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蒙城方言“管”的多功能用法及其演变

2022-06-15王莹莹

华中学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助动词连词语义

王莹莹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1.引言

“管”的用法及语法化,学界已有论述(蔡丽2001[1],李小军、徐静2017[2],李秀红2011[3],荆文华2011[4],王慧兰、李伟刚2012[5],吴梅2015[6]等)。然而,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管”虚词用法的来源,对其虚实用法之间语义联系的关注相对较少,构拟出的语义演变路径亦不明晰,蒙城方言“管”的用法及来源也鲜有学者探讨。

蒙城位于安徽省亳州市东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东临怀远,西靠利辛、涡阳,南接凤台,北连濉溪。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7],其方言属中原官话商阜片,为笔者母语。蒙城方言中,“管”句法分布灵活,功能复杂多样,文章将对“管”在蒙城方言中的多功能用法进行详细描写,并试图梳理其内在语义关联。

2.“管”的多功能用法

蒙城话的“管”作名词表筒形细长物体;作动词有管理、干涉、给予、理会义;作助动词置于谓语动词前,表能力、许可、容纳、适合义;作形容词表性状义,用于赞美和讽刺;作连词用于无条件让步复句中充当条件标记。为便于叙述,将“管”的诸多用法分别记为“管1”“管2”“管3”“管4”“管5”。

2.1 名词“管1”

“管1”泛指筒形、中空的细长物体,如“水管”“管道”,该用法与普通话无异,此不赘述,仅举例如下:

(1)家来水管子都冻上了,咋喝水?家里的水管都冻上了,怎么喝水?

(2)给我拿个吸管来。给我拿个吸管来。

2.2 动词“管2”

“管”作为动词,主要在句中作谓语中心,其主语一般是人,具有[+有生]的语义特征。具体分为行为动词“管2a”、给予动词“管2b”、心理动词“管2c”三种:

“管2a”作为行为动词,表“管理、干涉、过问”义,通常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管”的施事具有[+权利][+控制力]的语义特征。例如:

(3)以后这个房子就交给你管了。以后这个房子就交给你管理了。

(4)我的事你可能白管?我的事你能不能别管?

“管2b”义为“给予、负责供应、满足需要”,多用于“管吃”“管饭”“管够”等词语中。例如:

(5)今个咱谁都白走,有人管饭哈。今天咱们谁都别走,有人管饭。

(6)你今个可管吃?你今天管我们吃饭吗?

(7)大家敞开吃,这点水果还能不管够吗?大家敞开吃,这点水果还能不管够吗?

“管2c”表“理会、在意、在乎”,强调人的内心活动和想法,不对任何人或事施加影响,主要用于否定句。

(8)你不要管他咋想,他咋想跟你没关系。你不要管他怎么想,他怎么想跟你没关系。

(9)白管他咋说,照自己的想法去干。不要管他怎么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2.3 助动词“管3”

史存直(2008:216)[8]将助动词分为前置助动词(“可”“能”“得”等)、后置助动词(“了”“着”“过”等)。蒙城话的“管”可用作前置助动词修饰谓词,相当于普通话的“能、可以”。

2.3.1 “管3”的语义类型

2.3.1.1 能力、用途义

“管3”的主语是人时,表示某人具备做某事的能力或技能,否定形式是“不管”。如:

(10)那个老妈子身体真好,都80多了还管下地干活。那个老奶奶身体真好,都80多岁了还能下地干活。

(11)他才6岁,就管帮他妈干活了。他才6岁,就可以帮他妈妈干活了。

和普通话的“能”“会”“可以”等词相比,蒙城方言的“管”修饰的不是普通能力,而是强调超出一般的体能或技能。

“管3”的主语也可以是生命度较低的事物或无生命物,表示某物具有某种客观上的用途。从物力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事物的一种能力,因此“用途”义可视为“能力”义的延伸。如:

(12)狗管看家。狗可以看家。

(13)木耳管降血压,你多吃点。木耳能降血压,你多吃一点。

(14)这种花管当药引子。这种花能当药引子。

上例中的“狗”有“看家”的用途,“木耳”有“降血压”的功用,“花”有“当药引子”的作用。

2.3.1.2 许可义

许可义包括条件许可、道义许可和情理许可。

条件许可指外在客观条件决定事件的可实现性,即事件的实现与否依赖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如:

