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22-06-21王玉凝

出版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人才培养

王玉凝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出版行业对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各类编辑人才大量涌现,其外部环境持续得到改善,青年编辑人才的队伍建设也初具规模。然而,相对于新时代社会对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世界范围内出版行业激烈竞争的形势,我国出版行业目前的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本文将对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路径做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青年编辑 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

近年来,随着出版产业迅猛发展以及出版行业的市场化转型,消费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1]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的深度演进,出版业态、产品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打造顺应新型传播格局的出版业态,构建富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体系,其根本在于形成和占有人才资源优势。青年是发展的新锐,编辑是出版的核心,高度重视青年编辑人才培养,聚力打造青年编辑人才方阵,引领推动出版产业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常态性、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

一、青年编辑人才的素养要求

青年编辑视野宽、脑子灵、笔头快,善于把握新事物,理解新时尚,运用新技术,并付诸业务实践,为出版产品注入生机活力。但也存在三个不足:一是作品有些“漂”。考虑出版形式、产品包装多于内容选题和设计,产品感官刺激多,思想共鸣少。这反映出钻研精神、务实作风不强。二是功底有些“浅”。推敲的劲头和功夫比较缺乏,选题不考究、表达不完整、措辞不严谨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这反映出基本功底、核心能力有待加强。三是感情有些“淡”。产品选题、内容设计、语言表达,站在受众的角度权衡考量不够,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甚至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这反映出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度、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度还不足。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推进,对出版行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青年编辑人才的素养要求随时代变化、产业发展而延伸拓展、持续提高。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青年编辑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一)政治定力

文化属性和社会效益是出版最核心的灵魂。[2]出版的本质是文化思想传播,发挥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编辑人才的首位素养就是政治素养,必须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过硬,坚决贯彻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自觉砥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做到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科技功底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加速推动媒体融合的同时,也进一步引发了媒体传播机理、形式、手段的全方位拓展。同时,在融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阅读习惯、学习及交流的方式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对出版产品的质量、层次、形式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能否具备适应信息时代的思维理念,掌握现代信息科技知识,运用先进信息手段及时获取受众的兴趣点、关注点,决定了出版产品的受欢迎度与生命力。青年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科技功底,能够熟练运用先进信息手段及時感知市场环境、受众需求等变化,为出版策划发行提供依据。

(三)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出版行业坚持正确导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担负起新时代的出版使命。[4]青年编辑要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上新时代出版的群众路线,始终关注社情、民情、舆情,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中摸需求、增智慧、找灵感、正方向,才能确保出版产品的高质量。能否有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自觉践行为民宗旨,根本还是靠情怀来保证,靠担当来体现,关键在培养和厚植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使命,强化和养成思想和行动自觉。

(四)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出版行业,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文化传播的平台载体,要持续做到开创新局面,拓展新领域,实现新发展,根本在于锻造一支“四力”过硬的人才队伍。作为青年编辑,练出练好“四力”,首先要有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受得住煎熬,经得住磨练的意志品质。这些意志品质既是工匠精神在行为上的部分外化具化,也体现了工匠精神在出版产品研发中的核心价值作用,是青年编辑人才应当修炼养成的精神品质。

(五)创新意识

融媒体化是出版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带来出版渠道、内容、形式等有别于传统出版的诸多变化,对传统出版行业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5]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在产业重塑、市场竞争中化危为“机”,占据主动。当代青年编辑作为传统出版行业转型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出版生态,走出舒适区,扬弃老经验,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工作习惯,努力培养“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等思维理念,创新适应新媒体时代市场特点、营销规律和受众兴趣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二、青年编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重业务能力轻政治素质,察才不全

出版行业市场化转型以来,文化出版单位在建设发展中强调竞争优势和经济收入比较多,甚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把政治要求和党建工作摆上应有位置,重业务能力轻政治素质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对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使用上,大多看重学历文凭、专业等级、创收业绩等有形标准,对人的政治品质、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无形标准把关不严,青年编辑中理想信念弱化、政治意识不强等问题不容忽视,距离党管媒体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重使用轻培养,育才不足

目前出版单位对青年编辑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有偏差。有的出版单位认为提升员工的能力素养是院校教育的事,属于个人行为,对自身担负的育人之责认识不清,落实不力。有的出版单位认为通过岗位实践锻炼就是培养,交任务压担子就能育才,忽视培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设计不科学。一些出版单位缺少对人才使用培养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针对性、精准性、长期性不够。在综合素质培养上没有突出德才兼备的要求,在业务能力培养上缺少专业复合的举措,在优化人才队伍上缺少梯次搭配的考量,统筹运用院校深造、定期培训、交叉锻炼、以老带新等培养方式方法不够有效。

(三)岗位历练单一,通才不多

不少传统出版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导致青年编辑的发展与成长空间受限。在出版企业内,员工的岗位流动性普遍不强。入职出版企业、走上特定工作岗位的青年,往往是多年站稳一个岗,两耳不闻窗外事。编辑不管发行、管理不顾业务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专耕自家“一亩三分地”的结果,是青年编辑视野受限,能力单一,缺乏通才,突出表现在出版企业内既熟悉编辑策划又懂市场营销,既熟悉内容生产又懂经营管理、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青年编辑人才普遍较少。

