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太”“很”对比研究

2022-06-16余紫微

华中学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连带补语用例

余紫微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一、问题的缘起

随机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抽取例句,我们发现留学生用错“太”“很”的例子仍然很多。事实再一次提醒我们,距离让留学生熟练掌握程度副词“太、很”还任重道远。而要让留学生熟练掌握“太、很”,单独讲解明显不够,对于意义、用法相近的两词更需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解释。

学界向来重视对“太、很”两词的对比分析:徐建宏(2005)从语义内涵、句类句式选择、语法功能等方面对“太”“很”进行了比较分析[1];廖娟(2012)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太”和“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2];张谊生(2019)分析了“太/很”后接“名/动”的形化模式与演化机制[3]。近些年来,分析留学生习得“太”“很”的偏误的文章也不少。

但是,“太/很”各类搭配呈现怎样的比例以及各类搭配的连带结构承担句法功能的比例、优先级怎样,研究还不多。而“语料库才是最理想的语言知识资源”(冯志伟2011)[4],所以我们从对比大规模真实语料库中“太/很”的搭配情况、各类搭配的比例以及连带结构的句法功能等入手,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规律,以便教师讲解时做到有的放矢,期待能为留学生习得“太/很”提供一些帮助。

二、“太/很”搭配成分及其相应连带结构句法功能

(一)“太/很+形容词”及其连带结构句法功能

在我们随机抽取的语料中,统计得出程度副词“太/很”分别出现了1062、1082次。“太/很+形容词”连带结构句法功能统计如表一:

表一 “太/很+形容词”连带结构句法功能统计

由上表可知:“太+形容词”连带结构句法功能优先级排序为: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独立结构>状语>主语;做谓语用例最多,占“太+形容词”所有用例的48.53%;担任宾语和补语、担任状语和主语用例相差不大。“很+形容词”连带结构句法功能优先级排序为:定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主语>独立结构,担任定语和谓语用例最多,两者用例占“很+形容词”结构的61.56%;担任谓语和定语、担任宾语和补语用例差不多;没有“很+形容词”独立成句的用例。

通过对“太+形容词”和“很+形容词”的比较,我们可知:“太/很+形容词”连带结构句法功能的优先级序列不一样,“太+形容词”做谓语的概率最大,而“很+形容词”充任宾语、谓语的概率最大;担任定语、状语的用例中,“很+形容词”远远高于“太+形容词”。“太+形容词”结构可以独立成句,而“很+形容词”没有发现这一用法。

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性质形容词都可被“太/很”修饰。修饰形容词(更具体说修饰性质形容词)是程度副词的天职,所以不难理解“太+形容词”与“很+形容词”的用例分别占它们所有用例的80.32%、81.52%。

现将“太/很+形容词”连带结构担任主语、谓语情况各举例如下:

(1)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太急了会把事情办坏的。

(2)今晚胡先生火气太盛,我又不会说话,讲什么事,向来辩不过胡先生。

(3)许多时候,求职的真实体验,只局限在求职者与面谈者之间而已,很少会被言说。

(4)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希望实现的还很少。

例(1)(2)分别是“太+形容词”做主语、谓语的例子。例(3)(4)分别是“很+形容词”做主语、谓语的例子。在我们分析的例句中,虽然“太+形容词”做主语的用例不如“很+形容词”的多,但是“太+形容词”做主语中形容词呈现出多样性,而“很+形容词”做主语只发现“很多”和“很少”。

(二)“太/很+形容词短语”及其句法功能

我们统计得出的“太/很+形容词短语”的用例分别是35例和18例,可见能被“太/很”修饰的形容词短语受限很大。“太/很+形容词短语”连带结构句法功能统计如表二:

