在陶盘轮上捏塑成形。捏塑时,最难掌握的是力道,陶盘轮速度非常快,稍不注意力道,泥团就容易变形,所以在捏坯的时候必须要双手同时发力,用巧劲才能让泥团快速成型。第三步就是上釉、上色。我们根据物品制作需要,用专制的艳墨、氧化钠这样的原料进行上色上釉。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烧制,上窑烧的时候,应该根据器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窑烧制,烧制陶器时对火侯、温度的把控非常重要,稍不注意可能就毁了一整窑的陶器。工序越复杂的陶器,成品率就越低。我已经烧制了一辈子龙窑,但是也很难保证出窑的时候所有的作品全部烧制成功,好在现在烧窑的科技发展了,烧窑的时候室内的温度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自动调控龙窑中的即时温度,保证产出率。郢城泥陶工艺虽然复杂,但我们还是坚持亲手打磨所有器具,和现在工业化的陶瓷制品相比,我们的制作效率低很多,但是我们是绝对能保证每一件产品的质量,这是工业化商品不能比的。虽然在推广郢城泥陶的时候我们面临着非常多的难题,但是既然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不管我这份力量是大是小,能否得名得利,我都觉得值得,也对得起自己的初心,我相信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的泥陶产品一定能够打响名号,也能顺利将非遗文化接力棒传给下一代人。

3.郢城泥陶文化内涵

夏裕谷说:郢城泥陶制作技艺在我们家族世代传承,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泥陶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对泥陶的执着不仅是因为我的个人喜好,更是因为我希望可以泥陶这个传统技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认识到泥陶文化。

郢城泥陶代表着长江流域独特的“土”文化。泥土是人类最先制作生产生活工具的重要原料,荆州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为制作郢城泥陶提供了泥土原料。历史上,流经荆州地区的长江及其支流因气候原因曾多次泛滥,河水泛滥裹挟着泥沙,在荆州地区形成大量淤泥层堆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当地人发现淤泥层中的粘土与其他泥土相比粘度高、容易成型,非常适合烧制陶器,制陶人根据粘土的特性给其取名为“朱砂红”,并且从此以后便成为烧制泥陶的唯一原料,这一点在如今的考古工作中也有验证,在荆州市辖区附近发现了大量的制陶厂以及取土留下的取土坑,荆州周边考古发掘的春秋古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的泥陶制品,他们的原料都是来自荆州当地的泥土,一直到今天制作郢城泥陶使用的原料依旧是从长江河床上取的粘土。长江土孕育出独特的郢城泥陶,养育了一方人民,郢城泥陶也代表着长江流域独特的土文化。

郢城泥陶代表着荆楚智慧。最初的陶器是以生活实用工具为主,当时的生产力较低,百姓生活贫苦,泥陶凭借着物美价廉的特点深受百姓喜爱,这也使得泥陶成为普通百姓家中的必需品。原始的陶器制作没有捷径可循,制陶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用双手捏制出陶坯,不断试验火候确保陶器最终能够烧制成型。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制陶人掌握的技术越来越熟练,而后逐渐研制出鬲、鼎、盒等多种新的器型,在陶器上也开始添加代表荆楚文化的凤鸟纹、几何纹等更加繁复的纹饰,更加丰富了郢城泥陶的种类。琳琅满目的陶艺制品是古代匠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今天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体现了荆州古人的智慧,更代表着勤劳、质朴的荆楚文化。

郢城泥陶代表着无私无畏的制陶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精髓便是师徒之间深厚的情谊,郢城泥陶传承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师传徒承”,师父倾囊相授,徒弟知恩图报,师徒一同为传承传统技艺而努力。郢城泥陶的制作过程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刻的,在制作上不可能投机取巧,要想完全掌握这门技术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多数制陶人都是一辈子投入到制陶中,年轻时用心钻研、刻苦磨练,暮年时将所学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下一代,让传统手艺能够继续发扬。郢城泥陶的传承绝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完成,其传承是需要几辈人和一个家族乃至整个民族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文化火种不断延续。这座荆州古城孕育了众多技艺精湛的制陶人,这项精妙绝伦的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着一代又一代制陶人为传承传统文化无畏献身的制陶精神。

郢城泥陶技艺独特、造型别致、结构精美、品相逼真,陶器兼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郢城泥陶不仅是传统技艺的绚烂宝石,更是楚地人民的精神寄托。

三、郢城泥陶发展面临的问题

郢城泥陶虽然蕴含巨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且能够依靠自身独特性打造出专有文化品牌,但是仍然有知名度低、传承人少、守旧无新等现实问题阻碍着其发展。

(一)市场知名度低

郢城泥陶是在荆州本土发展的陶器,现今发展范围还只局限于荆州地区,甚至连荆州本地的泥陶手艺人都对此了解甚少。长期以来郢城泥陶都处于封闭发展的状态,缺乏对外宣传措施,导致大众知名度低,市场占有额极少。消费者缺乏了解产品的渠道,无法信任产品质量,最终导致泥陶产品滞销。