(四)激励机制不彰,励才不够

首先,近年来由于受到复杂的市场因素影响,出版行业普遍毛利率低,导致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行业内优秀青年人才的流失也呈加大趋势。

其次,部分出版企业不尽合理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对青年编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近20年来,在普遍完成转企改制后,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绝大部分出版单位纷纷打破“铁饭碗”,一改“大锅饭”,对其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做出了相应调整。然而,因为传统的延续,部分出版单位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改革并没有真正突破原有的体制框架,不同程度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出版单位往往对领导岗位、中层管理岗位和一般员工实行不同的考核及分配标准,人为造成了比较大的工资薪酬差距,而位于金字塔形工资薪酬底端的,往往就是入职时间短、资历浅的青年编辑,而他们的薪酬待遇,与其实际的工作业绩关联度并不大。

另外,青年编辑因为自身阅历经验不足,岗位实践不够,能力素养不全,对业务流程要求不熟,会经常性地出现工作上的疏漏,而出版企业的管理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具有相对的刚性,这样一来,青年编辑很容易成为各种制度规定执行中的负面典型,成为管理者眼里的另类,很容易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三、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举措

(一)定准“目标图”,全纬度培育

一是夯实理想信念的底。青年强则国强,相关高校及出版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对出版行业青年从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對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上,首先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素养和品德修养作为培养青年编辑人才的首要标准,精心培育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其铭记党的嘱托,胸怀祖国期望,一心为公,情系人民,有理想、有方向,有情怀、有担当。

二是厚实专业能力的基。识才需要智慧,培养需要用心。相关高校和出版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青年编辑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静得下脑子、沉得下身子、跑得了市场、写得出文章、编得了图书的青年编辑队伍。适时实施有关青年编辑人才的跨专业知识更新升级计划,精心组织青年人才的全方位岗位能力提升系列活动,尽力拓宽其学科及专业的背景知识,尽快补齐其素质短板,提升他们在不同岗位的实操能力。

(二)定实“路线图”,全方位推进

一是转变观念,把单位发展和个人成才统一起来。对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最忌讳一把尺子量到底。应当因人而异,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既努力发掘他们的优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又尽量补齐他们的短板,容留他们的不足,努力做到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建立以信任包容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包容失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高校需要以大文化的视角来建设编辑出版专业学科,打造一支文字功底扎实、专业基础坚实、熟悉出版流程、具有较强策划和编辑出版能力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出版单位要把全素养和全媒体作为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大量政治素养高、市场意识强、学习视域宽、熟练掌握各类新媒体运用的跨媒介、跨学科的青年编辑人才。

二是搞好规划,把当前和长远衔接起来。出版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及行业实际,着眼于行业的未来发展,分阶段制定好本单位的青年编辑人才培养计划。借助设定发展目标、细化实施环节、建设青蓝工程、提倡同伴引领、加强团队合作等不同措施,大力推行,精准培养,引导和激励青年编辑人才的稳步健康成长。

三是创新方式,把用人和育人结合起来。对于青年编辑人才的培养,既要按部就班,又不能局限于常规常态,应该善于打破思维惯性,创新培养方式。如安排挂职培养,与其他出版、发行单位甚至与高校等合作,采取挂职培养的方式,帮助青年编辑人才扩充知识、扩大见识、增强技能、积累人脉;如运用轮岗培养,充分挖掘本单位的岗位资源,为青年编辑人才提供不同岗位的实践锻炼平台,特别是熟悉并熟练掌握编辑、印刷、发行等不同岗位的业务要求和业务流程,熟悉、掌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运用等。

出版单位还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如把行业内专家学者“引进来”做报告讲座,组织系列出版座谈会,帮助青年编辑了解行业历史、触碰出版高度、学习专业精髓;如组织青年编辑“走出去”参加基层调研、行业内交流等活动,既帮助他们深入市场了解读者的喜好需求,又帮助他们深入行业学习借鉴他人的有效经验和成功做法。

(三)定好“任务图”,全环节激励

一是用好责任制,以项目负责制为抓手。出版社要善于把常规而零碎的出版工作任务组织成为系列出版项目,在遴选安排项目负责人时,热情鼓励青年编辑主动参与,大胆选用青年编辑勇挑重担。以此作为一种常规激励手段,高效培养出一批青年编辑人才。

二是用好优先权,以职务晋升为带动。出版企业要尽快全面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青年编辑的德、能、勤、绩、廉等表现,对政治思想正、道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业绩大的,要加大培养力度,大胆使用甚至重用,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使真正优秀的青年编辑人才能够早日脱颖而出。

三是用好考评表,以绩效分配为龙头。出版企业要打破陈规,刀刃向内,建立并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及对青年编辑人才的奖励激励机制,引入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改革优化绩效分配制度,以此进一步激活青年编辑人才热爱岗位、热情工作、报效祖国、服务大众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尚普华泰.出版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R].

[2]王炎龙.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演进发展研究[J].编辑之友,2021(6):26.

[3]区燕宜.融媒体时代主题出版转型发展的探究[J].科技与出版,2021(6):73.

[4]韩丽雯,张养志.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7):14.

[5]韩洁.出版行业融媒体发展的价值与模式探索[J].新闻文化论坛,2021(1):64.

(作者单位系安徽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人才培养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层女干部人才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一个县级市的调查
人才资源与企业经济的关联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