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化护理服务应用于支气管肺炎儿童护理工作中对其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2022-06-10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5期
关键词:支气管家属护理人员

杨 雪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3)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临床儿科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类病变,临床又将其称之为小叶性肺炎,此疾病主要以2岁上下的婴幼儿为疾病高发群体。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少,呼吸系统还未发育完全,一旦肺部发生炎症,就可能会导致其呼吸黏膜发生增厚、下呼吸道发生阻塞,最终造成肺部的通气功能出现障碍,开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以及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威胁到儿童的生命安全,必须及时给予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1-2]。支气管肺炎儿童大部分都需要住院治疗,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其无法准确表达出个人意愿,而治疗操作可能造成疼痛感,加上陌生的住院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儿极容易出现抗拒、哭闹等行为,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均比较低;而家属因为患儿不适、哭闹的行为,非常容易产生焦虑、心疼以及暴躁等负面情绪,一旦护理服务不到位,就可能引发患者家属的不满,甚至可能导致护患矛盾和纠纷,因此,提高患儿与家属双方面的配合程度,对于患儿的病情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4]。而一直以来儿科也在不断寻找一种适合科室特性的护理模式,以期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满意度。近年来,有多项研究报道提出,人性化护理服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真正做到了将患儿与家属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引入临床后不仅能提升患儿的疾病疗效,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也得以大幅度提升[5]。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人性化护理服务应用于支气管肺炎儿童护理工作中对其家属满意度的影响,现将详细的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4例在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支气管肺炎儿童,现以随机抽取方式进行对等分组,参照组(n=47):男患儿24例,女患儿23例;年龄:2~11岁,年龄均值(5.41±1.05)岁;病程:2~8 d,病程均值(4.13±0.64)d;研究组(n=47):男患儿25例,女患儿22例;年龄:2~12岁,年龄均值(5.45±1.10)岁;病程:2~9 d,病程均值(4.16±0.61)d;此研究于我院伦理委员会全面授权之后开展,且比较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等基线数据均证实(P>0.05),对比具有可行性。

1.2 入组与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所有儿童均经临床确诊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疾病诊断标准,并以X线胸片与痰培养检验进一步确诊;临床症状均为程度不同的发热、咳嗽以及呼吸困难;X线肺片可见肺纹理明显增粗,并存在干、湿性啰音;部分儿童合并有腹泻、食欲下降以及嗜睡表现;研究已征求儿童家属意见,均表示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中毒性肠麻痹患儿;并发肾衰竭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因其他病变导致的发热或咳嗽患儿;同时并发其他呼吸系统病变患儿。

1.3 方法 两组儿童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选择高敏感性抗生素,针对性给予退热药。在此基础上,给予参照组儿童常规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严密监测其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告知家属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各类事项,同时遵医嘱给予基础护理。研究组则于常规护理服务基础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健康知识教育。儿童年龄较小,知识量极少,而且学习与理解能力都相对较低,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知识宣教时,护理人员必须耐心、细致,向家属详细介绍疾病、治疗以及相关的护理知识,对于家属提出的疑问,耐心给予解答,提高家属的健康知识水平,为儿童后期的护理服务打下基础;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医院宣传栏的作用,定期对专栏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家属可以随时进行学习,如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第二,心理护理。儿童的年龄比较小,耐受力相对较差,容易因为咳嗽、高热以及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出现躁动不安、哭闹等行为,对此,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安抚,提醒家属多陪伴和安慰患儿,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另外,对患儿家属也要开展心理疏导,以防家属因为恐慌、担心等心理而产生不良情绪,导致患儿也受到影响,增加患儿不安心理。严密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如果出现严重躁动,并导致病情加重,应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药物。护理人员在开展治疗、护理操作或与患儿沟通时,适当配合以抚摸、拥抱等肢体语言,降低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的恐惧感,增强患儿的信任度,让其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第三,呼吸系统护理。支气管肺炎儿童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表现,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其呼吸道护理,及时为患儿进行体位调整,保持呼吸道通畅;病房必须确保空气清新、流通以及清洁,并将温、湿度调整适宜,促进改善患儿的呼吸困难表现。如果患儿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确保雾化器的无菌与清洁,且雾化器必须为单人单用,以防出现交叉感染。如果患儿伴随重度呼吸困难,及时进行吸氧治疗,以防心肌缺氧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第四,个性化舒适护理。患儿的衣裤尽量宽松,提醒家属随时查看患儿的内衣裤是否干燥和舒适,发现潮湿马上进行更换。被呕吐物等污染的被服、衣物,马上进行更换。开展各项护理操作之前,先与患儿开展沟通,将患儿的应激反应降至最低,确保护理操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防止患儿出现哭闹不止等行为,导致机体氧耗加大,造成病情加重。

第五,发热护理。密切观察体温是病情观察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项目。护理人员必须定时对患儿的体温进行监量,尤其是伴随发热症状的患儿,需适当增多测温的频次,并依据其体温的波动,采用个性化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及局部冷敷等,均可以用于辅助降温;若患儿的体温高于38.5 ℃,则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退热药物进行退热。

第六,饮食护理。如果患儿正在进行母乳喂养,应继续维持母乳喂养,但是母乳喂养的时间需适当减短;而已经脱离母乳喂养者,必须确保饮食的合理性与科学,禁食生冷油腻类食品,适当增加蛋白质与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且可以依据患儿个人喜好,为其选择流质食物,例如牛奶、豆浆等。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禁忌进食过饱,适当降低钠盐摄入量,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