(15)钥匙找着了,管进门了。钥匙找到了,可以进门了。

(16)车子没气了,不管骑了。车子没气了,不能骑了。

道义许可又称社会许可,事件的合法性取决于社会准则或制度规范的规约。例如:

(17)法律规定小女孩20岁就管结婚了。法律规定小女孩20岁就可以结婚了。

(18)公司规定,楼道里管吸烟。公司规定,楼道里可以吸烟。

(19)这地方不管钓鱼。这个地方不能钓鱼。

情理许可指事件的实施与否取决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命令意味浓厚,经常用于否定句中。如:

(20)没写完作业不管出去玩,写完了才管来。没写完作业不可以出去玩,写完了才可以呢。

(21)我的东西你不管动。我的东西你不能动。

2.3.1.3 容纳义

指某空间或范围足够容纳一定数量的人或物。例如:

(22)这张床管睡两个大人、一个小孩。这张床可以睡两个大人、一个小孩。

(23)这个教室管坐100多个人来。这个教室可以坐100多个人呢。

2.3.1.4 适合义

指人或物的某种特点适合从事某种行为。例如:

(24)今个太阳好,管晒被。今天太阳好,适合晒被子。

(25)他个子太矮了,不管打篮球。他个子太矮了,不适合打篮球。

2.3.2 “管3”的句法分布

助动词“管”一般用于句中修饰谓词,也可单独作谓语,也可作答语单独成句。例如:

(26)你的头毛管剪了。你的头发可以剪了。

(27)我对他要求不高,不调皮捣蛋就管。我对他要求不高,不调皮捣蛋就行。

(28)——我可管出去玩一会?我能出去玩一会吗?

——管!可以!

“管”字句的句法结构有以下类型:

A.NP+(Neg)+管+VP

主语NP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时间、处所等。用例分别如下:

(29)他管一个手骑车子。他能一只手骑车。

(30)这衣裳不分男式女式,男女都管穿。这件衣服没有男式和女式之分,男女都能穿。

(31)这个锅管煮稀饭。这个锅可以煮稀饭。

(32)今个管去爬山。今天可以去爬山。

(33)床上不管吃东西,掉一床上咋弄?不能在床上吃东西,掉到床上怎么办?

B.VP1+(Neg)+管+VP2

(34)多吃水果管治便秘。多吃水果可以治便秘。

C.NP+VP+不+管

(35)你光失眠不管,得赶紧上医院看看。你光失眠不行,得赶紧上医院看看。

D.可+管?

(36)叫你的笔借我用一下,可管?把你的笔借我用一下,可以吗?

现代汉语中助动词的疑问形式为“V不V”或“V吗”,如“能不能”“可以吗”。蒙城方言中“管”的疑问形式为“可管”,用于向对方提出要求或请求,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可以吗”“行吗”。

E.管+(了)

“管”也可单独作谓语,有时与助词“了”连用,“管了”即“可以了”“行了”。例如:

(37)你白废话,照我说的办就管了。你不要废话,按照我说的做就行了。

F.NP+(Neg)+管+介词短语+VP

(38)你不管搁床上看书。你不能在床上看书。

“管3”经常用作应答语,独立充当话轮,表应允或同意,对上文提到的情况给予积极的回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行”“可以”“好”“嗯”等。如:

(39)——苹果三块钱一斤可管?苹果三块钱一斤行吗?

——管!行!

作为地道的北方人,在回答别人时喜欢干脆、利落、豪爽,所以一个“管”字常常脱口而出,表达一种肯定的含义和心中的豪迈之情,符合北方人的性格特点。

应答词“管3”不仅表积极应答,还可叠用表消极敷衍义,用于终结当前话题,传达出言者不耐烦的语气。例如:

(40)——你的东西我给你放那了。

——管管管,你赶紧走吧!

2.3.3 “管3”的情态语义类型

“管3”可以表达许可型的道义情态和能力型的动力情态。

道义情态又称义务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成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观点或态度,关涉许可和义务两个概念。“管3”表达许可义时,传达的是道义情态,用于对他人发出指令或要求。例如:

(41)还没下课来,你不管走。还没下课呢,你不能走。

(42)这个地方不管停车。这个地方不能停车。

动力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成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观点和态度,包括能力义和意愿义。“管3”表达能力义时,传达的是动力情态。例如:

(43)他管一个手托起俩小孩。他可以一只手托起两个小孩。

(44)她管使左手开车。她可以用左手开车。

2.4 形容词“管4”

