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特征及训练策略分析

2022-06-13张栋资薇陈聪航曹春梅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训练策略

张栋 资薇 陈聪航 曹春梅

摘    要:目的:探討和分析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与世界级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特征差异,为中国运动员改进训练方法和提高训练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北欧两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技术动作、比赛表现、训练计划、培养理念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北欧两项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特征。结果: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与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具有相似性,最大摄氧量、最大通气量、最大乳酸和最大呼吸商均低于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在跳台滑雪时,蹬动距离较短、助滑动作的稳定性不足、起跳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不足、空中飞行时迎角较大、作出落地动作较早;在越野滑雪专项力量、滑行技术和比赛经验方面,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与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存在较大差距。在训练计划和训练理念方面,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低强度耐力训练时长占比小,更重视核心力量和跳台专项训练;选材注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能力和身体形态;在训练方面,强调运动员的基本动作练习、实战练习和发展具有专项特点的身体素质。结论: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和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影响因素是选材理念和训练计划,训练策略是重视跳台滑雪运动员和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兼项培养,通过高比例的低强度有氧训练奠定耐力素质的基础,采用间歇性训练等无氧高强度训练手段刺激提升无氧阈和最大功率;技术和比赛特征的影响因素是训练理念、心理素质和比赛经验,训练策略是综合分析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和姿态的准确性和经济性,加强身体小肌群和关节的功能性训练,重视风洞和模拟训练在运动员姿态纠正和环境适应上的有效性,通过模拟比赛强化运动员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重视对比赛环境和天气的预测,以选择合适的技战术和装备。

关键词:北欧两项;越野滑雪;跳台滑雪;核心竞技能力;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 804.63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core athletic abil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Nordic combined and world-class athletes,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thletes to improve their train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efficiency. Methods: The data of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 physical form, physical function, technical movement,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training program and training philosophy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applying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testing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summarize the core athletic 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 Results: Chinese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 and world-class athletes have similar body shape, maximum oxygen uptake, maximum ventilation, maximum lactate and maximum respiratory quotient are all lower than world-class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 In ski jumping, Chinese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 have a short pedaling distance, inadequate stability of the skiing action,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the jumping action, larger attack angle when flying in the air, and earlier landing action.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cross-country skiing special strength, gliding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on experience with world-class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philosophy, Chinese athletes have a low proportion of time for low-intensity endurance training, with more emphasis on core strength and special training for skipping; the talent selection focuses on the physical quality, mental ability and physical form of the athletes, and training emphasizes the accumulation of basic movement exercises, practical exerci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features and physical qualities of the athletes. Conclu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re athletic abil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world-class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ysical form and physical function are the selection philosophy and training program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ining strategy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ski jumping and cross-country skiing concurrently,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 of endurance qualities through a high proportion of low-intensity aerobic training, and then to stimulate the anaerobic threshold and maximum power by using anaerobic high-intensity training means such as interval train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chnical and competi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training philosop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competition experience. The training strategy i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accuracy and economy of athletes’ special technical movements and postures, strengthen the functional training of small muscle groups and joints in the body,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wind tunnel and simulation training in athletes’posture corr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strengthen the athletes’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field through simulated competi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in order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techniques, tactics and equipment.

Keywords: Nordic combined; cross-country skiing; ski jumping; core athletic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北欧两项是由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构成的综合竞技全能类项目。自1924 年被列入冬奥会项目后,该运动项目便在欧洲得以快速发展并形成了完善的选材和训练体系。而我国在2009年才首次于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参加北欧两项比赛,并获得团体赛第7名的成绩,但是在此后的几届冬奥会上均未能取得参赛资格。目前,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大部分来自于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项目的转项运动员,训练年限仅有3年~5年,运动员平均年龄小、雪龄短、比赛经验不足,同时,教练的执教经验也不足,并且对运动员的培养理念欠缺[1]。国内针对北欧两项运动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训练场地设施、训练方法、训练安全性等方面,对该项目的竞技能力特征研究较少[2-4],这些因素制约了北欧两项的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5]。

