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的贫富思想分析

2022-06-22鄢为顺

今古文创 2022年23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论语

【摘要】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论语》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论语》思想丰富多彩,其中也谈到了贫富方面。《论语·子罕》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在孔子的整个思想核心是仁。孔子重义而轻利,反对单纯追求富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讲究物质的匮乏与生活的穷富,但是更重视精神修养的提高,对穷富有着正确的态度。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孔子反对的是攫取不义之财富。今天,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理论,挖掘孔子“贫富观”的深刻内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论语》;贫富;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3-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14

孔子是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很多方面。在交友方面,孔子非常重视朋友关系,把朋友看作人生的重要财富,而把对待朋友的态度视为做人态度的基本表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有五种人伦关系,那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孔子所谈论的交友之道,就是在于强调一个人应该具有正直、诚实、知识渊博等方面的优点,而反对结交惯于花言巧语等方面的朋友。孔子强调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切切偲偲”,要互相批评、规谏劝诫,事业才能共同提高,友情才能进一步加深。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朋友之间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有不同见解,发生争论是好事,是君子的作为,而且如果处处相同、事事一样则成了“小人”的行为了。

其次,《论语》还记载了孔子许多关于天命的言论。孔子认为上天有绝对的权威,不可抗拒。他认为“天命”,是冥冥中可以操纵天上与人间的主宰者的命令。而“天命”更是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的命令。叫人敬畏的,只是奴隶主阶级的命令。奴隶阶级要服从天命,也就是要服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孔子之时,社会动荡不安,凡是日常发生的不可理解的、高深莫测的事情,孔子均将其归之于天命所为。另外,《论语》还谈到了财富,《论语·子罕》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在孔子的整个思想核心是仁。孔子重义而轻利,反对单纯追求富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讲究物质的匮乏与生活的穷富,但是更重视精神修养的提高,对穷富有着正确的态度。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孔子反对的是攫取不义之财富。

孔子一生做了很多事,说过很多话,而《论语》记录毕竟太有限,而且记载的语言又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因此对孔子的言行应该做出历史辩证地分析。限于篇幅,本文重点从散文学说(而非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简要分析《论语》中的贫富思想。

一、孔子的贫富观

《论语·子罕》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里,其核心是仁,而“罕言利”。这里的“利”就是今天讲的“财富”和“利益。”孔子重义而轻利,极力反对单纯追逐名利与富贵。不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可能渴望获得利益和财富。通过对孔子关于“利——富贵、贫穷”言论的分析,不难发现,孔子“罕言利”,并不反对利,他主要讲求的是追求富贵与利益要持有正确的心理状态和方式方法。

(一)对待贫富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种讲法,看似消极却是实际情况。现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吃穿已经不是问题了。而在孔子的春秋时代吃饱饭、吃好饭,有衣穿、穿好衣是人生首要的追求。吃不饱、穿不暖是贫穷的表现,喝酒吃肉、穿绫罗绸缎是富裕的象征。但是,不管是孔子的时代,还是物质财富非常丰富的当下社会,追求物质的心态理想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如何正确对待物质的贫乏和生活的穷困,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与操守的高尚与否。

20世纪社会上流行的“三大件”和现在的“五子登科”,都是人们追求物质高标准、高享受的标志。在生活上更有所谓的“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地下跑的,火车不吃”。追求生活的完美,是人类的正当要求,但是,对于“高标准”“完美”的反面,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而这“弱势”的方面真正能反映一个人品质的高尚与否。孔子曾经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就是说,吃好穿好——好,吃不好穿不好——也无所谓。孔子强调的是,人生追求伟大理想,不能因为一时的贫穷而感到耻辱。

一个人,如果穷其一生,专门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为唯一理想、终极目标,而缺少为社会“谋道”、为他人谋福利的人——在孔子时就说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道德情怀,这种人的生活是毫无色彩的,他的人生注定是要失败的。古今中外,许多作品中“吝啬鬼”的形象,正是这种“重利轻义”的人的真实写照。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出世主义,他讲究物质的匮乏与生活的穷富,但是更重视精神修养的提高,对穷富有着正确的态度。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儒者“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孔子家语·儒行》)

在孔子眼里,“義”与“利”,泾渭分明,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即使同样贫穷,君子和小人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论语》记载,孔子师徒“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也会穷困潦倒,但是不会像“小人”一穷困就无所不为了。君子“穷则独善其身”,不会因为贫困而降低自己的人格、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据史料记载:“李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人也。拜兖州刺史,以清约率下,常席羊皮,服布被。迁张掖太守,有威名,时大将军窦宪将兵屯武威,天下州郡远近莫不修礼遗,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后复征拜谒者,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料之属,一无所受”。李恂生活清贫,但不为物质所困而对窦宪趋炎附势,后来也不屑于“名马”“金银”“香料”等,着力保持着孔子眼里之君子所具有的“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格。9393B5AA-819E-4A89-85A7-5FE34A460564

在孔子眼中,当穷困潦倒、穷途末路之时,正是明察君子与小人的关键时刻。此刻,君子“谋道”而持之以恒,小人无法“谋食”而“滥”至胡作非为。

享受生活,孔子是不反对的。《论语》有言:“食不厌精,脍不厌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乡党》)贫穷也不是孔子所希望的,如果可能他也会追求上乘生活的。

孔子讲求的是“谋食”与“谋道”,现代讲就是“物质”与“精神”。人是一种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级动物,对待生活贫富、贵贱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精神追求。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低劣,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失败。

人的一生,大起大落在所难免。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呢?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贫穷了,埋怨还是“无怨”;富贵了,骄傲还是“无骄”是一个人在贫穷与富贵时不自觉体现,这恰恰反映了一个人真实的对待穷富、贵贱的态度。那么,怎么做才算恰到好处呢?