“管”用作形容词,可独立充当谓语,表“能干、有本事”之义,具有褒义特征,常用于感叹句中表示对他人的赞美和称赞,常与程度副词“真”连用。如:

(45)这小孩真管!这回又考了第一。这小孩真厉害!这次又考了第一。

(46)还是老张管,一趟五金店,啥都置齐了。还是老张厉害,一趟五金店,什么东西都买齐了。

一个“管”字,集各种赞美之词于一身,简洁明了,既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又与北方人直爽豪放的性格相匹配。

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下,“管”用于反语,表示讽刺。例如:

(47)你现在真管,都会跟我顶嘴了。你现在真厉害,都会跟我顶嘴了。

(48)你真管,你给我等着!你真有本事,你给我等着!

例(47)中的“管”不是真的夸赞,而是讽刺对方一改乖巧的姿态,与听话人顶嘴。例(48)中的“你真管”是说话人发出的警告和威慑。

2.5 连词“管5”

邢福义(2016:324)[9]将让步分为实让、虚让、总让、忍让四类,连词“管5”作为无条件让步标记,表达总让义,即对各个条件的总体让步。“管+代词/小句”充当前一分句,具有任指性和选择性,后一分句表示个人主观意志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强调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发生改变,其语义和“不管”“不论”相当。例如:

(49)管他可去,反正我得去。不管他去不去,反正我得去。

(50)管你是谁个,你坐车就得买票。不管你是谁,你坐车就得买票。

(51)管他谁来,这个结果都不会变。不管谁来,这个结果都不会变。

据我们的调查,“管”的连词用法广泛分布于普通话及方言中,如辽宁沈阳,山西榆次、长治、晋城,山东莱州、平邑,河南光山、禹州,湖南湘潭、益阳,四川成都等。

3.“管”的语义演变

蒙城方言中“管”的上述用法从何而来?其多功能用法之间是否有演变关系?“管”的语法化路径如何?我们将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3.1 管乐器>管状物>钥匙义>管理义>干涉/过问义>理会义

3.1.1 管乐器>管状物>钥匙义

“管”最初是名词,表示吹奏的乐器。《说文·竹部》:“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从竹官声。”其本义是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如:

(52)既备乃奏,箫管备举。(《诗经·周颂·有瞽》)

(53)管弦呕哑。(杜牧《阿房宫赋》)

(54)笙师,掌教吹竽、笙、埙、龠、箫、篪、笛、管,舂牍、应、雅,以教示。(《周礼·春官·笙师》)

例(52)中,“箫管”指竹制吹奏乐器,例(53)的“管弦”是用管乐器、弦乐器演奏的音乐,例(54)中“笙师”是掌教各种乐器的官职,“管”是其中的一种乐器名。

由于词义的泛化,“管”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展,由管乐器引申为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如:

(55)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手操管。(《山海经·海内南经》)

(56)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经·邶风·静女》)

例(55)中的“操管”指“拿着竹管”,例(56)中的“彤管”指古代女史用于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古代的钥匙是管状,因两种事物形状上的相似性,人们很容易将“管”和“钥匙”联系在一起,因此“管”有了“钥匙”的引申义。例如:

(5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在“钥匙”义的基础上,由于功能隐喻,进而引申出“关键、枢要”之义。如:

(58)圣人也者,道之管也。(《荀子·儒效》)

(59)三代之道无二,以信为管。(《吕氏春秋·用民》)

3.1.2 钥匙(名词)>管理(行为动词)>干涉/过问(言说动词)>理会(心理动词)

“管”的动词用法应是由“钥匙”义引申而来,引申机制是转喻。一般说来,掌管钥匙的人就有负责、管理之权,“钥匙”与“管理”形成“工具—行为”的认知关系,由开锁的工具转指“管理”这一行为,两者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通过转喻“管”由“钥匙”义自然引申到“管理、掌管”义。

那么,“管”作为动词,出现于何时呢?根据搜集到的语料,我们认为,动词“管”萌芽于战国时期,表“管理、掌管”义,但用例较少,我们在《韩非子》《荀子》中发现以下用例:

(60)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处也。(《韩非子·爱臣》)

(61)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荀子·富国》)

例(60)中,“管”与“隆”对举,均为动词,表“控制、管制”义,管主即“管制君主”,“隆家”即“使私家兴盛”;例(61)中“管”为“治理”义,“管分”即“按人类的等级名分进行治理”。