北欧两项运动成绩由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两项运动成绩综合决定,跳台滑雪属于技术类项目,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对运动成绩至关重要[6];而越野滑雪属于周期性体能项目,有氧能力提升需要耐力训练的积累[7-8]。因此,北欧两项运动员既需要跳台滑雪的爆发力,又需要越野滑雪的有氧能力和良好的滑雪技术,这是两种不同的身体技术动作能力和能量代谢类型,为运动员的训练设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北欧两项的研究集中在运动员身体素质、专项技术特征、训练周期运动强度、最大摄氧量、心理抗压能力、骨骼肌收缩特性等方面[9-10],目前国内尚缺乏对该项目系统科学的训练实践研究[11]。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和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专项技术特征、比赛表现特点等核心竞技能力进行数据对比,结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对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的生物学和训练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该项目针对性的训练策略和发展建议,以期为该项目的科学训练与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21年1月至10月,以中国保定涞源跳台滑雪国家训练基地集训的中国国家北欧两项集训队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运动员均为一级以上运动水平)。测试前所有运动员均知晓研究目的,了解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并自愿参加本次测试。文中用于数据对比的世界级运动员为多年来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的挪威国家队的15名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为北欧两项、跳台滑雪、越野滑雪)。这些运动员在2011—2014年间均有获得世界杯最佳赛季排名、冬奥会冠军或世界杯冠军的经历[12]。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清华大学图书馆等搜索相关文献,掌握近10年(2011—2021年)与“北欧两项”“跳台滑雪”“越野滑雪” “nordic combined ”“ski jumping” “cross country skiing”等关键词相关的文献48篇,归纳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本研究收集基础数据和提供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有关指标向项目专家和教练进行咨询,检验评估指标与方法的信度。通过问卷初步了解中外教练对北欧两项运动员选材、训练和发展的观点及执教理念的差异,并在训练期间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源及对训练的影响。

1.2.3  测试分析法

2021年6月利用滑雪测功仪对受试者进行无氧功率、最大乳酸功率测试;2021年8月对受试者进行身高、体质量、体成分测试;2021年9月对受试者进行身体机能测试;2021年12月在国际雪联洲际杯时收集北欧两项比赛成绩数据,采用视频分析软件(Dartfish 10 Classic,瑞士)进行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的技术动作分解和身体姿态角度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研究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我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与世界级运动员的差异。

2   北欧两项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特征对比

2.1  身体形态特征

与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相比,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平均年龄偏小,身高和体质量偏低,且都略低于世界级跳台滑雪运动员(见表1)。对反映身体形态的体质量指数(BMI)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与世界级跳台滑雪运动员(差异性为2.47%)和北欧两项运动员(差异性为6.19%)在身体形态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我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主要是在2017—2019年从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项目跨项选拔而来,大部分处于青少年时期,身高與体质量随着年龄增长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进入北欧两项专项训练时间偏短。3个项目世界级运动员的数据对比表明,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兼具跳台滑雪运动员和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身材特点,身体形态特征发展均衡,说明我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在今后训练中应关注身体形态特征方面的问题。

2.2  身体机能特征

北欧两项运动员要兼具有氧代谢与无氧非乳酸代谢的特点[13]。表2为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与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身体机能比较。在有氧能力指标方面,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相对最大摄氧量(差异性为12.3%)和绝对最大摄氧量(差异性为22.3%)均低于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心肺能力和无氧乳酸的最大通气量(VE,差异性为4.5%)、最大乳酸(差异性为8.6%)和最大呼吸商(RER,差异性为2.7%)平均值3项指标均略低于世界级运动员。其中原因是: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20.6岁)年龄较世界级运动员(29.2岁)偏小,心肺功能系统发育不充分,同时也和教练的选材理念、运动员的滑行技术水平及运动员缺乏长期有氧耐力训练有关。滑雪机30 s平均功率和30 s血乳酸水平能体现运动员越野滑雪最大专项力量和参与无氧代谢的ATP-CP和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动员能力,是影响运动员越野滑雪比赛的出发能力和冲刺能力的重要因素。与世界级运动员平均水平相比,中国运动员30 s平均功率测试数值偏低(差异性为11.9%),但是乳酸值较高(差异性为28.9%),说明中国运动员ATP-CP和糖酵解系统储备低,出发能力和冲刺能力弱于世界级运动员。

有研究发现,北欧两项运动员专项水平越高,其成绩与最大摄氧量关联性越低,与运动效率和对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关联性越高,这在获奖牌者和未获奖牌者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14]。这反映出在具备良好的身体机能水平后,北欧两项获奖运动员的成绩更多地取决于越野滑雪的专项技术能力和运动效率。

2.3  专项技术特征

北欧两项运动员需要熟练掌握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2个项目的专项技术。

跳台滑雪作为一项具有超高技术难度和充满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助滑、起跳、飞行和着陆4个阶段均对比赛成绩有重要影响[15]。运动员在跳台区域要把握起跳时机和控制重心,获得最佳的初始飞行速度和起跳角度,从而在飞行初期能较好地保持身体正确的姿态,同时身体姿态控制对跳台滑雪的专项技术水平发挥也非常重要,运动员助滑时应保持水平的背部,下肢蹬动角度和功率使身体对跳台起跳段地面的压力不同,从而可以影响出台的初始速度;出台瞬间身体与水平面夹角,空中飞行时的攻角和俯仰角,以及身体重心的前移速度和姿态变化,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绩,空气动力学理论和弹道学理论在这些训练环节中起重要的作用[16-17]。

