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健全金融惠农长效机制 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06-17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柳学宽

农银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农村

■ 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 柳学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三农”工作须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趋势及农村金融特点入手,探索建立健全金融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

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一)农业农村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表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这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日本经济学教授速水佑次郎和拉坦提出,在任何一个经济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的相互作用。在低收入国家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推进工业化提供廉价农产品供给,会采取抑制农产品价格、农产品流通管制的政策,会导致农业生产停滞粮食短缺问题。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主要问题是农业资源投入过多导致生产要素报酬递减,为防止农民相对收入减少致贫,政府采取价格支持和补贴等农业保护政策,又将导致农产品生产过剩。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同时面对如何提供廉价农产品供给和如何防止农民收入下降问题,但需优先考虑农村贫困问题。只有当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恩格尔系数下降,城市居民对农产品价格上涨抵触减弱,农业保护才成为农业主导政策。

(二)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实践回顾

1.中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历程。一是第一产业增速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速除1980 年负增长外,一直保持在1.8%以上。1981 年至1984 年高位增长一般在8%以上。1985 年至1990 年,增速由1.8%波浪上升至7.3%,随后十三年间缓慢下降至2003 年的2.4%,2004 年突增6.1%后,以后十六年间总体小波浪递减至2020 年的3%(见图1)。近十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3 个百分点到4 个百分点,2020 年因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两者增速均下跌较大,2021年均大幅反弹①。

图1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变化(同国民经济增速对比)

二是三次产业结构变迁。1978 年至2012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占主导地位,居40%以上,2006 年后持续下降,2012 年被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 年的27.7%上升至1982 年的32.8%,随后37 年缓慢下降,1985 年被第三产业超过,到2020 年占比降为7.7%。1978 年至2020 年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2012 年后一直占主导地位(见图2)。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1 年度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7.3∶39.4∶53.3。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轨迹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三产结构演变过程相似。

图2 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2020 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6.6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47%,是当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05 倍。从产业分布看,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6.8%、29.1%、24.1%。

三是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演变历程。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产业各子行业发展规模均大幅提升,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农业一直居主导地位但总产值比重下降;牧业居第二位但比重上升,主要是生猪、牛、羊、禽类养殖;渔业比重上升,由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且水产品养殖远超水产品捕捞;林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4% 左右,兼顾林果产品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见表1)。

表1 1980 年-2020 年中国第一产业总产值及构成单位:亿元,%

2.中国农村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菜篮子”产品丰富,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 年翻一番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 元,农村居民17131 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 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为29.2%,农村为32.7%。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全面铺开和工业化的发展,全国乡村人口呈递减趋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见表2)。

表2 1982 年-2020 年人口普查情况单位:万人,%

农业生产装备和农村生活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居住环境优化。据2017 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2016 年全国31925 个乡镇596450 个村,共有204 万个农业经营单位,20743 万农业经营户(其中398 万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经营户以小农经营为主。全国共有拖拉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5893 万台,平原地区种植、管理、收割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耕地面积134921 千公顷。2016 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99.3%的村通公路,99.7%的村通电,11.9%的村通天然气,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部分乡村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3.中国的农业农村政策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服务于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农业农村政策先后采取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农村集体化,严格户籍管理及附在户籍上的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体制。1978 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放松了农产品流通和价格管控,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活力,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大幅增长,粮食短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户籍管控制度逐步放松,农村合作医保和农村养老保险及扶贫济困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随着工业化持续发展,国力增强,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机具购买补贴、粮食种植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农业政策保护力度逐年加大。中国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走向农业保护、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

(三)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

我国当前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近年来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健全,政策措施持续加力,农业生产稳定。但农村与城镇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中西部和山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农业劳动力高龄化,从事种植业劳动力季节性闲置,科学种田水平不高;抗旱、排涝水利设施投资不足,抗灾害能力弱;小农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农业投入产出比低;农业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比重降低,农业就业吸引力低;农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于城镇;每年需要一定量大豆玉米和猪牛肉进口,存在农副食品结构性供应隐忧。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首先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立足国内自给,维持主要农产品种植和畜禽养殖规模,确保粮食安全、食品供给。其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创新驱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科技兴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保障农产品供给。第三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不大规模返贫,打造宜居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第四加大政策性农业保护农村扶持力度,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金融支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业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村金融领域发生了重要变革,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业务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信贷支持了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准扶贫,支持了农民进城镇购房购车等消费需求,网上银行和掌上手机银行已经普及至农村,“三农”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本外币余额从2007 年末的6.1 万亿元增加至2020 年末的38.95 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21%,十三年间年平均增速为15.33%,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5.37%基本持平②。自2007 年中央财政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2007 年至2020 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 亿元增长到815 亿元(其中财政保费补贴603 亿元),保费补贴品种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和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③。

(二)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投入制约因素

1.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弱势性与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制约着金融机构涉农放贷积极性。农、林、牧、渔业受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市场价格波动大、盈利稳定性差。一些农村区域交通不便,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应不便,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总体偏弱。农业农村信贷风险偏高,信贷管理成本费用较高,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积极性。

2.农业生产装备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多为小规模家庭经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偏低,规模效应不强,农副产品原种研发力量薄弱。

3.农业生产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农业保险力度和保险范围还有待扩大,特别是养殖业保险品种较少,2020 年以来,农业生产时常受疫情困扰。部分农产品和畜禽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起伏较大,甚至存在游资炒作现象,生产大起大落,良性市场运行调节机制和政府适度干预稳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农业农村贷款担保难、抵押难,导致贷款难。土地及房产产权等农村抵押物受限且位置偏远,导致处置变现难、抵押率低。