六朝时期,动词“管”的使用频率增加,“管理”义发展成熟:

(62)实宣国道,宜兼管内枢,以重其任,可中书令。(《全刘宋文》)

(63)有锺士季,其人管朝政,吴、蜀之忧也。(《三国志》)

(64)而帝总摄群下,内图御寇之计,外规庙胜之画,资皆管之。(《三国志》)

唐代,受汉语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产生了双音节动词“管理”:

(65)其实唐僧统和尚是称呼敦煌一个僧人,都僧统乃是管理释徒的僧官。(《敦煌变文集新书》)

宋代中后期,在“管理”义的基础上,“管”的语义进一步虚化,产生出言说动词“干涉、过问”义,且多用于否定句。例如:

(66)莫管他,莫管他,终日痴憨弄海沙。(《五灯会元》卷十九)

(67)一切是非莫管。(《古尊宿语录》)

上两例中的“管”更多的表示言语行为,对人物或事件的控制性逐渐减弱。

不管是“管理”义还是“干涉、过问”义,“管”均为及物动词,其后多带名词性宾语。

到了元明清时期,“管”的语义进一步虚化,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心理动词,表示“理会、考虑、顾及”义,更多的是强调内心的想法,其宾语也由名词扩展至谓词和小句。如:

(68)曲护小民以为仁爱,而小民亦只顾目前便宜,那管隐祸在后。(戚继光《练兵实纪》)

(69)瞑目从教凡兽惊,身肥哪管饥民瘦。(郁植《猛虎行》)

3.2 管理义>能力义>许可义

3.2.1 管理义>能力义

段业辉(2002:14)[10]、周生亚(2018:90)[11]等认为,绝大部分助动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李明(2017:180)[12]认为助动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一般动词,二是形容词。从动词发展为助动词是汉语中极其常见的演化规律,例如汉语中的助动词“能”“可”“要”“欲”等皆源于动词。那么,“管”是如何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的呢?这需要一定的句法、语义及语用条件:

首先,动词“管”在特定句法环境中被重新分析为助动词。“管”作为行为动词,是句子的主要动词和核心语素,其宾语仅限于较为具体的名词,表示被管理的对象。例如:

(70)领军管天下兵要,监局官僚,旧多骄侈,景在职峻切,官曹肃然。(《梁书·列传》卷二十四)

后来“管”的宾语扩展至谓词性词语,形成“管VP”结构,表示管理某项工作。此时“管”降格为次要动词,居于次要句法位置,其后的“VP”处于主要动词地位,这一句法环境的改变是“管”助动词化的关键一步,使“管”开始有了被重新分析的可能性。例如:

(71)或管押竹木,风水之所漂;或主持粮斛,岁久之所坏。(《苏轼文集》)

这一句法位置和句法环境的变化导致“管”的动作义逐渐磨损,逐渐失去了“管理”义,语义重心后移,“管”后的动词成分成为句子的信息焦点,而“管”自身的动作义逐渐变得不为人们所关注,逐渐助动化,被重新分析为助动词,无具体动作义,只用于对某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或推理。试比较下面两例:

(72)时又增置女官,准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北史·后妃传上序》)

(73)只管寻芳逐翠,奔驰后、不顾倾危。(则禅师《满庭芳》)

例(72)中,“管”是句中唯一的独立动词,居于核心地位,表“管理”义;例(73)中,出现了两个动词(短语):“管”和“寻芳逐翠”。受“一个动词核心”句法规则限制,两者竞争核心动词地位,“管”受自身先天语义特征的限制,由谓语中心降级为次要动词,使原有结构回归“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格局。

后来,随着“管VP”结构的高频使用,“管”后的“VP”成为被关注的信息焦点,导致该结构的重新分析,动宾结构解体,“管VP”被重新分析为状中结构。

“管”的助动词用法大约出现在北宋:

(74)德光报曰:可无忧,管取一吃饭处。(《新五代史》卷十七)

(75)孙儿但勿忧,管取一吃饮处。(《新五代史》卷七十二)

元明清时期也有用例:

(76)他管跳出黄尘,走上青霄。(《全元曲·迷青琐倩女离魂)

(77)要有话,只管回二奶奶,和太太是一样儿的。(《红楼梦》第六回)

助动词“管”在汉语史上很少见,我们猜想可能是由于“能”“可”等使用频率较高,“管”作为助动词的边缘成员,在与其他同类词的竞争中处于下风,逐渐被淘汰,最终在共同语中消亡。