与世界级运动员起跳技术动作相比(见表3),中国运动员在滑道助滑时通常由于背部不够水平而导致空气阻力过高,蹬动前的髋关节角度和膝关节角度较小,说明我国运动员蹬动距离较短,无法将较高位置助滑产生的势能更多地转换为向前的动能。相比而言,世界级运动员在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较大时就开始蹬动,起跳时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较大,而离台时躯干与水平面夹角、躯干与雪板夹角都较小,说明助滑时背部更直,蹬伸距离长且用力均匀,起跳飞行衔接时重心更加前倾,身体姿态更加舒展和向前,跳台技术动作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更高。在飞行姿态方面,世界级运动员飞行时身体重心更加向前,飞行阶段小腿将雪板下压,使得躯干和水平面接近0°,飞行初期雪板上提时小腿更用力,小腿和雪板角度也更大。中国运动员由于飞行前半程雪板分开时间较晚,身体姿态也不够自然,在空中飞行时迎角较大致使迎面气阻增大,作出落地动作也较早,这是造成我国运动员飞行距离与世界级运动员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有国外学者[18]对北欧两项精英级运动员、非精英级运动员和跳台滑雪精英级运动员在30 m和60 m的空中姿态进行了比较,同样发现高水平运动员具有优秀的压板技术、较低的身体姿势和较小的飞行迎角的技术特点。

北欧两项的越野滑雪比赛规定采用自由技术。一般运动员采用较多的是V1技术和V2技术,这是自由技术中应用最多,速度快、频率高的滑行动作[19]。图1对运动员一次完整的撑杖、蹬动、滑行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北欧运动员撑杖发力角度(70.3°)与世界级运动员(79.9°)相比,不够垂直于水平面,发力时膝关节角度(131.1°)与世界级运动员(120.8°)相比偏大,滑行时上肢摆动幅度(62.2°)与世界级运动员(82.2°)相比偏小,这种技术动作会导致过早地抬起躯干,从而损失撑杖力量和推进力。在滑行过程中,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伴随膝关节外展、踝关节外展、肩关节外展、整体技术动作连贯性等出现问题的同时动作的自然流畅度差、发力时间和大小不够正确,这些主要由专项技术的合理性和熟练度、肌肉的专项力量、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从世界级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测试时的V2技术可以看出,其下肢侧向蹬动角度与蹬动效果、躯干左右摆动的幅度与向前的速度密切相关,世界级运动员均熟练掌握了这些关键技术并形成了动作模式。中国运动员通过下肢力量的专项辅助训练以及上坡路段的徒手滑行训练,可以有效增大下肢肌肉绝对力量与增强耐力,同时加强上肢与下肢的用力协调性训练,可以使四肢力量得到有效发展。

2.4  比赛表现特征

按照北欧两项比赛的赛制要求,运动员须先完成跳台滑雪,再进行越野滑雪比赛,越野滑雪比赛中的出发顺序按照跳台滑雪成绩排名决定:每落后1分(跳台滑雪距离分中1分=1.8 m),越野滑雪个人比赛推迟4 s出发,4人团体接力比赛推迟1.33 s出发,最后由越野滑雪先通过终点线的运动员获得冠军。按照比赛规则,取胜的关键是以良好的跳台滑雪成绩作为基础,通过越野滑雪的出色能力决定比赛的胜负。本研究选取了2021—2022年国际雪联洲际杯俄罗斯站排名前十且取得国际雪联世界杯积分的世界级运动员与我国北欧两项运动员进行成绩对比(见表4)。分析数据发现:我国运动员和世界级运动员在跳台滑雪比赛中均在相同出发格(12格)出发,平均助滑速度低于世界级运动员(0.76 km·h-1),平均距离(7.13 m)和平均姿態分数(7.12分)均低于世界级运动员。主要原因是中国运动员的助滑动作稳定性不足、起跳和空中飞行技术动作准确性和流畅性不足,使得飞行时姿态不佳导致空气阻力过大、水平速度损失较快,从而无法将初速度的动量完全转化为飞行的速度和距离。在越野滑雪方面,我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单项成绩相较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耗时较长(2.3 min),这说明中国运动员和世界级运动员在越野滑雪滑行技术、有氧能力和比赛经验上存在差距。