表二 “太/很+形容词短语”连带结构句法功能统计

由表二可知:“太+形容词短语”用例虽然多于“很+形容词短语”,但是“很+形容词短语”除不能担任主语外,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均有用例,而“太+形容词短语”只可担任谓语、宾语、补语;没有发现“太/很+形容词短语”做主语的用例,且此类搭配的连带结构均是做谓语的概率最大,“太/很+形容词短语”做谓语的比例分别占它们所有用例的74.29%、50%。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太”后绝大部分形容词短语是由形容词的否定式(即“不+形容词”)、“形容词+一些/些/一点/点”构成,其他类型的形容词短语很少;“太”后形容词短语全部是由“不+形容词”构成。由于“太”是高量级程度副词,所以它后面的形容词可以加“一些/些/一点/点”等表少量的副词中和,而“很”本来就属于中量级程度副词,所以与其搭配的形容词后不能再加“一些/些/一点/点”,这也导致了“太+形容词短语”的用例远高于“很+形容词短语”。

现将“太/很+形容词短语”连带结构担任谓语、宾语、补语的用例举例如下:

(5)不过,这种做法实在太“低级”了一点。

(6)我种500克生菜才挣0.2元,他们卖500克却赚1元钱,真是太不公平了!

(7)生产委员会对全国的赌业进行了一次大调查,结论是:人们赌得有些太过火了。

(8)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们这个星球还很不太平。

(9)我认为如果作家没有在这一方面分辨得很清楚的话,那么对画图的人来说实在是很不公平的。

(10)由于治疗的缘故,我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再也无法执行外勤任务了。

例(5)—(7)分别是“太+形容词短语”做谓语、宾语、补语的例子。例(8)—(10)分别是“很+形容词短语”做谓语、宾语、补语的例子。

(三)“太/很+动词”及其句法功能

“太/很+动词”中的动词分为心理动词和一般动词。现将它们的连带结构担任的句法功能统计如表三:

表三 “太/很+动词”连带结构句法功能统计

由上表可知:“太/很+动词”结构中,动词为心理动词的用例均高于非心理动词的用例,其中“很+动词”中心理动词的用例远高于非心理动词。

根据我们对“太/很”后接的心理动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它们所接心理动词均为动作性不强,表示心理状态的心理动词,如:重视、感谢、懂、关心、喜欢、相信、失望、感动、体谅、情愿等。

刁晏斌(2007)通过统计分析表明,“太/很+动词”中的一般动词必须满足“非动作性、性状义和程度义”三个条件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5]。我们通过对“太/很+动词”用例的考察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现将“太/很+动词”结构担任部分句法功能的用例举例如下:

(11)因为他们太喜欢这项运动了,已经把这项运动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12)我刚才也想过了,这不太可能。

(13)“聪明女人用眼霜”是我很喜欢的一句箴言——将之上升为箴言高度我以为并不夸张。

(14)在饭桌上师母对我很照顾,这让陈芳非常恼火,她几次瞪着师母,心里充满嫉妒。

例(11)是“太+心理动词”做谓语;例(12)是“太+一般动词”做谓语;例(13)是“很+心理动词”做定语,例(14)是“很+一般动词”做谓语。

(四)“太/很+动词短语”及其句法功能

根据分析,我们发现“太”“很”均可修饰的动词短语类型有:动宾短语、状中短语、动补短语;另,“太”还可以修饰兼语短语。

表四 “太/很+动词短语”连带结构担任句法功能统计

续表

由上表可知:“太+动词短语”一共64例,“很+动词短语”一共122例。“太/很+动词短语”中动词短语均以动宾短语、状中短语为多,其他类型的短语很少,尤其“很+动词短语”122个用例中,动宾短语和状中短语就有119例。

逐一分析“太/很”后各类动词短语后,我们发现如下特点。

“太+动宾短语”中动宾短语: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缺乏”类动词,例如:太没意思、太差点意思、太具讽刺意味、太缺少自信、太没格调、太没有道德、太缺乏辩证唯物观点;一类是一般动词,如:太勉强自己,太讲究主客、主从关系的礼节,太想知道,太想当经理等等。

“很+动宾短语”:动宾短语分为两类,一类为“有”,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比如我们的语料里出现的“很有分量、很有意义、很有信心、很有希望、很有前途、很有学问、很有观众市场”等等;剩下的是其他动词,比如“很受关注、很适合运动员、很感兴趣、很会写文章”等等。