“管”的助动词用法在共同语中已基本消失,但在汉语方言中遗存,主要分布于中原官话(阜阳、亳州、太和、利辛、沈丘、商丘、枣庄、菏泽、宿州、徐州、宿迁、睢宁、周口、淮北、漯河、信阳、许昌)、江淮官话(泗阳、六安、蚌埠、怀远、睢宁)、晋语(忻州)等。

3.2.2 能力义>许可义

“管”的许可义来源于能力义,从能力到许可是跨语言较为常见的语义演变路径:

(78)北京话的“能”:a.我能搬动这个箱子。b.你今天不能出去。

(79)英语中的“can”:a.I can move this box. b.You can go now.

(80)德语的“kann”: a.Ich kann Auto fahren.(我会开汽车)b.Kann ich gehen?(我能走吗?)

3.3 管理义>性状义

Traugott(1995)[13]认为主观化是语义——语用的演变,语义演化过程中伴随主观义增加,客观义减少,表意功能减弱,表情功能增强。动词到形容词是受主观化的影响,伴随着主观化的认知过程。一般来说,管理者必定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因此“管”由行为上的管理扩展至对性状的判定,并附加上言者的主观情态,用于感叹句中产生出赞美义、讽刺义,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和态度。

3.4 管理义>干涉义>理会义>让步条件义

关于连词“管”的来源,学界讨论较少。李小军、徐静(2017)[14]认为“管”的条件小句标记用法源于动词“管理”义,在反诘句这一句法环境中感染了反诘意味,从而实现了语法化,而连词“不管”由普通否定结构演化而来,两者沿着各自不同的轨迹发展。我们的观点是:“管”的连词用法是从其否定形式“不管”发展而来,“不管”在词汇化的过程中否定功能逐渐衰退直至完全脱落,此后“不管”的连接功能基本由“管”来承担。

“管”和“不管”是肯否同形现象,两者都可作为条件关系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改变结果或结论,前一分句表示对所列条件的排除,后一分句表示个人主观意志和可能出现的结果。那么,在历史上哪个出现在前哪个出现在后呢?经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否定形式“不管”出现的时间较早,我们先来看“不管”的演变轨迹:

“不管”最早出现于唐代,起初是偏正词组,否定副词“不”是对动词“管”的否定,“不管”义为“不管理、不管辖”。例如:

(81)其州、县官不管市,不坐。(《唐律疏议》卷二十六)

(82)生死不住,涅槃不证,汉地不收,秦地不管,且道在甚么处安身立命?(《五灯会元》卷二十)

随着“管”语义的抽象化,由行为动词引申出心理动词,“不管”开始表“不在意、不理睬”之义,强调内心的想法。例如:

(83)不管人间是与非,白云流水自相依。(徐寅《闲》)

(84)细雨斜风浑不管,一心只在钓竿头。(《船子和尚拨棹歌》)

由上例我们可以看出,动词短语“不管”后的宾语为体词成分且多是对举或并列范畴,“是非”是正反对举,“细雨斜风”是同项并列。

后来,“不管”后开始出现谓词成分,使得表达重心后移,“管”的动词义开始虚化,这是“管”连词化的关键一步。例如:

(85)老僧斋罢关门睡,不管波涛四面生。(罗隐《句》)

(86)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朱敦儒《水调歌头》)

上例中,“管”的宾语发生了扩展,不限于名词性成分,出现了谓词成分及小句。“不管波涛四面生”即不在意“波涛四面生”这件事情,“不管插花归去”即不考虑“插花归去”这个动作。

吴福祥(1996)[15]认为连词“不管”形成于唐五代,他举的例子如下:

(87)财物库藏,任意般将,不管与谁,尽任破用。(《八相变》)

我们认为该句为“不管”语法化的临界环境,意义上有歧解性,可作两可分析:(一)分析为连词,前后分句“与谁”和“尽任破用”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不管与谁”是条件,“尽任破用”是结果;(二)分析成偏正短语,“不管”仍为偏正短语,表“不顾及、不考虑”义,“与谁”作“管”的宾语。此时“管”具有临界性特征,处于词汇化的过渡阶段,“不管”正是在这样的语法环境中虚化为无条件标记的。