2.5  训练计划特征

根据两个项目的技术特点,合理分配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的训练比例对北欧两项运动员的基础体能和专项技术发展至关重要。越野滑雪作为体能主导类项目,需要通过耐力训练提高最大摄氧量,同时还需要提高无氧阈值和运动经济性以提升运动表现。虽然有研究表明北欧两项运动员会在训练计划中增加爆发力和力量训练,但是相对比例比较小[20]。因为高强度的耐力训练会限制运动员爆发力和力量的发展,从而会影响跳台滑雪表现提升需要的爆发力和力量素质[21];所以要将冲突的耐力训练与爆发力等力量素质训练结合起来,使运动员在不增加肌肉和体质量的情况下增大力量,在提升跳台滑雪表现的同时既保持越野滑雪的有氧水平,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成绩。有研究表明,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在每年专项训练的过渡期(TP)、一般准备期(GP)、特定准备期(SP)、比赛期(CP)、恢复期(RP)的不同训练阶段,耐力训练在总训练时间中所占比例长,分别占总训练时间的74.3%、64.4%、62.5%、58.2%、74%,尤其过渡期(TP)和恢复期(RP)非常明显[14,22](见图2)。近年来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越野滑雪、速度滑冰、跑步、赛艇、铁人三项等耐力项目中,世界级运动员增加5%~15%的爆发力等力量训练时间,运动成绩都得到了有效提高[23-26],所以在耐力项目训练中兼顾力量和爆发力训练非常重要。

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在2021—2022年度的训练分为过渡期(5月)、一般准备期(6月—10月)、特定准备期(11月—12月)和比赛期(1月—3月)4个阶段,包括628次训练课(总计930 h)。训练内容包括模拟比赛、陆上模拟训练、风洞模拟训练、有氧训练、力量和爆发力训练、越野滑雪和夏季滑轮训练、跳台滑雪专项训练等。相比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在一般准备期的典型周训练计划中的力量和爆发力训练比例较低(40%),跳台滑雪专项训练比例较高(53.8%),越野滑雪和有氧训练比例相当。此外,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会在每个训练日的跳台滑雪专项训练前进行1 h风洞模拟训练,以帮助运动员熟悉风感、调整助滑、起跳和飞行姿势;同时每月定期进行比赛实战模拟,以使运动员尽快熟悉比赛强度,调整最佳体能分配比例,这些训练计划因素和特征主要由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大部分为跨项选材和处于冬奥备战时期的特点决定(见图3)。

在年度训练计划方面(见表5),一是中國运动员的中高强度越野滑雪训练时间占比(9%)与世界级运动员(8%)相仿,但是低强度的训练时长占比(26%)少于世界级运动员(53%),原因可能是教练对低强度有氧耐力训练不够重视,也可能与将世界级运动员越野滑雪恢复训练时长计入低强度训练有关。二是相比训练时长占比(14%)和训练课次数占比(14%)均少于世界级运动员的力量和爆发力训练,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更重视核心力量训练,训练时长(17%)和训练课(17%)的数值都大于世界级运动员(5%、15%),训练中也有相对世界级运动员(15%、11%)较多的跳台专项训练时间和训练课次数比例(19%)。因为中国大部分北欧两项运动员从事专项训练年限较短,跳台滑雪基本技术学习时间较少,并且需要在训练中及时纠正身体姿态和技术动作错误;所以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提高躯干和关节稳定性以提高动作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些训练也可融入到热身和放松的训练中。三是中国运动员每周会进行2~3次风洞模拟训练,以帮助运动员熟悉助滑姿势和空中飞行姿态、练习从起跳到飞行阶段的过渡动作,通过大量的模拟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跳台滑雪训练效率提升。

2.6  培养理念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和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特征的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选取13名国内外执教经验丰富的北欧两项、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教练及研究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见表6、表7),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对培养理念中的选材理念与训练理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选材理念方面,中国北欧两项教练更重视身体素质、心理能力和身体形态,此3项指标重要性得分排名前3名;国外教练更加重视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成就动机。在训练理念方面,国内教练重视运动员的基本动作练习积累、实战练习、发展具有专项特点的身体素质;国外教练更加重视运动员的个性发展,包括培养对训练的浓厚兴趣和形成良好的训练行为习惯。这些理念的不同可能是国内外运动员培养体系差异造成的。

