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研究

2022-06-14李晔南

民族文汇 2022年2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高校学生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青团指导下的基层学生组织,在团结青年群体,凝聚青春力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步入新时代,高校学生会的思想政治引领功能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提升高校学生会的政治引领力便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高校学生会通过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了青年学生群体的责任使命与担当。本研究以沈阳六所高校的学生会组织为研究对象,考察当前高校学生会组织在政治引领力、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辐射带动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追溯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度谋划问题解决路径和措施,为不断提升高校学生会的政治引领力,凝聚基层青年力量,奋进新时代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 政治引领力 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8月,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十六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规定在未来五年中,学联学生会的首要工作是“聚焦政治引领,服务同学思想成长需求”,这便进一步突出了学联学生会的政治功能,而高校学生会的政治引领力,则是高校学生会政治功能的集中体现。总体来讲,强化高校学生会的政治引领力,是深化青年大学生理论武装、强化青年大学生使命担当、开拓青年大学生政治理论视野、做好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1。”由此可见,高校学生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指导下的基层学生组织,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强化政治引领力也是凝聚基层青联力量,奋进新时代的题中之义。本研究通过调研沈阳市六所高校学生会组织发展现状,借助有关理论模型和调查数据针对现存问题进行建设探索,以此拓宽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的研究视域,积累高校学生会组织政治引领力建设宝贵经验,推动高校学生会组织健康发展,助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会组织发展过程的如干问题

近年来,高校学生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高校学生会中有关“形式主义”“官僚化”“假大空”等关键词屡上热搜,由于网络媒体肆意渲染烘托,加之无良公众号恶意评判,高校学生会几度被推上风口浪尖,使得新入学的学生对学生会产生“官僚气息重”、“功利性强”、“贵族化”等刻板不良印象。根据沈阳市六所高校学生会组织现状调查数据分析,有55.2%的同学认为学生会服务意识强,能够很好代表学生群体利益,有效解决同学们的诉求,开展各种丰富有趣的文化活动,而44.8%的同学认为高校学生会组织的体制机制都存在相应的缺陷与弊端,故在立足于沈阳六所高校的调查分析的数据,笔者找出一些高校学生会组织存在的普遍共性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模式“娱乐”化,缺乏实质性内涵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广大学生的参与度,彰显文化育人、实践育才的良好效果的有效载体。根据调查数据显示,19.05%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组织下的思想引领活动形式通常化,创新性不高,6.62%的学生甚至认为学生会开展的活动形式老套单一,特定情况下是强制参与,学生参与性受挫。大部分文艺类活动的举办仅仅停留在舒缓学生身心健康、繁荣校园文化、营造艺术氛围的层面上,在育人内涵方面还缺少实质性提升。

(二)工作机制“复杂”化,芝麻小事形式化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学生会建设的“风向标”,是保证组织科学、健康、可持续运转的重要支撑。当前学生会制度的设置相对完备, 涉及内容范围权限较为全面, 但真正被落实和执行的制度条例有限, 故此经常出现制度顶层设计周期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实践过程中运转实施可行性差,这也就使得学生会制度流于表面, 发挥不了应有的规范约束作用。除此之外,学生会干部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完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定期测评机制,特别是每到换届选举前期阶段,没有竞选意识的学生干部往往出现不作为现象,导致部门运行停滞。其次学生会在例会开展方面也存在相应缺陷,例会开展的主题大部分是跟学生会内部有关的,往往涉及理论学习、内部培训或者是工作部署等,规模小、受众人员有限制,带有“自我消化”的特点,较少提及与学生群体实际利益相关联的生活权益方面的问题,因此会议效果不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具有形式化的特点。

(三)队伍建设“冗杂”化,权责分工不明晰

相比于其他校园社团,学生会入会门槛条件高,每一个部门仅有几个职位空缺,但仍然存在队伍建设冗杂化的问题。有的部门权责分工交叉叠加,在上级部门进行任务委派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甚至有的部门不作为,不听从管理,工作效率低、质量差,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任务分配的压力,而且处理不当将引发部门之间的冲突。同时部门人员配备人数过于统一化,由于不同部门工作职能不一,自然会存在有的部门工作量大,有的部门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情况,因此面对人员设定比例应该根据学生利益诉求和工作总量合理分配部门人数,精简工作队伍,去劣取精,择优选拔,且从实际情况出发,撤销不作为部门,对重复分工部门进行合并。