如果说“太+动宾短语”中“没有”举足轻重,那么“很+动宾短语”中“有”占了不止半壁江山,这体现出“太/很”修饰动宾短语时对动词的选择偏好。

“太/很+状中短语”中状中短语分为三类,一类是一般动词的否定式,如“不应该、不注意、不负责任、不了解”,14个用例中,这种类型的就有9例;另一类动词是由助动词否定形式引领,比如“不会撒谎、不会说话”;第三类的用例很少,状中短语由形容词+动词组成,比如“艰难度日”。

“很+状中短语”中状中短语一般由能愿动词“能、会”+动词构成,或是表判断的“可能”+动词,或者单音形容词+动词。

“太/很+状中短语”结构担任部分句法功能的用例举例如下:

(15)但是,事实表明,他太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太不懂华人的民族感情。

(16)与政府相对抗的个人权利这个问题,是个很难讲的问题

(17)如果原本要发的奖金少发或停发,会更让员工丧失对公司的信心,很可能会造成员工流失。

例(15)是“太+状中短语”做谓语的例子。例(16)(17)是“很+状中短语”分别做定语、状语的例子。

(五)“太/很+兼语短语”

在我们随机抽取的语料里没有发现“很+兼语短语”的用例,所以在这里我们只分析“太+兼语短语”。

“太+兼语短语”中兼语短语的特点:动词是“令、使、叫、让”等使役动词;兼语是“人”或者“我”,兼语后面的搭配成分是与心理状态有关的词。“太+兼语短语”可以做谓语、宾语,还可以独立成句。各举一例如下:

(18)你的行为太令人费解。

(19)太令人失望了!

例(18)是“太+兼语短语”做谓语,例(19)是“太+兼语短语”独立成句。

通过对“太+形容词”与“太+动词”的对比,我们发现“太+形容词”“太+动词”中的“太”分为两类,表达“程度高”时,其后接的形容词/动词多是褒义或中性的;表达“过量、过度”义时,往往表达的是“不满”或“失望”。

(六)“太/很+成语/名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得很”

1.“太/很”可修饰成语,分别担任谓语和宾语。举例如下:

(20)咱俩太知根知底了。

(21)这种境遇正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可惜对此的研究是太掉以轻心了。

(22)虽然没有钓着鱼,但是他很以此为乐,在这一天的其余时间内他的兴致很高。

(23)方英达点点头,“应该说是很不尽人意。”

2.“太/很+名词”;

“太/很+名词”我们抽到的用例很少,名词一般是意义比较抽象的或者具有某一鲜明特征的“名人”。

3.“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得很”

“很”与“太”相比,有一个鲜明特征是“很”可以直接在“得”后做补语。

马赟(2006)从结构、句法功能、“得”前形容词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了“形+得+很”结构,认为“形+得+很”是一种搭配定型的组合式的述补结构,它的作用有二:增强表达效果、协调音节韵律[6]。此外,马先生还认为能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众多,没有特别限制,而能进入该结构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却没发现。

我们通过对抽取的语料仔细分析,的确没发现“得很”的左搭配中有动词或动词短语类,而且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形容词短语没有规律。

以上为我们对“太/很”搭配功能及其连带结构担任的句法功能的分析。现将“太/很”的搭配功能和连带结构句法功能汇总如表五、表六:

表五 “太”的搭配功能和连带结构句法功能汇总

表六 “很”的搭配功能和连带结构句法功能汇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很”在使用频率、修饰功能方面都高于“太”,加之“很”可以直接做补语,使得“很”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

三、“太/很”与“不/了”的共现

(一)“太/很”与“不”的共现

我们都知道,“太/很”与“不”的共现均有两种形式,即甲形式:“不”+“太/很”+A;乙形式:“太/很”+“不”+A。

专门对“太/很”与“不”共现研究的成果也不少。周小兵(1992)通过对“不太A”句式的考察,发现“不太A”其实包含了两类句式[7]。焦巧(2005)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详细研究了“太/很”的否定形式,验证了“很”与“太”结构肯定与否定不对称这一现象[8]。许建章、尹洪波(2007)通过研究一对对量级性词受“很不”“不很”修饰的案例,得出能受“不很”修饰的词项具有“大量级”特点,且还受语体、韵律条件的制约;能受“很不”修饰的词项必须符合被“不”否定后,“不”+相应词项具有意义的单一性和非定量性,且要符合说话的礼貌原则[9]。