3  北欧两项运动员的培养策略

3.1  科学选材

国外北欧两项运动员大部分从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两个项目选材,一般会遵循早期多项化训练原则培养,在运动员少年时期会同时进行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两个项目的长期训练,待运动员到16岁左右,身体发育和专项技术成熟后,再根据擅长的运动项目进行择项和定项。原则上根据运动员的项目优势和发展潜力进行择项:一般越野滑雪能力和成绩相对较好的人会成为越野滑雪专项运动员,跳台滑雪能力和成绩较好的人会成为跳台滑雪专项运动员,两个项目能力比较均衡但是均不突出的人会从事北欧两项运动。相较而言,中国运动员的选拔一般遵循早选材、早定项的规律,越野滑雪会选拔身体形态(BMI、上下肢比例)合适和耐力素质(血红蛋白值、最大摄氧量、心肺功能、耐乳酸能力等指标)突出的运动员,也有部分运动员从中长跑、皮划艇等项目跨项选拔,选材年龄一般在13岁~15岁,成才时间为5年~7年。我国吉林省的跳台滑雪项目选材和早期培养体系建立得较早,运动员一般在8岁左右选材定项,需要进行8年~10年不同阶段和水平的专项训练,在不同培养时期进行耐力、速度、反应能力、灵敏、协调、柔韧、平衡能力等身体素质训练和5 m~120 m的不同高度跳台的专项技术训练,直到运动员到18岁以后身体条件和专项能力发展成熟再参加比赛。由于北欧两项在我国开展时间较晚,大部分运动员都是从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2个项目进行后期选拔,这种选材方式造成了单项特点较为突出,但是与国外运动员相比没有兼项的技术特点,技术短板较为明显,这也对运动员后期培养和竞技水平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对多个国家和多个运动项目的回顾性和追踪性研究显示,基于刻意练习理论的传统运动员选材与培养所提倡的“早选材、早定项、早成才”并不能确保运动员在成年阶段获得成功[27-28] 。由此,国外早期多项化训练和跨项选材体系的成功经验有可借鉴之处[29],其中选择相似项群的优秀运动员进行晚期选材和定项训练也是运动项目发展策略之一[30];所以,在技术层面,北欧两项教练员应根据运动项目特点,遵循早期同时发展运动员的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2种项目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晚期定项选材的原则培养北欧两项运动员;从政策层面,我国要进一步完善运动员选材和培养体系,打破地域和项目的限制,增强人才资源的流动性和提高使用率,从而加快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的培养速度和提高成材率。

3.2  提升身体机能

建立良好的有氧耐力基础是北欧两项运动员越野滑雪竞技表现提升的关键因素。许多欧洲国家的北欧两项运动员具有出色的越野滑雪能力和灵活的临场技战术运用能力,从而时常能在跳台滑雪成绩落后的情况下,在越野滑雪比赛中反超对手。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一般采用两极化训练方式增强越野滑雪需要的有氧耐力,而国内教练和学者对两极化训练理论的认识还有欠缺。

两极化训练是只进行高强度训练和低强度恢复训练,严格控制中等强度训练的训练方法,也被称为发展心血管功能的耐力训练(PET)[31]。在两极化训练计划中会进行明确的强度区分:低于氧阈值(AeT)的强度即为低强度(Z1),作为积极性恢复训练区,平均心率低于80%;高于乳酸阈值(LT2)的强度即为高强度(Z2),训练呼吸量会加大,也是运动员提高能力必须要达到的强度;在有氧阈值(LT1)和乳酸阈值(LT2)之间的强度区间即可认为是中等强度(Z3)(见图4)。有研究表明,遵循两极化训练原则的耐力项目运动员都有了更大的进步[32-33]。有研究也发现,在Z1区内训练时间越长,当Z1区训练占总训练时间比例达到77%时,运动员的峰值功率越大、乳酸阈值越大、有氧能力越强和比赛速度越快[34]。两极化训练理论表明,训练后是由于超量恢复使得运动员变强,而不是训练强度本身。低质量的恢复会降低训练效益,而充分恢复的运动员再进行高强度训练,质量会大大提高,所以恢复训练的强度必须低于运动员有氧阈值。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两极化训练方法可以较好地平衡基于速度的高强度训练与基于恢复、有氧能力和肌肉力量的低强度训练之间的关系[35]。此外,过多的高强度训练会增加运动员的疲劳度和增大受伤概率,从而增加训练难度;低强度训练可以通过机体的有氧系统代谢,增大线粒体体积、毛细血管密度,为细胞储备更多的能量物质,为高强度训练作准备。

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应借鉴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和越野滑雪运动员的两极化训练方法[36],以大量的低强度有氧训练奠定坚实的有氧耐力基础,同时进行间歇训练等高强度训练刺激,通过增加心脏容量泵的血液和氧气,改善无氧代谢系统,提高最大摄氧量和峰值速度。同时,科研教练要在跑步、滑轮、滑雪等有氧训练时加强心率和血乳酸监控,使训练强度和效果评价更加精准。

