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2016-06-24刘世雄

考试周刊 2016年46期
关键词:口述史新闻采访教科书

刘世雄

摘 要: 口述史作为公众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但在发展的同时,口述史也引发和新闻采访的混淆及如何运用到历史课堂和教科书上的相关讨论。如何更好地运用口述史料,是需要多多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口述史 新闻采访 教科书

一、现代口述史概况

很多时候,研究历史的人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书呆子”。单纯从学术上来说,历史是一门最贴近于人们生活,却又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的学科。而公众史学,就是近些年间人们为了推广史学知识所作出的最佳探索。在公众史学的分支中,口述历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如果其他方向的史学家是常年在和死去的人打交道,那么公众史学家,特别是口述史学者,就成了唯一需要经常和健在的人打交道的学者。

口述史的起源,在中外都比较久远,“三千年前,在中国周朝便有专门为史官搜集人们言谈的书籍”。而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史里面,有不少的口述史的痕迹,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是突出的代表。在英文里面,口述史是被称为Oral History,这里面的Oral有口头、口述的意思。依托于现代科学的进步,录音和录像成为制作口述历史的重要途径。通过采访人对受访人有明确主题的引导对话,将受访人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用仪器记录下来,形成对一段历史的还原和记载。

现代意义上,真正正式形成体系并且规范实践起来的口述史研究机构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在这之后,欧洲乃至非洲都纷纷设立口述史的相关机构。在口述史方面,法国是做得比较规范的。中国大陆于2009年夏,在江西吉安的青原色井冈山大学人文纪录中心(IF China Original Studio)正式成立“口述历史”创作单元,用以探索社区口述历史的创作。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口述史均为“帝王将相”史。而在口述史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目光开始转向“草根”阶级,让一般的大众参与历史的记录中,以完善历史记录的缺失部分。中国传媒大学的“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就是一次大众较熟知的尝试。但遗憾的是,让公众熟知的口述史制作者,都是新闻媒体人,由此带来的缺陷是明显的。崔永元就把口述史看做公益,要把口述者口中的历史变做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史,需要更专业的人士,特别是史学研究者的参与才好。

二、口述史和新闻采访的异同点

在《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中,唐纳德将口述历史定义为:“以录音访谈(interview)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翻译者在翻译这一定义的时候,想必是对“interview”一词产生些许的疑虑,否则也不会在中文版里面用括号将原文保留。在这里,口述史和一般的新闻采访出现些许不同。新闻采访一般是经过允许后,尽快完成访谈工作。相机或者录音笔在这里起到的是记录影像以方便后期剪辑制作的作用。而访谈的内容是以问答的形式,采访者一个问题,受访者一个回答。在很多情况下,受访者是宁肯少说一句,不肯错说一字的。受访的对象往往是随机的。最后会采访谁,有多少人,不可预估。相较于讲究时效性的新闻采访,口述史的访谈,需要更多的前期准备工作,采访的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在访谈过程中,采访者更多扮演的是倾听者的角色,受访者可以不拘泥于一问一答的形式,更顺畅地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故事。“历史记录有两种,一种是及时记录,一种是事后回溯。我们所谓口述史属于后者,口述史是有意识的专题性历史回顾”。其次,在对采访后的影音资料的处理上,新闻和口述史是有差异的。新闻报道需要在第一时间将得到的资料整理并且呈现在观(听)众面前。而在制作口述史资料的后期,如何分类保存搜集到的资料,是个必须规范统一的流程,时效性并不是必需的。

尽管有不少差异,但新闻采访和口述史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鉴的地方。从过程看,新闻工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比史学研究人员更熟稔的交流技巧的。如何让受访者自然清晰地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史学研究人需要向媒体人多多取经。而在对收集到的资料的处理上,如何更准确地、系统地分类保存,媒体人或许可以和口述史学者进行一番探讨。

三、将口述史运用到教科书的可行性

既然是史学研究成果,口述史料自然可以应用于历史课本中。现阶段对于教科书中口述史料的应用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真实性”的讨论。这导致现在的公众史学家和口述史家们开始着手研究人的记忆,“审视人们是如何从现实的利益出发来构建他们的过去的”。有争议才会有发展,这是好事。笔者看来,口述史运用到教科书上,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书本的编纂问题。口述史料本身的可借鉴性,是否适应对应的学生群体,截取的原文是否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都是编者需要慎重考虑的。可以说,口述史料的选取,比将相关材料从一般史书上照搬下来更具难度。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教科书是否也可以考虑以更多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采取直接在课堂上播放影音的手段。当然,资金的支持是前提。有的口述史资料并不容易取得,有的学校从硬件或者软件,规章制度上也不见得能顺利支撑起口述史在课堂上的运用。