(四)工作动机“官僚”化,服务意识薄弱

近年来,随着学生会成员在网络平台上处理有关学生工作问题不当视频的连续曝光,加之不良博主的恶性炒作,导致学生会组织被贴上“官僚化”、“贵族化”的标签,且部分学校内部确实存在這种不正风气,因此去“官僚化”成为新一轮学生会组织改革的重点内容,2020年各高校根据学联改革方案都及时重新调整了各层次学生干部的职位称呼,将“部门部长”改为“部门负责人”,目前仍有不少学生干部的“作风病”明显,把自己当作学生群体的“学生官”,他们将辅导员奉为“顶头上司”,对辅导员毕恭毕敬,但却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面对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置之不理,甚至用官威划清与同学的界限,这严重影响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极大地削弱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公信力,使学生群体与学生干部产生严重认识分歧,更甚至,朝着对立面方向发展。

(五)发展空间“缩小”化,竞争影响力下降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目前在学校内部,除了学生会组织之外,还有一大批类型多样、影响力广的社团组织。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建设特色,它们灵活性更高、自由度更好,活动组织更贴合青年学生兴趣爱好,活动开展方便且流畅,不受拘束,为学生展示个人风采提供舞台,外部保障经费充足,吸纳人数多,因此每年纳新很多新生都会选择2—5个社团作为自己的选择。这样,相比于优势明显的社团,学生会影响力有下降的趋势,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缩小,在一定范围内会影响学生会入会人源质量和发展走向。

二、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生成逻辑

高校学生会不断强化其政治引领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之必然,又是时代发展之需要。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现实的层面出发厘清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生成逻辑,只有明确其政治引领力从哪里来,才能更好的回答其政治引领力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

(一)理论逻辑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思想史,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性飞跃,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不难推导出“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思想理论不断深化与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与社会意识理论则是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生成的理论源泉与逻辑起点。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生成的逻辑基点

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个关键命题:一是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得出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的结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这就明晰了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作用对象是能够自由劳动且具有理性意识的人,这是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生成的理论起点。二是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在对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批判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出了新的科学的界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马克思认为人是处于社会共同体中的人,人的本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等各种关系的总和。在此基础上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在社会共同体内人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命题。因而,从这一层面看,人唯有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这就为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理论支撑。

2.马克思的社会意识理论是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理论依据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正确认识,即归根到底,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变革,使得社会存在因此产生了多面性,这也进一步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影响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区别的,积极的社会意识对于青年大学生群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产生推动作用,而消极的社会意识,甚至是在普世价值的推动下形成的种种错误意识则会产生阻碍作用。因此,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力、坚守主流价值观文化阵地、引领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理念方向、克服种种错误以及消极的社会意识影响是高校学生会所必须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二)历史逻辑

“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5。”纵观中国高校学生会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政治引领力是解读不同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会职能及作用的核心关键词。鉴于此,梳理中国高校学生会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脉络,将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借鉴。

在我国长期“家天下”情怀政治文化支配下的漫长古代史中,不乏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先进知识分子,其曾在历史长河中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助推作用,但尚未形成有组织的学生群体。我国高校学生会的形成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诞生之初,便承国家之重任,担民族之重托,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领先进思想潮流之先河。

在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生会组织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应国内发展之需,高等教育实行大规模扩招,日益庞大的学生规模为高校管理体制的转换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而学生会组织则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成为了为恢复、发展经济培养人才、进行高校学生管理的主阵地。针对学生的大规模增加,学生会的管理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全国学联先后于2010年和2014年面向全国各高校学生会发起学生会改革的号召,2017年3月,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印发了《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的重点任务,高校学生会组织改革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二、强化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平台作用