真正的、典型的连词“不管”应见于元明时期的文献。“不管”的主语隐去,广泛用于无条件让步关系复句,表示“某一结果或结论在任何假设的条件下都不会改变”(吴福祥,2003:127)[16],其宾语也逐渐多样化,出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说法。例如:

(88)你个傻弟子孩儿,则凭着我这一双手,两只脚,不管他有多少好汉,我若怕他,老韩一家儿吃山药。(《全元曲·赵匡义智娶符金锭》)

(89)说罢,也不管子文要与不要,摸出吉帖,望子文袖中乱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90)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警世通言》卷三十二)

上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管”的动词义几近消失,与其后内容无动宾关系,只作为条件小句的标记,“不”的否定义在淡化。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和其后成分之间可以选择性地停顿,这表明连词“不管”具有句法独立性。

连词“不管”后经常出现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并列范畴,这也与短语“不管”的句法分布有很强的一致性。例如:

(91)捕人道:“不管屈不屈,到州里分辨去,与我们无干。”(《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92)夷人告一纸状子,不管准不准,先纳三钱纸价。(《喻世明言》卷十九)

清代至今,由于“不管”经常出现于条件——结果关系的语用环境中,受该语境的感染,久而久之吸收了该语境义,该语篇连接功能逐渐固定下来,最终凝固成无条件标记。例如:

(93)四弟年纪逐渐大了,要每天看史书十页,不管得不得科名,总可以稍长见识。(《曾国藩家书》)

除“不管”外,汉语史上的“不问”“不拘”“不拣”“不论”等无条件让步连词均经历了与之平行的演变路径,为我们的构拟提供了有力旁证。例如:

(94)不问是谁,尽皆烧死!(《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95)不拘何人用何器,但能奋勇当锋,用火药火器成功,用枪刀战杀有功者,俱以破格奇功论。(《纪效新书》卷十八)

(96)西门庆道:“不拣怎地,我都依你。干娘有甚妙计?”(《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97)不论得意不得意,此番回来必求事谐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不管”词汇化的过程中,语义逐渐泛化,“不”的否定功能亦逐渐模糊,“管”自身就可表“不管、无论”义,无需加“不”。当“不”的否定义不再突出,成为语义上的羡余成分时,受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不”就会自然地脱落,由“不管”变为“管”。在清代作品里,我们找到“管”作为无条件标记的实例:

(98)老残道:“管你孤栖不孤栖,赶紧说,投到胡举人家怎么样呢?”(《老残游记》第十五回)

(99)管他什么鬼不鬼的,且梦周公。(《三侠五义》第五回)

4.结语

蒙城方言“管”负载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连词等多种功能,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初步构拟出了“管”的语义演变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蒙城方言“管”的语义演变路径

本文的结论是:“管”的“管理”义源自钥匙义,能力义、许可义、性状义、无条件让步义均在管理义的基础上衍生。Bybee(1985)[17]提出“语义泛性”的概念,认为一个词项的语义泛性越高,即越缺少具体的细节特征,越易发生语法化,彭睿(2020)[18]指出词项语义泛性的高低与成为语法化项的可能性大小成正比,语义上泛性越高的词语越易发生语法化。“管理”义的语义泛性较高、概括性较强,缺少具体的意义(如管理的动作、方式等),因而易于发生语法化。

注释:

[1] 蔡丽:《表否定义的“管”字句考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55~59页。

[2] 李小军、徐静:《“管”的语义演变及“不管”“尽管”的词汇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第110~116页。

[3] 李秀红:《论河南周口方言中的助动词“管”“得”》,《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69~71页。

[4] 荆文华:《新乡方言语气副词“情”、“敢”、“管”、“高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5] 王慧兰、李伟刚:《“管他”的语法化》,《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75~78页。

[6] 吴梅:《河南方言应答词“中”和“管”的地理分布及社会变异》,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8] 史存直:《汉语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6页。

[9]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24页。

[10] 段业辉:《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11] 周生亚:《汉语词类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0页。

[12] 李明:《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80页。

[13] E. C. Traugott,SubjectificationinGrammaticalization,Stein & Wright,1995,pp.31-54.

[14] 李小军、徐静:《“管”的语义演变及“不管”“尽管”的词汇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第110~116页。

[15]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274页。

[16] 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17] J. L. Bybee,Morphology:AStudyoftheRelationBetweenMeaningandFor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5,pp.14-16.

[18] 彭睿:《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24页。

猜你喜欢

助动词连词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助动词”相关语法知识集锦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助动词的用法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