(二)传承人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是人,因此传承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郢城泥陶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代表性传承人只有夏裕谷一人,传统技艺只靠一个人传承必定无法长足发展,而且夏裕谷年事已高,如今迫切需要培养新的传承人。但现在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加入非遗传承队伍当中的年轻人非常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链条逐渐中断。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年轻人更倾向于“快餐文化”,他们很少能够静下心来细心品味传统文化中的精妙之处,最终使得年轻人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次,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进都非常匮乏,学校没有培养,没有宣传,学生能够学习的途径几乎被封锁,最终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处于人才紧缺的尴尬处境。

(三)守旧无新

郢城泥陶传承从古至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泥陶技艺世代传承,老一辈师傅们坚持使用传统工具和模板,这对于保存世代延续的技艺有着莫大的好处,但同时也导致制作技艺守旧,产品大多没有创新,生产出来的大多数产品大多是“老几样”,对于当前的“快消费”时代来说,郢城泥陶的守旧似乎显得格格不入。现今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追求,同时审美水平也得到提高,大量的旧器物纹饰图案不符合现代消费者审美,這是也郢城泥陶产品滞销的一大原因。

四、郢城泥陶发展建议

(一)扩大宣传力度

现今网络联系着每个人,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提高,郢城泥陶应该抓住宝贵机会,积极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在微博、抖音等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以及受众面广的平台,开通郢城泥陶账号,拍摄上传产品相关宣传图片或视频,利用网络提高郢城泥陶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将宣传平台与购物平台相结合,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有兴趣可以直接点击视频链接跳转到购买页面,促进产品销售量的提高。且年轻用户在视频平台用户中占比较大,产品宣传很有可能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有利于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

(二)培养传承人

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有着奠基的作用。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序曲,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石。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非遗文化,培养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高校教育阶段是年轻人塑造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校教育中应更强调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为培育非遗项目接班人进行教育上的准备。

政府政策是保证传统技艺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传承人迫于生计放弃了郢城泥陶,但是政府启动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使得非遗项目传承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传承补助,政府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多地出台关于非遗项目传承的优惠政策,为郢城泥陶发展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改善传承人生活,为留住传承人进行政策上的努力。

(三)创新产品以及文化

在如今各种机械化下生产陶瓷竞相争艳的情形下,郢城泥陶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必须进行艺术欣赏层面的创新。产品的颜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单色或是传统花纹,而应当进行纹饰的创新,参考荆楚文化中的“鳳元素”“汉绣”“皮影戏”等优秀文化因素,将楚文化融入郢城泥陶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展示出郢城泥陶与其他工艺品的特殊之处。

除了进行产品创新,还可以从文创周边产品入手。如今文创产品已形成一股潮流,并且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郢城泥陶可以与荆州博物馆进行合作,创造出郢城泥陶系列周边,游客在参观完荆州博物馆之后便可以到文创商店挑选心仪的周边产品。其次,还可以吸收优秀文创产品销售经验,在网络购物平台上创造账号进行郢城泥陶产品以及周边的售卖,消费者即使不在荆州也可以在网络上购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销售量。

五、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国家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地方考察调研传统文化传承情况,并且多次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发展郢城泥陶等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郢城泥陶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扩大宣传力,跟上国家中部崛起计划以及荆楚非遗项目发展的潮流,担当起传播发展荆楚文化的责任。郢城泥陶是荆州先人智慧的结晶,从古至今几千年的路程走来,发展郢城泥陶不仅是在保护传统技艺,更是在保护荆楚文化根源。郢城泥陶的活性发展必定会使其成为传播荆楚文化的领头羊,为其他非遗项目如何在当今现实条件下熠熠生辉提供一条独特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吴崇隽.长江中游流域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初探[J].中国陶瓷,1990,(01):56-59.

[2]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郢城泥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05):2.

[3]艾玲.横峰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价值意义与问题挑战[J].戏剧之家,2021,(34):29-30.

[4]艾玲.横峰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周就峰口述史采录实践与新思考[J].戏剧之家,2021,(32):36-37.

[5]魏春元.大地湾一二期文化彩陶制作工艺研究述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13(04):124-128.

[6]王华龙,桑俊,马盈颖.乡村振兴视阈下郢城泥陶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J].今古文创,2021,(26):70-73.

[7]朱林飞,李先家.在泥盘上盘出来的泥陶人生——探访“郢城泥陶”传承人夏裕谷[J].文化月刊,2015,(21):50-57.

[8]钟雷敏.跨界艺术介入后的城市快消费文化研究——以服饰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5):94-95.

[9]石兰月.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地位与使命的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03):234-235.

[10]陈学军.人口较少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以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1):110-116.

[11]姜乃源,文凤,韩利.文创产品开发对策分析——以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21,37(02):75-80.

[12]张艳红,骆飞莉.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时代价值与传承创新[J].学习与实践,2018,11(7):122-128.

猜你喜欢

口述史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发展状况的个案研究
壮族民间侬智高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适度: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