3.3  改进运动技术

技术动作合理和具有经济性是北欧两项运动员进一步建立高水平竞技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相较跳台滑雪运动员,北欧两项运动员有更强壮的四肢和躯干的核心力量,但是身体柔韧性较差,因此其跳台滑雪技术动作姿势也稍有别于跳台滑雪运动员[19],所以应更加注重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的训练。通过对风洞训练中助滑起跳过程进行姿态模拟和三维动态扫描,观察运动员身体各部位角度参数变化,可以发现其肢体动作的不同步性,从而有利于帮助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模式[37]。有研究发现,造成运动员肢体不对称和肢体动作不同步的主要原因包括肌肉结构、动作模式、运动能力的差异,也有伤病等因素[38-39]。根据测评结果,可以针对肢体动作不同步的原因,开展个性化的身体功能训练,增强跳台滑雪起跳的肢体协调性,踝关节和膝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以实现运动员稳定流畅的助滑和起跳技术动作。此外,通过分析运动员在跳台滑雪训练时的助滑、起跳、飞行和着陆阶段的肌肉工作原理(助滑时通过收缩力克服躯干重力的躯干竖脊肌和夹肌、起跳时脚尖向上勾起的踝关节背屈肌、完成膝关节蹬伸的股四头肌、空中飞行阶段保持紧张的膝关节伸肌和踝关节背屈肌群[40])可知,针对这些功能性小肌肉群进行核心力量、爆发力和离心力训练,可以提高助滑、起跳、飞行及着陆的动作质量。

在跳台滑雪训练中应重视空气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等学科理论的作用[41-44]  ,这些理论的实践应用包括:研究赛场环境和自然风對跳台滑雪技术的影响[45-47];在训练后和运动员及时进行训练视频的分析及讨论,借助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视频进行技术动作的对比和分析;运动员除了常规的跳台滑雪练习,应充分进行陆上模拟训练,以加强助滑起跳与飞行阶段的衔接[48],或将陆上模拟训练充分融入到专项体能和身体功能训练中,成为周期性训练计划中的一部分(见表8);利用风洞熟悉风感、加强核心稳定性、调整助滑起跳衔接和空中飞行时的身体姿态,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形成最佳的空气动力学减阻效应。

北欧两项采用的自由式越野滑雪技术的蹬动和滑进技术基本上与速度滑冰相同,所以又称蹬冰步法滑行。运动员滑行的推动力主要以腿部蹬动力为主,蹬动力量和蹬动时间都会影响速度。自由滑的技术动作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整体动作分为自由滑进、单腿支撑蹬动、双腿支撑蹬动、收腿、摆腿、雪板着地6个顺序动作,共分4个时期完成。调整周期中的每个动作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增强技术动作完成的流畅性。有研究表明,使用自由式越野滑雪技术中的V1滑行技术上坡时,撑杖的峰值力相对较大,强侧和弱侧峰值撑杖力平均分别为体质量的61%和51%,其中大约66%的推进力来自雪杖[20],所以运动员根据平地、上坡、下坡、弯道等不同地形调整重心和身体姿势,使用不同的动作技术,可以形成最佳的动作经济性并减小空气阻力。

在越野滑雪比赛中,良好的躯干核心力量能够使臀部保持正确的姿势,可以使四肢产生更多的力量,踝关节和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保持有效的滑动位置非常重要,髋关节部位的机动性能确保运动员保持向前移动的髋关节位置。对运动员的这些身体局部肌群和关节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同时结合专项技术动作教学,能使运动员在正确的动作基础上,快速提高滑行技术水平。

3.4  精准制定参赛战术

心理素质对北欧两项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和战术发挥非常重要。跳台滑雪作为技术主导类项目,需要充分做好适应场地、服装、装备等赛前准备工作,运动员保持日常训练状态和稳定平静的心态,有助于正常发挥自身的专项技术水平。越野滑雪作为体能主导类项目,不仅需要运动员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强大的心理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比赛战术执行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北欧两项的教练一般会在运动员进行跳台滑雪比赛后,综合评估运动员跳台滑雪比赛成绩和越野滑雪能力,并结合越野滑雪比赛的天气、环境和地形,以及对手实力,制定不同的比赛战术。跳台滑雪或越野滑雪某一单项能力较为突出的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通常在越野滑雪比赛中会分别采取不同的体力分配和技战术策略。有研究发现[9],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在参加世界杯10 km越野赛时,越野滑雪单项能力强的运动员相较跳台滑雪单项能力强的运动员,在比赛的不同圈采用不同的滑行配速,其中在比赛第1圈的第1个下坡、第2圈的第1个上坡和下坡、第5圈的第1个下坡时平均配速较快。这种情况与运动员自身的专项能力特点、身体特征(越野滑雪能力强的运动员可能体质量较大)及技战术安排均相关(见图5)。

此外,跳台滑雪比赛受风速和风向影响,越野滑雪比赛受场地温度、湿度和雪况影响。教练应重视比赛当天的天气和环境预测,根据天气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跳台滑雪的滑雪服和飞行服、越野滑雪的雪蜡和雪板及雪杖等,以将不利影响最小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基于北欧两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技术特征、比赛表现、训练计划、培养理念等方面的數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总结北欧两项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特征和训练策略具体如下。

1)身体特征:身体形态兼有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2个项目特点,四肢强壮、核心力量突出,具备出色的有氧耐力和无氧爆发力,磷酸原供能系统动员能力强,滑行最大摄氧量利用率高。影响因素是选材理念和训练计划。