高校学生会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学生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指导下的学生组织,鲜明的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生会将成为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克服种种错误思潮的坚实文化阵地,同时能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向广大青年学生传递本阶级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其次,高校学生会组织须由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等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担任学生骨干,这赋予了高校学生会具有内外影响的双重意义。对内而言,学生干部通过学生会工作的不断锻炼,近距离接受正确政治方向的指引,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对抗及传播正确政治理念的过程中走在主流价值文化的最前沿,这会增强其本身的政治觉悟与使命感。对外而言,学生干部在承担学生会组织成员这一角色的同时也必须担任学生这一根本角色。在学生干部得到政治锻炼后必然会通过自己的言语与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同学,从而使学生干部本身就具有了模范引领作用。因此强化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桥梁作用

高校学生会组织作为沟通学校及学生的重要桥梁,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做好“上下”两个层面的“传声筒”。上传下达是高校学生会组织所必须承担的重要工作。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会形成特有的学校政治文化和政治理念,而学生会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中间联系纽带,则会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宣传等实践活动中切实落实学校的组织规章制度,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传达给学生,起到“传输带”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会作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学生自治组织,必须牢记全心全意服务同学的宗旨,通过开展学生代表大会、权益提案、问卷调查等各种渠道收集与反映同学们的意愿,并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反馈传达给学校,为校方不断完善与改进工作提供合理借鉴。而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的落实将会成为培养大学生政治意识、民主意识的催化剂,有利于从实践角度上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民主权利,从而不断开阔自身的政治理论视野。

(三)育人作用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组织开展学习、文体、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创优等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价值、突出实践育人功能开辟了新的途径。就现今高校学生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学生会干部来源于学生群体,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有着不可比拟的亲和力。因此,学生会在进行思想引领与宣传、组织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要明显优于其他职能部门。此外,学生会所组织的政治领学活动以及时政宣传活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響着学生。从高校学生会具有的亲和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价值的两大优势出发,不断强化学生会的政治引领力,有利于更好的发挥高校学生会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功效。

三、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现状探析

(一)高校学生会强化政治引领力工作的优势探索

1.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高校学生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指导下的基层学生组织,在思想建设方面牢牢把握党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学生工作,这是高校学生会强化政治引领力的最大优势所在。这集中表现为下述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学生会是党的声音传递者,时刻紧跟党走,把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带入到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以沈阳某大学为例,该校学生会集中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七一讲话精神等政治领学活动,请相关学院教师对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度解读,拉近青年大学生群体和党的政策之间的距离,让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党的思想与主张。其次,各高校学生会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强化政治引领,沈阳师范大学定期开展青春领航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之中,创新活动举办形式,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重要节点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会面向全校成员招募红色理论宣讲团,传党音学党史,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最后,高校学生会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依托学生会宣传部门,通过校内宣传终端,将时政热点、模范事迹等先进正确的政治与价值理念传递给大学生群体,并能够以“来源于学生,亲近于学生”的组织天然亲和力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更容易为大学生群体而接受,做好网络阵地的坚实堡垒,坚守主流价值文化阵地,在宣传与推广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与各种错误思潮相对抗,不断提升政治觉悟。

2.充分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挥其在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民主集中制的充分贯彻,是高校学生会在强化政治引领力工作中的另一大优势所在。在新时代的高校学生会工作中,民主集中制在学生会的换届选举、投票、学生代表大会等方面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真正切实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利益与需求,是设立高校学生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受访的378名学生中,有超过85%的学生参加过学生会的各项工作的民主投票,并有超过65%的学生明确提出自己在学生代表大会上针对某些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学校相关部门的反馈,并得到了妥善的处理,这表明民主集中制在高校学生会的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充分贯彻,高校学生会也在日常工作中将民主集中制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对各学生会成员以及非学生会成员进行灌输,以求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在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学生会强化政治引领力工作的弊端分析