5.促进金融机构支农惠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待稳定化、长效化。

6.乡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贴近农村的富民产业需要进一步培育,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就业机会不充分,需增强农村留人聚气能力。

三、增加信贷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支持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

(一)农村金融机构履行好社会责任,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

1.扩大信贷总量,支持提升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由能吃饱向安全、营养、转变,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引导农业生产结构变化。要确保对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稳产增产信贷供给,满足农户和农业生产单位购买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信贷资金需求。大力支持大豆及饲料作物和棉花、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支持蔬菜、瓜果作物种植及设施农业发展。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农业规模化经营。支持养殖经验丰富、经历市场多轮考验的生猪、牛、羊、禽类、水产养殖大户和生猪、奶牛养殖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保护基础产能,保障肉食鱼类牛奶等副食品供应。结合生态林建设,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各家金融机构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应保持连续性改进完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继续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力度,鼓励订单农业、农业财政补贴资金、农业保险作为主要风险缓释措施的信贷产品投放,缓解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2.加大农业生产支持体系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和物质装备支撑,积极支持国家涉农重点研发项目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和农业科技企业成长;大力支持种植、水产、畜牧机械装备科技创新,推进规模化种植养殖,实现全程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支持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支持粮食、畜禽等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运营,研发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虫害农作物品种。择优支持农机专业户、农业植保、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支农服务。

3.支持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围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积极支持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交易市场、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支持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和冷链物流业发展,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支持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择优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购销企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与农户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

4.大力支持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产业旺是奠定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发展作保障,农民就业增收没保障,农村留人聚气没保障。金融机构要立足各地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支持产业依托本地农业资源优势,支持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发展食品工业;支持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推动适合当地产业布局、产品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发展;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支持城区工商企业向周边乡镇转移。择优支持旅游景区建设发展,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支持县域医疗卫生行业,推进农村康养产业发展。支持环境友好型工业和服饰、工艺品制作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服务业下乡,支持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脱贫致富。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支持二、三产业企业布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绿色农村。

5.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让乡村城镇留住人,聚集产业,就要改善县域道路交通、能源电力、通信物流、供水排水、生态绿色等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供应能力。信贷优先支持国家电网等央企或行业骨干企业改进农村供电、供气、通信、交通物流条件,支持有财力支撑的县域推进农村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支持县域城乡居民和农民消费信贷业务。我国乡村人口持续由偏远山区向乡镇、向县域、向城市、向大中城市梯次迁移,这种迁移带来较强的住房等消费信贷需求。要优选贷款对象,支持农民在城镇购买商品房,支持农民进城租房;支持城乡居民办理信用卡等消费信贷业务,支持财力较强的居民购置轿车或生产经营用货车;提供手机银行、微银行等线上金融服务,为县域城乡居民提供存款、中间业务、外汇、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

7.履行社会责任,实行信贷倾斜政策。各家金融机构应当在贷款利率、信贷规模、贷款准入条件、担保方式、费用分配、人力资源等方面向农业农村倾斜。要优选贷款主体,掌握其经营模式、偿债资金来源,合理核定贷款额度,加强信贷管理,不过度授信,确保风险可控。要与政府等机构合作创新风险缓释措施,创新信贷产品。要实行线上办贷和线下现场贷前调查、贷后检查相结合,简便农户借款、还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对三农贷款适度赋予贷款容忍度。

(二)完善支农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激励引导机制

政府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涉农业务经营成本并获得合理经济回报,实现支农服务的可持续性。国家财政部门要将行之有效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涉农贷款贴息等财政补贴政策制度化长期化,稳定金融机构预期。对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及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给予增值税及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并固化。各级政府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发挥杠杆作用,促进金融支农支持小微企业。人民银行对涉农贷款比重或额度较大的金融机构给予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扶助。政府对涉农保险业务予以较大力度保险费用补贴,适度提高保险赔付力度,保持涉农保险业务经济可持续性。商品交易所、期货公司、保险机构、地方政府等应积极开展主要农产品“保险+期货”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发挥期货对农户规避价格风险、保障收益作用。

(三)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异于城市的差异化监管制度,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建立由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主导、农户或农村小微企业参与的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惠农效果评估考核机制,按年对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规模、利率或费率水平、县域网点布局、服务满意度等指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及物质和荣誉奖励依据。对履行支农责任良好的各类金融机构,制定和执行差别化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优先支持达标金融机构增设网点,优先办理其金融服务市场准入事项。引导规范金融机构县域吸收的资金用于县域,扼制乡镇网点成为农村资金“抽水机”。定期对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持续予以改进。

(四)持续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省辖市及以上政府大数据资源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加强农村居民信息系统建设,打通各部门各条线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应纳尽纳,规范数据统计口径,实现信息共享,方便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村线上信贷业务和各种金融服务。持续加强农村个人和法人征信系统建设,增大失信成本。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权益保护机制,打击逃废债行为。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畅通消费争议解决渠道。向农村居民普及金融业务知识,提高手机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业务使用能力,增强反欺诈能力。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本文除特别标注来源出处的数据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统计局数据[OB/OL].公布的数据及加工分析。

②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2021 年1 月29 日《2020 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9 年9 月20 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

③ 数据来源:央视网http://www.cctv.com,2021 年6 月29 日《2020 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15 亿元》。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