《论语》记录了一段孔子师徒的对话,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从“不骄”到“好礼”,从“无怨”到“无谄”再到“贫而乐”,这种对待贫富的方式方法,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最理想。从哲学层面分析,“礼”与“乐”才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涵。

(二)追求富贵的方法

人生的第一个层面追求就是物质的满足,即生活的富裕。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富贵呢?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这段话是《论语》里面,孔子关于富贵方面最精彩的评论。对于人生追求富贵,孔子虽然不提倡,但是绝对不排斥,而且心向往之。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社会大同,希望生活富贵一点,这是人之常情,古今不会有多大差别。孔子强调的是,以什么样的“道”去获取富贵,这才是一个人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首先面临的就是经济利益的问题和日常生活的问题。现实的生存之道是要明白“舍得”,要学习选择,懂得放弃。道理看似简单,但是翻看历史看看,从古至今,很多人却在这方面栽了跟头,甚至于丢了性命。南北朝的石崇、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张闾、明朝的严嵩、刘瑾、王振、清朝的和珅,他们没有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贫富,而“不以其道德之”,终于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孔子反对的是攫取不义之财富。《孔子家语·致思》载有这么一件事:鲁国当时有个法令,凡是能从诸侯国赎回姬妾的人,均可以从官府那里领会一定数量的赏钱。子贡赎回了人,但是,他却不要赏钱。孔子知道了之后评价说,鲁国这事做得好,可以移风易俗,子贡不要赏钱是不对的。“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在孔子看来,这种合理合法——符合“道”的钱不领反而不好呢?另有史料记载,某人失足跌入水中,子路冒险救了落水者。这人把一头牛牵来送给子路作为酬谢。子路愉快接受了牛。孔子赞美了子路为“鲁国多拯人于溺”做了榜样,符合“道”的财取之有利于社会。

即使有了富贵,也不要完全据为己有。孔子说:“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发言不逆,可谓知言矣。言而众向之,可谓知时矣。是故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贫不可得也;以贵而能贵人者,欲贱不可得也,以达而能达人者,欲穷不可得也。”(《孔子家语·六本》)要学会分享富贵,分享快乐。正如孟子所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

人活一世,难免坎坎坷坷、沉沉浮浮。人的一生非常短暂,都希望过得精彩一些。关键是,假如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了解人生意义的所在,就能用心去享受一点一滴、一分一秒的生活所给予的快乐。虽然,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或者乐意过艰苦日子,但相对于“不以其道得之”,即用不义的、卑劣的、不正当的手段去攫取“富贵”,君子则宁愿独善其身、安贫乐道,以此来换取精神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慰藉。可惜,面对纷繁多彩的物资世界,很多人已经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二、孔子“贫富观”的新时代价值

相当于“仁义礼智信”来说,孔子对富贵的情感是淡泊的。《论语》赞美简朴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反对做“守财奴”,他提出要仗义疏财,多施舍,富有时多救济贫困。而当你遇到灾难时,他人也才对你出手相助。孔子说过,“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孔子家语·三恕》)可以说,正是因为儒家先贤孔子有这种安贫乐道、甘于清贫、乐善好施的人生态度和高贵品质,才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追求。

孔子的“贫富观”具有新的时代价值,认真研究孔子的财富观、价值观,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廉政建设尤为重要。新时代,我们面临新的挑战。“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那些重气节、重情操、轻名利、轻富贵的优良品质,要用当代共产党人的楷模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鞭策自己,砥砺自己的品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改造和完善自己。”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领导干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能洁身自好,甚至能态度坚决地主动抵制物质的金钱的引诱、腐蚀并积极开展斗争,守住自己的道德阵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一些职务升迁或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和实际情况,思想上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因此,要时刻警惕外部金钱物质的诱惑,处处慎思,事事笃行,防微杜渐,防范廉政风险。陈毅元帅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脱逃。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手莫伸》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但要“以其道得之”,这是孔子提倡的。孔子的“道”,是仁义礼智信。孔子之时,以及之后历朝历代封建官吏“失道”而贪污腐败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然影响恶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1]。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在全国兴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理论,挖掘孔子“贫富观”的深刻内涵,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2.

作者简介:

鄢为顺,男,汉族,安徽怀远人,安徽省怀远县委党校教员,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9393B5AA-819E-4A89-85A7-5FE34A460564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论语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