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遗民文学角度看张炎词创作

2022-06-22刘心怡

今古文创 2022年23期

【摘要】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重要词人,也是宋代词史上的“殿军”。作为一名伟大的词人,张炎转益多师、标举清空,词作典雅华丽、注重音律,其词学创作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宋元易代之际的遗民文人,张炎特殊的个人经历与独有的创作特色使得张炎在众多的遗民词人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对遗民词进行了开拓,借咏物、节序、友情、艳情等传统题材表现了自己的遗民之思,为遗民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关键词】 张炎;遗民文学;艳情词;开创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3-003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12

遗民文学研究近些年来已经成为文学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重要内容。遗民这个特殊身份使得文人们在特殊时期创作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面貌和特别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早期的遗民文学是以揭示社会丧乱带给人民的精神苦痛为主题的,载体大多为诗歌。到了宋代,因为民族矛盾的尖锐化和理学的熏陶,遗民文学逐渐楔入了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等内容,使得宋元易代时期的遗民文学多在书写故国之思与强烈的民族气节;同时,由于宋朝词作创作的繁荣,“词”这种文学体裁也成了文人们抒发自己亡国之痛的重要载体。因为内容的升华和体裁的丰富,宋元时期的遗民文学达到了遗民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遗民文学的出现,与人们对“遗民”这个概念广义、狭义的理解有关。当遗民情结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对象渗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就形成了“遗民文学”。对于宋元时期遗民群体的确认与划分,学界的说法不一,本文采用方勇先生对南宋遗民文人的界定来划分宋元之际的遗民群体。即南宋遗民文人群体是指在1276 年南宋灭亡后,在家国倾覆、异族统治的屈辱、科举制度的废弃、知识分子的贬值,高压的社会环境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些不得不选择隐逸避世,以保持自己高洁操守或国破家亡后,奔竞在不同功业的宋末文化人士。①他们无法改变历史进程,也没有能力阻挡元军铁蹄在中原的肆虐;他们无比渴望和怀念旧朝,却又没有文天祥式的杀身成仁的勇气,因此只能在社会动荡之时苟延残喘,抱团取暖,形成一个个文人群体,通过文学创作互相应和,寄托自己的黍离之悲。很显然,张炎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张炎是婉约派词人,创作的词作内容也多是咏物、节序、唱和等传统题材。因其特殊的遗民身份,他的每一篇词作几乎都承载着深深的身世之感,亡国之思,这也是南宋遗民群体创作的共同特点,是学界学者们最多聚焦与研究讨论的议题。值得注意的是,张炎有一类词作也蕴含着非常沉重的哀思,有着非常高超的艺术成就,却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长时间被忽略,这就是张炎的艳情词。本文拟从遗民文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张炎作为一位遗民词人,其艳情词创作的独特之处与艺术成就。

一、从儿女情长到身世之悲——张炎词作中思想感情的转变

张炎诞生在一个生活豪华且有着高雅艺术品位的家中。他的父亲张铉及其祖父都学识渊博、善于诗词,幼年时期的张炎就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深厚的家学加上自身的努力与天赋,张炎诗、词、画、乐皆擅,为他以后成为一个杰出的词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年少的张炎在游览西湖时创作了一首《南浦·春水》,用词典雅,音律和谐,深含婉转蕴藉之美。这首词让张炎在词坛崭露头角,获得了“张春水”的美名。此词也是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唯一一首可以确定写作于宋亡之前且被收录在《山中白云词》的词作。回头来看,《南浦·春水》结尾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②虽然寄托了些许物是人非的感叹,却更多像是敏感的王公贵族触景伤情,并无多少深刻的情感可以挖掘,与其后期词作中所蕴含的复杂愁思相比单薄很多。

当风流倜傥的词人流连西湖美景,意气风发之时,蒙军的铁蹄正一步步踏向中原。宋恭宗德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后,为报其祖父张濡在独松关杀元使之仇,元军杀张濡并籍其家。彼时还悠游自在的富贵公子张炎虽然侥幸逃过了这场灾难,却落得了一个家破人亡、穷困潦倒的境地。同时,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汉人、“南人”实施了非常残酷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还取消了自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断送了文人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国破的巨变是对当时所有宋遗民的沉痛打击,但较之他人,张炎却遭受了更多的磨难。往日繁华如梦,个人和家国的不幸同时发生在张炎的身上,使张炎对宋元鼎革有了比他人更加悲痛的感受。从此之后,山河破碎、家国动荡带给张炎的巨大苦难深深烙印在了他这颗脆弱的才子心上,也深刻地反映在了他书写的词作上。