训练策略:选材时强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更重视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浓厚兴趣以及形成良好的训练行为习惯;运动员在训练早期加强兼项训练;训练计划具有大量低强度有氧训练结合高强度爆发力训练的两极化特征。

2)技术和比赛特征:跳台滑雪动作稳定性强,起跳时重心移动时机要准确,飞行时要有较低的身体姿势和较小的飞行迎角,要形成良好的空气动力学减阻效应;越野滑雪蹬动效果与速度相关性显著,上肢与下肢用力协调性要强;比赛中要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战术执行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影响因素是训练理念、心理素质和比赛经验。

训练策略:加强跳台滑雪的陆上和风洞模拟训练、越野滑轮训练,改进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和提高运动的经济性;根据不同地形调整身体姿势和动作技术,可以形成最佳的动作经济性并减小空气阻力;根据比赛时的天气、环境、地形、对手实力制定不同的比赛战术,重视对比赛环境和天气的预测,以选择合适的技战术和运动装备。

4.2  建议

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的训练应参考世界级北欧两项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并把准其训练特征,切实加强中国青少年跳台滑雪或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兼项培养和人才选拔、重视运动员的个性发展,对北欧两项训练计划制定、专项技术动作特点、模拟训练方法创新、比赛技战术特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将对北欧两项竞技水平提高及“后冬奥”时期该项目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皓晨. 北欧两项国家队备战2022年冬奥会路径探索[J].冰雪运动,2019,41(5):9.

[2]  朴雪峰,高祺,张卫星,等. 北欧两项滑雪运动发展及其项目特点[J]. 冰雪运动,2005,27 (5):24.

[3]  张栋,葛达,邹晓双,等. 我国北欧两项运动员备战2021—2022年赛季国际雪联洲际杯赛前耐力训练负荷特征和生理适应机制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12):78.

[4]  刘钰,张栋,陈聪航,等. 我国北欧两项运动员运动功能特征对跳台滑雪专项技术和运动表现的影响[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2):141.

[5]  李海鹏, 陈小平,何卫,等. 我国冬季项目实现“全面参赛”的策略研究——基于对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调查[J]. 中国体育科技,2018,54(5):3.

[6]  MULLER W. Determinants of ski-jump perform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safety and fairness [J]. Sports Medicine,2009, 39(2):85.

[7]  蔡旭旦,毛丽娟,张蓓,等.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2):44.

[8]  HOFFMAN M D, CLIFFORD P S.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competitive cross-country skiing [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992,10(1):3.

[9]  RASDAL V, FUDEL R, KOCBACH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aboratory capacities and world-cup performance in nordic combined [J]. Plos One, 2017, 12(6): 1.

[10]  ANDRIY K, OREST S, VIKTOR B, et al. Program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priority component development in nordic combined[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6, 16 (2):374.

[11]  蔡旭旦,毛丽娟,陈小平,等. 冬季运动科学研究典型案例及对我国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启示[J]. 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12.

[12]  ERELINE J, GAPEYEYA H, PAASUKE M. Comparison of twitch contractile properties of plantar flexor muscles in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 cross-country skiers, and sedentary men[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11, 11(1):61.

[13]  SANDBAKK O, RASDAL V, ETTEMA G, et al. How do world-class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 differ from specialized cross-country skiers and ski jumpers in sport specific capacity an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6,11(7): 899.

[14]  TONNESSEN E, RASDAL V, SANDBAKK O, et al. Concurrent development of endurance capacity and explosiveness-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world-class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6, 11(3): 643.

[15]  胡齊,张文毅,陈骐. 跳台滑雪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J]. 中国体育科技,2020,54(5): 132.

[16]  MULLER W, PLATZER D, SCHMOLZER B. Dynamics of human flight on skis: improvements in safety and fairness in ski jumping[J].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1996, 29(8): 1061.

[17]  CLANET C. Sports ballistics[J].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2015, 47(3): 455.

[18]  SVOBODA Z, JANURA M, JANUROVA E, et 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flight phase of the nordic combined and ski jump on a large hill (HS-134 m) during the 2009 nordic world ski championships[J]. Acta of Bioengineering & Biomechanics, 2011, 13(1):19.

[19]  SONY J, JAN C. Laterality of lower limbs during V2 alternate in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J]. Human Movement, 2013, 14 (3): 217.

[20]  SANDBAKK O, HOLMBERG H C, LEIRDAL S, et al. The physiology of world-class sprint skiers[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1, 21(6): 9.

[21]  MIKKO V, JARMO P, PAAVO V, et al. EMG activities and plantar pressures during ski jumping take-off on three different sized hills[J].  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Kinesiology, 2000,11(2):141.