第二,如何将口述史料顺利地表现出来,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不算问题的“问题”。有的老师可能比较擅长于讲授法,知识技能的储备也较丰富,出现对口述史料的运用不习惯甚至排斥的情况是可以预料的。部分年轻教师,对于口述史料的运用或许比较“得心应手”,但是越是熟练的操作,越容易出现忽略其他基本情况处理的情形,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在看到口述史料后,产生较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将口述史料引入教科书前,对授课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口述史料运用相关培训是必需的。

第三,学生如何运用口述史料进行学习。“运用口述史料进行学习”,一部分是指学生在上课期间,对于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口述史料如何更有效地吸收,另一部分在于课下学生对于口述史的亲身实践。对于第一个部分,在接触口述史料的同时产生联想和记录,让学生自己知道如何处理非文字材料,是需要注意的。至于第二个部分,操作难度或许要大不少。许多学校对于历史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时间本就有限,如果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口述史做进一步的亲身实践,是需要较大的资源消耗的。因此,我并不建议在现阶段的国内中学课堂中广泛推行口述史的学生实践。

四、实际操作情况——以本人最近一次实践为例

出于对口述史的兴趣及专业方面的要求,我在2016年的2月回乡省亲期间,尝试对老家的部分老人进行口述史的采访,主题为:村落的发展变化。很遗憾的是,这一次的尝试并不成功,但给我今后做口述史的活动带来一些经验教训。因为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就不在下文中对这次口述史的过程进行赘述,只简单介绍我的前期准备活动和访谈部分出现的问题。

前期的准备部分我分成三个方面:器材、对受访人的提前联系和主题的相关资料及问题准备。

器材:单反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话(备用录音录影)和脚架。

对访谈的“提前预热”:我所在的乡村,是我父辈的老家,住在村子里的每一位本地人,都和我一个姓,因此,算是一个刘氏家族聚居村落。这个村子里的人们,从那场声势浩大的“湖广填四川”开始,离开祖辈生活的湖北孝感,来到四川泸州,在这之后的两三百年间都较稳定地居住在这里。因为每年我们家和族人都有往来,所以这次去之前只是简单地告知他们我们会回村,并且跟他们了解一些关于村里的故事。

需要的资料和问题:时间的原因,并没能抽空到当地的档案馆查询一些相关的村落历史资料。此外,和较专业的口述史记录不同,此次访问我并没有准备相关法律条文和证明。实际情况和准备时间上的仓促让我意识到,这样的准备在以后的实践中是必需的。

从随后的访谈过程看,出现各种问题,但有不少收获,比如和村里老人之间建立的信任,这让我为以后的再次访谈提供可能。但是暴露出来的大小情形是我没能完全预估到的。在此列出两点我在过程中所遇到的较大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器材:虽然准备不少的器材,但是忘记考虑两点:一个是器材本身的使用,需要和当时当地的环境相匹配。我在最开始访谈的时候,带上三脚架和单反,但是到那个地方才发现,对方家里的光线不够充足(农村土房),室外又在下雨,相机的录影效果实在难让人满意。是否需要自己带上可以提供光源的设备,是忘记考虑的一点。第二个关于设备的问题来源于受访者。上年纪的人,在面对一堆新式仪器设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不自然的表现。伴随紧张而出现的说话不顺畅,甚至答非所问都是常见的。如何让受访者与设备之间的距离感降低,是我所需要学习和进步的点。

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来自于访问者和受访者的对话。由于之前并没有如此正式地和晚辈讲述自己的故事,长辈往往希望听他讲述的人不那么“一本正经”,聊天就好。但是因为口述史的制作是有一个想对明确的主题的,而且采访者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受访者顺畅地讲出自己的故事,所以不可能完全一问一答。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兼顾设备本身的耗电量,并不能完全达到之前预想的结果。总的来说,算是一次过程不尽如人意,但收获颇丰的实践。

口述史作为一门发展迅猛的学科,借助于科技的进步及公众对其认识的加深,定将变得更普及和规范。但是由此带来的次生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如何更好地制作和保存口述历史资料,挖掘出更多的口述史的价值,更让公众信服地使用口述史料,将是研究口述历史的人士所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我相信,更多地关注,更符合实际的操作会让口述历史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M].當代中国出版社,2006.

[2]钱茂伟.中国公众史学通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英]约翰·托什.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4]苗棣,王怡林.脱口成“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5]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2).

[6]崔永元.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1126[OL].新浪公开课口述历史.

[7]http://phtv.ifeng.com/program/ksls/doclist_1.shtml[OL].口述历史凤凰卫视.

猜你喜欢

口述史新闻采访教科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黄梅香自苦寒来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