相对来说,对乙形式的划分、语义的争议不多,一致的观点是“太/很”是加强后面的否定意义,“不”后连接的一般是表示量大、积极或中性的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词语。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太/很”与“不”的共现度到底如何以及“不”在“太/很”左右出现的比率有何特点的研究。带着这一思考,我们考察了我们抽取的语料中“太/很”与“不”的互信息值。

通过分词软件对抽取的“太”“很”的语料进行分词,并逐一人工手动核验,然后通过AntConc得出:“太”语料库的词数为13258个词,“太”出现1062次的情况下,“不”出现了247次,“不太”出现了128次,“太不”出现了30次,通过MI值(互信息值)计算得出,MI(太,不)=2.997,MI(太,不左)=2.694,MI(太,不右)=0.601;“很”语料库的词数为17419,“很”的频数为1082,“不”的频数为103,“很”出现的情况下,“不”在“很”左右一共出现33次,“不很”出现的次数为10,“很不”出现的次数为23,计算得出MI(很,不)=2.367,MI(很,不左)=0.644,MI(很,不右)=1.846。

通过互信息值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很”的使用频率和搭配功能都超过“太”,但是“太”更倾向于与“不”搭配。而且,“太”与“不”共现时,“不”倾向于在“太”的左边,即组成“不+太+A”形式;“很”与“不”共现时,“不”倾向于在“很”的右边,即组成“很+不+A”形式。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因为“太”属高量级程度副词,“太不”这种加强否定的说法不适合含蓄的中国人,而“不太”更多时候是一种委婉的对某一对象的否定评价,符合中国人对人、物否定评价时保持中庸的原则。

(24)现在丝毫没有敌人已经发觉的征象,法国的态度也很不错。

(25)我认为这种方式与英军从一开始便在海滩参加登陆所产生的影响不很一样。

(26)刘雨田啊刘雨田,你太不争气了!

(27)我这双脚,不太长却特别宽厚,根本买不到合适的高跟鞋。

(28)嗯,很可惜的,情况和传闻的不太一样。

例(24)(26)是“很/太+不+形容词”,“很/太”修饰“不+形容词”加强否定程度;例(25)“不很一样”也即“一样”的程度一般,还有很多不同;例(27)是“不”+(“太”+形容词),表明脚的长度适中;例(28)则是“不太”+“一样”,“不太”是一个组合,是一种委婉表达,实际表达的是“一样”的程度很低。另,我们在语料中还发现,有些“不”和“太”固化程度很高,即已然成为“不太”一词,它们也不包含程度义,比如:我现在晚上一般不太吃饭。这里“不太”表示的是“不怎么,不经常”,意义已经比较凝固。

(二)“太/很”与“了”的共现

1.“很”与“了”的共现

一般认为“很”不与“了”共现,但在我们的语料中,“很”与“了”是共现的,只不过共现的频率很低。在“很”的1082个案例中,与“了”共现的次数只有9次。

(29)如果今后几个月内还没有好转的话,今年秋天“情况将真的变得很严重了”。

(30)另外,印度的空防力量也已经很强大了。

(31)卢布林政府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此现在这方面的事情很难办了。

但这9例“很”与“了”共现的例句中,去掉“了”对句意、句子完整性没有任何影响。

2.“太”与“了”的共现

通过AntConc统计,我们得到1000句“太”组成的小型语料库中(总词数为13258),“太”出现了1062次,“了”出现了676次,在“太”出现的情况下,“了”与之共现的频数是460次。通过互信息值计算得出,MI(太,了)=3.0866。

互信息值计算公式如下[其中p(w,wi)是w和wi共现时的频率,p(w),p(wi)分别是w和wi出现的频率]:

通过对“太”与“了”共现例句的分析,我们发现“太”后的“了”有两类,一类可以去掉,即有没有“了”对句意、句子完整性无影响;一类必须有,即影响句意或句子完整性。

(32)他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出现小学生辍学的事,太不应该了。”

(33)太累人了。

(34)我太忙了,只有高度概括。

例(32)“了”出现在复句末,(33)出现在单句末,“了”均可省;(34)“了”在前一个分句,可以省略,但是省略后就是一种简单的叙述,没有感情的流露,加了“了”有一种感叹的意味。例(33)(34)是“了”与“太”在肯定句中共现的情况。在否定句中“了”与“太”的共现与在肯定句中不一样,首先,“了”与“太”在否定句中共现的频率较在肯定句中少很多;其次,否定句中,“了”与“太”共现时,“了”体现出一种过程的变化。

(35)可是,小草从这天以后,就变得不太快乐了。

(36)而这十几年来,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太不容易了。

例(35)(36)的“了”都不可省,例(35)中“了”表达了一个过程,“小草”以前是快乐的,只是现在“变得不快乐了”,这里的“了”除了完句,还表示一个动态过程。例(36)的两个“了”,前一个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后一个既表达强烈感情,还起到完句作用。

四、“太”“很”语域分布

所谓语域,王萃田(1990)认为语域就是语言的使用域,是指具有不同目的与用途的各种不同的语言变体,如科技、新闻、广告、公文契约等等[10]。根据王萃田的分类,我们在BCC语料库中随机下载了含程度副词“太”“很”的语料各10000条,通过整理,得到“太”“很”在微博、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科技文献中的语料分布如下表(表七):

表七 “太”“很”在微博、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科技文献中的语料分布情况

从上表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太”“很”主要分布于微博、文学作品等偏口语化的语域中,但是“很”在报纸杂志、科技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太”在其中的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正式庄重的场合中“很”更合宜。

五、结论

搭配问题应该贯穿汉语习得的始终,所以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太”“很”的搭配问题,得出“太”“很”搭配成分中,形容词用例远远处于领先地位,剩下依次是动词短语、心理动词、普通动词、形容词短语。连带结构的句法功能优先级排序分别为:谓语>宾语>补语>定语>补语>独立结构>状语>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语>主语。与“不”共现时,“太”“很”的否定形式与肯定形式呈现出不对称性,且“不”出现在“太”左边的用例远远超过在“太”右边的用例。与“了”共现时,“很”与“了”共现率很低,互信息值呈现负数;“太”与“了”共现时,在肯定句与否定句中呈现不同特征,肯定句中“了”出现在复句句尾或单句句尾一般不能省略;而在否定句中,无论处于句中还是句尾,“了”一般都不能省略。“太”“很”的语域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很”在科技文献、报纸杂志等庄重语域中出现的频次明显高于“太”。

注释:

[1] 徐建宏:《程度副词“很”与“太”的用法辨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63~65页。

[2] 廖娟:《“很”、“太”的共时与历时考察》,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 张谊生:《“很/太+名/动”的形化模式与演化机制及其表达功用——兼论程度副词在相应组配中的四种功用》,《汉语学习》2019年第5期,第3~13页。

[4] 冯志伟:《计算语言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9~17页。

[5] 刁晏斌:《“程度副词+动词性词组”论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92~94页。

[6] 马赟:《“形+得+很”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分析》,《现代语文》2006年3月,第109页。

[7] 周小兵:《“不太A”析》,《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3期,第196~199页。

[8] 焦巧:《“很”与“太”结构的否定形式探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9] 许建章、尹洪波:《“不很”和“很不”》,《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84~89页。

[10] 王萃田:《语境、语体与语域》,《现代外语》1990年第1期,第30~33、63页。

猜你喜欢

连带补语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连带债务人实现追偿权的现实困境分析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神秘错综的连带感觉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爱屋及乌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试与杨立新先生商榷《侵权责任法》第44条的解释
软件设计中用例详细需求描述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