“史家不幸诗家幸”,张炎再不是那位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的富贵少年,而是一位经历众多磨难、尝遍人间疾苦的落魄遗民。这些悲惨的经历使他词作中有了真正令人动容的情思,也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少年时积累的渊博家学与精妙的作词技巧加之青年时经历的巨变,使得张炎的词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風格,即真挚悲痛的情感、疏散工整的结构与优雅和谐的语言。这让张炎的词作在遗民词中独树一帜、影响巨大,终成一代大家。“宋元之间 ,亦可为江东独秀矣。” ③亡国后张炎创作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寄托着深深的“黍离之悲”和亡国之思,哪怕专写男女之情的艳情词也不例外。

二、张炎对艳情词词境的开拓

传统的艳情词多写思妇与男女之间的相恋之情,是婉约词词人的重要写作题材,如《花间集》中收录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等。这类词作常常语言华丽、结构巧妙,但因为其思想内容囿于男女之情、词风轻浮艳丽而被许多古代词论家所不齿。张炎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也写过不少艳情词。以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的《山中白云词笺证》为统计对象,可以发现,张炎现存词作302首,艳情词共30首,约占其词作的十分之一,是张炎传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所做的艳情词中虽然也有如《浣溪沙》《淡黄柳》等从语言风格到遣词造句都未脱前人窠臼的传统艳情词作,更多却是比传统艳情词更加深刻、语言更加典雅且融入身世之悲、乱世之感的创作。在这些词作中,张炎不再只是写作小儿女的私情,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情感载体,蕴藉自己更加复杂与悲痛的感情,拓宽、升华了艳情词的词境。1B998481-10AC-4A61-ACB5-93FC0F224F0E

张炎在宋亡后,自四明归杭,经过旧日的园林,追忆过往,百感交集,写下了《忆旧游》(过故园有感)与《长亭怨》(旧居有感),既抒发了自己对旧时情人的思念,也隐晦地表达了张炎对没于元朝官府的妻妾的眷恋与不舍,对往日荣光的追惜与对现今飘零的感叹。《忆旧游》(过故园有感)着重刻画张炎与妻妾旧时甜蜜、美好的爱情生活:“记凝妆倚扇,笑眼窥帘,曾款芳尊。步交枝径,引生香不断,流水中分。” ④美人如画、笑颜如花、步步生莲,在美丽幽静的庭院里等待着情郎的归来,生活平静美好,令人生羡。可后一首词描写的内容,瞬间打破了这样美好得如同梦境的画面:“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愔愔玉箫声绝。鹤去台空,环何处、弄明月。十年前事,愁千折、心情顿别。露粉风香,谁为主、都成消歇。” ⑤十年时光让一切面目全非,南宋沦陷,旧时好景不见,宏大华美的庭院如今人去楼空、荒草凄凄。当时琴瑟和鸣、才艺双绝的情人,如今也因自己被发配、买卖。当时如花的美眷,现在可能已经变成一堆白骨;当时精致华丽的居所,现在也荒凉一片。多年前的风流韵事、儿女情长,只如幻梦;重游故里,只觉造化弄人,命运无常。张炎的这两首艳情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将人与景、景于情结合,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从个人对情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入手,表现了张炎十年间爱情的消亡、全家的覆灭,进而表现了自己对故国的无限追思,写下了专属于遗民的满纸血泪。最后一句“谢杨柳多情,还有绿荫时节” ⑥更是神来之笔,初看是词人的洒脱,再读却是极度无奈下的自我安慰。它们既深刻地记录了张炎的满纸血泪,也充分地体现了张炎词作的特点:用典巧妙、句式工整、词意婉转、情感真挚。这是曾风流倜傥、家学渊博的张炎才能写出的词作,也是历经磨难、满怀家国之恨的张炎才能写出的词作。虽然写的还是儿女私情,表达的却是国恨家仇,可谓以小见大、意蕴深长。这两首艳情词作无论是从审美价值还是情感寄托来看,都早已超脱早期艳情词的限制,有了更加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更加悠远的意境。