[22]  TONNESSEN E, THOMAS A, HAUGEN T A, et al. Maximal aerobic capacity in the winter-olympics endurance disciplines: Olympic-medal benchmarks for the time period 1990—2013[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5, 10(2): 835.

[23]  RUSKO H. The effect of training on aerobic power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cross-country skiers [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987, 5(3): 273.

[24]  BILLAT V L, DEMARLE A, SLAWINSKI J, et al. Physical an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op-class marathon runners[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1, 33 (12):2089.

[25] FISKERSTRAND A, SEILER K.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mong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rowers 1970—2001[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04, 14(5): 303.

[26]  NEAL C M, HUNTER A M, GALLOWAY S D. A 6-month analysis of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in ironman triathlete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1, 29(14): 1515.

[27]  SANDBAKK O, HOLMBERG H C. A reappraisal of success factors for olympic cross-country ski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3, 9(1):117.

[28]  GUELLICH A, SRILER S, EMRICH E. Training methods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young world-class row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09, 4(4):448.

[29]  VAEYENS R, GULLICH A, WARR C R.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promotion programmes of olympic athlete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9, 27(13): 1367.

[30]  ORIEN J, HOFMANN N, DE K J, et al. Thirty-eight years of training distribution in olympic speed skat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4, 9(1):93.

[31]    HELLSTEN Y, NYBERG M.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s to exercise training[J].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2015, 6(1):1.

[32]  KIM T H, HAN J K, LEE J Y, et al. The effect of polarized training on the athletic performance of male and female cross-country skiers during the general preparation period[J]. Healthcare, 2021, 9(7): 851.

[33]  THOMAS S, BILLY S. Polarized training has greater impact on key endurance variables than threshold, high intensity, or high-volume training[J].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4, 5(1): 33.

[34]  LKER M, STEPHEN S, JAVIER B, et al. Does polarized training improve performance in recreational runn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2014, 9(2):265.

[35]  HOLFELDER B, SCHAUERHAMMER S, DUBECK D, et al. Polarized training: a systematic review[J]. Sport & Exercise Medicine Switzerland, 2019, 11(1): 13.

[36]  SOLLI G S, TONNESSEN E, SANDBAKK O, et al.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female cross-country skier[J].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7, 8(3): 1069.

[37]  VIRMAVIRTA M, KIVEKAS J, KOMI P, et al. Ski jumping takeoff in a wind tunnel with skis[J]. Journal of Biochemistry,2011, 27(4): 375.

[38]  李丹陽,程 序,阙怡琳,等. 肢体间不对称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干预手段[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8):94.

[39]  胡齐,刘宇. 姿态不对称对跳台滑雪飞行阶段气动特性的影响[J]. 体育科学,2020,40(10): 41.

[40]  赵玉华,孟群,关聪. 高山和跳台滑雪运动的肌肉工作分析[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8(2):62.

[41]  PATRICIA P, VALENTIN W, NORA F, et al. Factor analysis in performance diagnostic data of competitive ski jumpers and nordic combined athletes[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Sports, 2011, 7(3):8.

[42]  MONTELPARE W, MCPHERSON M, PUUMALA 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thlete variability applied to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ski jump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Coaching, 2013, 8(2):373.

[43]  CHARDONNENS J, FAVRE J, CALLENNEC B. 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key ski jumping phases and temporal events with a wearable system[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2, 30(1):53.

[44]  CHARDONNENS J, FAVRE J, CUENDET F, et al. Measurement of the dynamics in ski jumping using a wearable inertial sensor-based system[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4, 32 (6):591.

[45]  胡齊,刘宇. 环境风对跳台滑雪空中飞行气动特性的影响[J]. 体育科学,2020,40(3):54.

[46]  JUNG A, MULLER W, VIRMAVIRTA M. A heuristic model-based approach for compensating wind effects in ski jumping [J].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2021, 125(5): 1.

[47]  VIRMAVIRTA M, KIVEKAS J. The effect of wind on jumping distance in ski jumping-fairness assessed [J].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2012, 11(3): 358.

[48]  ETTEMA G, BRAATEN S, FIELD B E. Imitation jumps in ski jumping: Technical execution and relationship to performance level [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20, 38(18): 2155.

收稿日期:2021-12-1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2020YFF03

04605)。

第一作者简介:张栋(1985—),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与机能监控,E-mail:zhangdong0904@ tsinghua.edu.cn。

通信作者简介:曹春梅(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物力学,E-mail:caocm@tsinghua.edu.cn。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84;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1. Divis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Beijing 100061,China.

猜你喜欢

训练策略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及其训练策略
彝族幼儿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初中英语书面表达训练的策略思考
核心力量在短跑运动中的作用及其训练策略
浅议初中英语听力障碍及训练策略
身体素质对体育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及其训练策略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障碍及训练策略的培养
高三体育特长生田径训练的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