第七,用药护理。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其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变化进行密切监测,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若有不良反应发生,立即进行对症处理。使用口服类型药物时,尽量采用单药单用的方法,不可混合使用药物;对于采用静脉滴注药物治疗的患儿,对药物的滴注速度、量等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同量监测心率以及脉搏以免滴速过快,导致患儿身体因为不耐受产生不适症状。

第八,出院指导。待患儿的病情稳定之后可允许出院,但护理人员必须对家属进行出院指导,提醒患儿家属在出院之后,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免发热、咳嗽等症状再次复发。日常生活加强患儿的卫生清洁,经常带患儿参与一些户外活动,经常晒太阳,并确保良好的营养支持,提高患儿的体质。禁止随地吐痰,如果咳嗽,必须采用手帕或者是纸巾将口鼻捂住,以防病毒经由空气或是飞沫传播,导致他人感染,养成健康的卫生行为习惯。

1.4 观察指标 护理后,以儿童的疾病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具体标准[6]:经过胸部X线平片查体,患儿肺部阴影全部吸收,体温已经恢复至正常状态,偶尔出现咳嗽,但对饮食与睡眠无任何影响,肺部听诊无湿啰音为治愈;经胸部X线平片查体,患儿的肺部阴影显著减少,体温基本正常,咳嗽较频繁,但对进食与睡眠均无明显干扰,经肺部听诊湿,大部分啰音消失为显效;经胸部X线查体,患儿的肺部阴影有所改善,体温处于低热状态,咳嗽症状明显,咳嗽剧烈时伴随呕吐,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有所改善为有效;肺部阴影与听诊均无任何改善,发热、咳嗽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护理后,详细记录两组儿童的发热消退时间、咳嗽症状缓解时间、白细胞计数正常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

采用我院自行制定的家属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儿童家属对于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程度,满分100分,其中得分90分以上表示非常满意,得分60~89分表示满意,得分低于60分则表示为不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病例数×100%=总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全部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数据表示为“[n(%)]”,以“χ2”检验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计量数据表示为“(x-±s)”,以“t”检验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疾病治疗效果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治愈15例,治疗显效17例,治疗有效14例,治疗无效1例,儿童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87%,参照组治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1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更高,χ2=4.92,P<0.05。

2.2 组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与住时间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儿童的发热消退时间(3.34±0.51)d、咳嗽缓解时间(4.17±0.34)d、白细胞计数正常时间(3.94±0.79)d及住院时间(8.42±0.37)d等各项指标相较于参照组的(5.17±0.65)d、(6.21±0.27)d、(4.85±0.81)d以及(11.43±1.71)d均明显更短,t=15.18、t=32.21、t=5.51、t=11.79,P<0.05。

2.3 组间家属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100.00%,参照组为87.23%,对比可知,研究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组间家属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童群体高发的一种呼吸系统病变,由多种类型致病菌导致的肺部感染引发,常见致病菌为支原体、衣原体以及肺炎链球菌等,此疾病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冬季、春季时更容易发病[7]。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小儿支气管肺炎住院高于20%,而肺炎死亡儿童比例在儿童总死亡当中占到了1/5,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也给予其家属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护理工作中,除了要对患儿需求进行关注外,还需要关注家属的护理需求,护理任务相对更重,唯有选择科学的护理服务模式方能取得良好效果[8]。

在以往的临床中,对于支气管肺炎儿童的护理主要以常规护理为主,多关注患儿的疾病,而人性化护理服务则不同,其强调同时注重患儿与家属双方的心理护理,通过人性化的环境护理,防止陌生环境导致患儿产生焦虑情况,适当采用空气循环功能确保患儿病房内的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提高患儿的舒适度[9]。护理人员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更换,且针对性的进行衣物增减,于体温升高或者高热期可适当减少被服,促进散热,而在体温降低后,可为其增加被服,避免体温流失。患儿的遵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由家属的治疗态度而决定,家属的是否信任医护人员,对于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知识教育可以让家属正确认患儿的疾病,更多地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而护理人员也需要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于家属的情绪表示理解,对双方目的的统一性进行明确,构建出和谐护患关系[10]。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开展更贴合婴幼儿特殊的心理状态,可以减少患儿哭闹行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积极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可以促进疾病治疗与护理的顺利开展,更快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的疾病康复。另外,人性护理服务还增加了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工作,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可降低疾病复发风险[11]。本次研究也显示,护理后,研究组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较于参照组明显更高,P<0.05,这一结果与姜丽[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于常规护理前提下开展人性化护理,可有效提升支气管肺炎儿童的疾病治疗效果,原因可能是人性化护理服务大大提升了患儿及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患儿及家属的依从性均明显提升,从而确保了各项治疗操作的有效落实。且研究组的发热消退时间、咳嗽症状缓解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相较于参照组均明显更短,P<0.05;研究组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也明显更高,P<0.05,这一结果与唐春萍等[13]的研究结查也基本一致,表示支气管肺炎儿童接受人性化护理大大缩短了患儿疾病症状改善的时间,更有利于患儿的疾病康复,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服务用于支气管肺炎儿童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提升其疾病治疗效果,缩短疾病康复的时间,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建议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支气管家属护理人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