自古才子多风流,除了对往日繁华爱情的追叹,张炎的许多艳情词都是赠予歌妓的,如《惜红衣》(赠妓双波)、《好事近》(赠笑倩)等。张炎自宋亡后,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如果说年少的张炎是以游玩的心情赏玩山水,那么国破家亡后的张炎就是为了生存四海为家。在此期间,张炎遇到许多歌女舞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楚使张炎与她们在情绪与处境上有着些许的共通,因此赠歌女、写舞姬成了张炎艳情词的重要写作内容。《意难忘》是张炎赐予歌女秀卿的作品。其词云:“风月吴娃。柳阴中认得,第二香车。春深妆减艳,波转影流花。莺语滑,透纹纱。有低唱人夸。怕误却,周郎醉眼,倚扇佯遮。底须拍碎红牙。听曲终奏雅,可是堪嗟。无人知此意,明月又谁家。尘滚滚,老年华。付情在琵琶。更叹我,黄芦苦竹,万里天涯。” ⑦记忆中的“风月吴娃”倾国倾城,莺歌流转,娇媚动人,追随者无数,这和年少就名满京都,风流俊逸的词人何其相似?现如今的歌女却在残酷的岁月中年华老去,无人再识得她曲中之意,只得落魄飘零,这和国破后老迈奔忙,苟且偷生却事事不得意的张炎有何两样?可以想见,多年后这对苦命男女再次相见,内心有多少凄苦想要诉说。张炎想大声地哭泣自己坎坷的命运,想直白地抱怨生在乱世的种种苦难,想狠狠地怨恨让自己一生飘零、再也无法发挥才华的元朝政府,可他不敢。他只能借由悲叹秀卿的一生来抒发自己的离乱之情,只能到了词的末尾才写出“更叹我,黄芦苦竹,万里天涯” ⑧这样的泣血悲叹。这是《意难忘》中蕴藉的亡国离乱之悲,也是张炎在其他赠歌妓舞姬词作中想要表达的最中心,也最深刻的思想情感。

三、张炎艳情词新变的原因和影响

用艳情词来抒写国破家亡的伤悲,是从张炎始并形成巨大影响的。从纵向时间对比来看,这与张炎特殊的遗民身份有关。在张炎之前,晏几道、秦观与柳永等词人也常将身世之叹融入艳情词中,借与情人离别的同类型愁绪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抑郁。但他们的愁思多来源于对自己人生的不满和惆怅,抒发的也多是不得志的情绪,而不是生逢乱世,身不由己的巨大悲痛。从横向时间对比,与之同时期的著名遗民文人虽然也创作了许多感怀故国,忧国忧民的词作,却并没有选择艳情词这一题材来抒发亡国后的飘零之感。同是婉约派的著名词人王祈孙、周密等也做艳情词,但依旧沿袭传统艳情词的路子创作,并无多少改变。可以说,张炎对艳情词主题的升华与词境的拓展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词虽然是宋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在北宋初年却依旧被不少文人视之为小道,不能与诗相提并论,这样的情况直到两宋之交才得到改善。可以想见,专写儿女情长甚至带有一定情欲色彩的艳情词在宋朝更是难登大雅之堂。在上层文人心中,它们多被看作游戏之作而不被赋予严肃意义,这可能是南宋时期大部分词学家没有选择艳情词抒发思国之情的原因之一。然而,同是上层文人的张炎却选择了艳情词作为情感载体寄托“离黍之悲”,极大提高了艳情词的文化内涵,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探讨。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因为张炎特殊的身份与人生境遇,他的爱情失落与家国失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从上文中提到的《忆旧游》(过故园有感)与《长亭怨》(旧居有感)两首词就可以看出。张炎的人生境遇与南宋的命运走向完全一致,旧朝带给他的荣光不仅局限于财富与地位,更有独属富家公子的风花雪月與娇妻美妾,而这一切都随着南宋的覆亡灰飞烟灭。张炎对情人的思念与他对故国的哀悼是交织融合的,这使他选择将身世之感写进艳情词调更加顺理成章。其二则是张炎自身性格与所处环境所致。了解了张炎的生平我们就会知道,出身贵胄、流连美景佳人的张炎是一位才华过人的词学大家,却也是一位只求在乱世中苟且偷安的普通人。国仇与家恨日日侵蚀着他脆弱的心灵,他需要通过自己的笔触发泄,却又害怕因此招致杀身之祸。无奈之下,他只能通过艳情等题材的词作婉转蕴藉地抒发自己的思国之情,“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⑨。