1.学生会成员政治基础较弱,政治引领力作用发挥受限

高校学生会虽定期会对其成员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但还是会出现部分学生会成员政治基础薄弱,政治素养不够坚实的情况,原因如下:其一,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在内容方面较为充实,但在开展形式方面却缺乏创新,主要以学生骨干宣读政治文件,进行浅显的讲解为主,或是邀请专家进行较长时间的专题报告,很难吸引学生会成员的学习兴趣,无法激起学习热情,在更多的程度上表现为领学人的“个人独白”,受众者难以走脑入心,其思想政治水平必然也得不到明显提高。其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碎片化,没有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这就导致高校学生会成员看似对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进行了掌握,但是却无法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地探讨,政治素养很难得到提升。其三,高校学生会成员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忽视了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是为了办事而办事,缺少了对贯穿于问题之中的隐形逻辑的批判与思考,这是高校学生会成员政治素养偏低,无法真正发挥政治引领力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于人文社科类高校,理工类高校中这类问题更为常见。

2.学生会成员大局意识不强,对青年大学生的辐射作用较弱

现今大学生群体处于思想开放的时代,而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更新与提高,大学生群体正值各种文化价值观碰撞的最前沿,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熏染,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此外,高校教学与生活不断加大社会开放力度,在日趋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社会”,难免产生“上位者心态”等官僚主义乱象。基于上述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就会逐渐出现部分学生会成员缺乏全局意识,眼界狭窄,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无法用“站高一线”的思维去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弊端,无法起到对青年学生的辐射作用。高校学生会是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而存在的,并且还承担着向青年学生及时传达党中央思想政治主张的责任。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高校学生会的政治引领力作用便会被大大削弱。

3.学生会各职能部门定位模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高校学生会在职能部门的设置上出现的分工不明确、思想意见不统一的而导致的高校学生会效率低下问题,也是影响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学生会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承担着上传下达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高校学生会部分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较为模糊,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产生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人员冗杂和无人办理,这两种情况都會直接导致高校学生会的办事效率低下,高校学生会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与实施,高校学生会的存在就会变得可有可无,其政治引领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提升路径

(一)切实开展思想理论提升活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针对高校学生会成员思想理论知识不扎实,政治理论培训不到位的现状,各高校党委、团委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政治培训,并能够于日常工作中对学生骨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以沈阳某大学为例,作为一所理工类高校,每学年均面向校院两级大三年级学生骨干举办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面向大二年级全体团支书举办青马工程雏鹰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讲座、理论宣讲、素质拓展、专题调研、座谈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青马工程培训。定期开展的形式多样的青马工程活动可以深化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与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坚定学生骨干成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使其成为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这样一批学生骨干组成的高校学生会定当不负时代重任,让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在高校学生会的理论高地。

(二)点线面相互结合,提高高校学生会成员的辐射带动能力

受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会成员缺乏大局观意识,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缺失,要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更多的努力。首先,从思想认识的角度,提升学生会成员个人的思想水平与思维能力,让其认识到学生会存在的真正意义,让学生会成员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个体荣誉感与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将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扛在肩上。其次,高校学生会作为一个整体,在日常的集体活动中也要将集体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下去,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会成员的思想,使得每一位同学都可以积极向上,摒弃蝇头小利,着眼于全局,并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影响周围的青年同学。最后,各高校在学生会的设置上,要严格把关,对学生会成员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入把握,同时定期开展培训,将党的思想向学生会骨干成员进行传达,进而达到引导其自觉学习与宣传的作用,增强学生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与大局观念。通过学生会成员、学生会组织、高校三者点线面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定能使高校学生会的政治性与大局观得到明显增强。

(三)明确学生会定位,强化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会不断强化其政治引领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之必然,又是时代发展之需要。要想做到这一点,高校学生会必须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这需要从学生会职能部门分工与学生会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学生会各主要职能部门应以“加强思想引领,服务青年学生”为导向,将党、团的先进思想真正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使其不仅记在头脑中,更落实到实际中,在实际工作中将思想政治理论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其次,学生会要重视自身平台建设,明确新时代给高校学生会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政治建设为重点,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强自身建设,把高校学生会建设成为向青年大学生宣传思想理论的高地,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结语

高校学生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指导下的基层学生组织,是各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学生会政治引领力的提升,能够进一步彰显高校学生会的政治功能,更好地激励青年大学生紧跟党的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肩时代责任,不负韶华,坚守初心使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0月18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晔南,1983.09,女,沈阳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讲师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课题号JG20DB41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