张炎特殊的经历,使他的艳情词承载了更多、更深的苦痛,寄托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张炎在《词源》“赋情”条中曾言:“颠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于情可也。若邻乎郑、卫,与缠令何异也……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 ⑩这既是张炎对赋情词的追求,又是对自己创作的艳情词的最好总结。清丽典雅的词藻,含蓄蕴藉的词风,张炎用最婉转柔媚的方式表达出了他对亡国、故家最深沉感人的思念。笔者相信,除张炎之外可能还有同时期甚至更早的词人选择借艳情抒国思,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张炎在词坛的地位和其词作高超的艺术成就,其价值与影响力是他人不可比拟的。1B998481-10AC-4A61-ACB5-93FC0F224F0E

张炎之后,许多文人也选择将故国之思融入爱情之作,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无限思念。这在明朝遗民文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清易代之时社会动荡,新统治者为了巩固新政权实行文化高压政策,迫害、残杀曾效忠于明朝的臣子。这种情形与南宋末年极其相似。在如此高危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在新朝苟活的明遗民都选择了用曲折的笔触表达自己对旧朝的哀悼。加之动乱时期本身就容易使得家人失散、爱人永隔,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理所当然成了文人抒发抑郁情绪的一个好的选择。吴伟业所做的《圆圆曲》、钱谦益与柳如是的酬唱诗集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以爱情写国悲的代表性作品。它们的存在在遗民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没有实证表明明清遗民的创作受到了张炎艳情词的直接影响,但张炎大胆地将爱情与民族气节融合在了一切,使艳情词有了新的寄托,对后世文坛还是有着一定启发与触动的。清初的浙西词派尊张炎为师,标举“清空”“骚雅”就足以证明张炎的词作在几百年后依然绽放光彩。

四、结语

张炎是南宋词史光辉的终结者,也是遗民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词人。一方面,他用词的形式抒发其身世之悲、家国之苦,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特别而又普遍的遗民形象,使后人能够通过其创作窥见宋元交替之际文化遗民物质、精神生活的失落,有着重要的文化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张炎选择用艳情词作书写亡国后爱情的漂泊,并借此隐喻对故国、故景的思念,提高了艳情词的文化内涵,拓宽了遗民词的题材范围、更丰富了遗民文学的内容。站在遗民文学史的角度回望,张炎对艳情词立意的拔高是开创性的,也正是因为他的大胆尝试,才启迪了后世文人对艳情这一题材的更多关注与创作。

当然,张炎的其他词作对遗民文学的贡献也非常之大。张炎创作词作感情虽然并不直露,与同时期的文天祥等文人比起来战斗性不强,甚至被许多学者批判辞大于意,文字精巧却内容肤浅,过度追求结构工整反而有了矫揉造作之嫌。但结合张炎本身的创作风格及其词派归属(婉约派、风雅派)来看,其宋亡之后的词作是符合他总体的艺术风格的。张炎在元朝苟活求存,文风必定做不到犀利,他只能通过曲笔、通过描写自身的亲情、身世、爱情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无限怀念之情与深藏在心底地对元朝统治的厌恶与痛恨。也正是由于其温婉的词风,张炎的词作才得以留存,在民族沦亡后保存了华夏文明一派的故国文献。

注释:

①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②④⑤⑥⑦⑧(南宋)张炎撰,孙虹、谭学纯笺证:《山中白云词笺证》,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2页,第63页,第76页,第76页,第96頁,第96页。

③(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5487页。

⑨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52页。

⑩(南宋)张炎撰、夏承焘校注:《词源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参考文献:

[1]张炎著,孙虹,谭学纯笺证.山中白云词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罗惠缙.民初“文化遗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5]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王艳叶.南宋遗民诗歌意象论[D].辽宁师范大学,2021.

[8]张雷宇.试论张炎对遗民词的开拓[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9]张进德.20世纪张炎词研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作者简介:

刘心怡,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1B998481-10AC-4A61-ACB5-93FC0F224F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