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

2022-06-10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5期
关键词:护理人员研究组满意度

赵 林

(抚顺市中心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临床上多见的疾病,此病于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中的发病率较高,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该病能够反复发作,且在病情加重期间的危险性较高,以进行性发展阻碍患者健康,其治疗难度较大。相关研究表明,国内慢阻肺发病率较高,且多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对于这类患者中了解慢阻肺的人较少。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约98%的患者不了解慢阻肺发病机制等相关知识,甚至有些患者不了解自身症状为慢阻肺的表现,以致很多患者未能在发病初期进行相应的检查,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此外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因其对自身病情带来的痛苦,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不了解,导致其产生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等,这就对其治疗依从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其睡眠质量产生影响,从而对其治疗以及康复产生不良影响[2]。为此,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本次对心理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研究对象筛选自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慢阻肺患者,为了满足研究需求,本次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上述患者进行分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此组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另一组为研究组,此组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为心理护理,每组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7~82岁,平均年龄(74.31±5.89)岁,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6~81岁,平均年龄(74.23±5.49)岁。上述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法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并向其家属讲解饮食上的禁忌,辅助患者进食。根据医嘱对患者予以用药指导,向其说明用药剂量、相关注意事项。在患者康复出院前,护理人员要详细的告知患者以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其护理详情如下。

第一,首先要为患者建立舒适治疗环境,让患者在有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治疗环境下接受治疗。舒适的治疗环境,会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也可以拉进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在患者来院就诊之后,护理人员要通过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采取亲切、温和语气和患者沟通,消除其紧张以及不安。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其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安排患者入住安静、舒适的病房,降低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使其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来应对后续的相关治疗。

第二,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患者多为老年人群,要将自身扮演为患者子女,让其能够体会到亲切感,可与患者聊家常,使其放松戒备,倾诉内心,根据其情况给予相应的疏导。医护人员要详细地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病情发展的情况,再结合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为患者制订详细规范的计划表,表格的内容应以患者治疗的过程为基准,将每阶段患者所需要做的检查项目、病情的相关情况以及护理措施列在内。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者讲解医院环境,以消除其陌生感。在与患者沟通期间,需要掌握适当的沟通技巧,要有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以患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患者的不易。详细了解其内心的困惑。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正确的解答,在沟通期间需要避讳死亡、危重等词汇,以免导致患者产生负面情绪。

第三,可通过视频、图片等向患者普及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以及负面情绪对该疾病治疗的影响,并举例成功案例,促使其能够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还需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患者的自身机体状态来为患者进行有针对的科学合理的健康宣讲,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进一步了解,并通过讲解成功的案例,让患者的不安焦虑情绪得以缓解。

第四,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关心和鼓励,强化患者舒适感以及安全感,促使患者感觉受到他人的尊重。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状态予以密切观察,如果产生异常情况,应给予相应的处理。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庭关爱对患者治疗的帮助,请家属多来看望患者,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第五,组织该类疾病的患者进行交流,使患者不感觉到孤独,同时能够加强其治疗信息以及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可缓解其不良情绪。

第六,加强行为干预,在对患者施行心理护理中可适当的采取一些行为干预,如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以及局部按摩等,以提升其舒适度;消除其负面情绪。

第七,加强社会支持,邀请既往治疗成功的病友为患者讲解治疗经验以及体会,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联合患者的家属及亲友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促使其积极的投入到自身的治疗中。构建以家属、亲友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激活患者的正向意念。

1.3 疗效标准 为验证心理护理在老年慢阻肺护理中的效果,此次研究对SDS评分、SAS评分,以及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和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指标、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予以评价,且将相关数据予以统计分析并做总结性报告。

SAS、SDS: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分别采取SAS、SDS自评量并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

护理有效率:显效(患者护理后,相关症状得到改善);有效(患者护理后,相关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通过护理后,相关症状无任何改善)。护理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护理满意度:采取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进行统计。标准: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生活质量: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采取SF-36量表进行评价,所得到的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

睡眠质量: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采取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进行评价,所得到的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较高。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率(%)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研究组SDS评分为(57.43±7.21)分;SAS评分为(55.23±7.82)分。对照组SDS评分为(58.56±7.34)分;SAS评分为(56.73±7.79)分。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SDS评分为(32.67±5.87)分;SAS评分为(34.76±5.98)分。对照组SDS评分为(51.32±6.86)分;SAS评分为(48.92±6.31)分。两组患者护理前,研究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数据:护理前SDS评分为t=0.694,P=0.489;SAS评分为t=0.859,P=0.392;护理后SDS评分为t=13.062,P=0.001;SAS评分为t=10.301,P=0.001。

2.2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77.50%。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5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指标比较 研究组二氧化碳分压为(8.34±0.23)kPa、氧分压指标为(6.54±0.34)kPa;研究组二氧化碳分压为(7.23±0.42)kPa、氧分压指标为(7.92±0.85)kPa,研究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数据:二氧化碳分压为t=14.660,P=0.001;氧分压为t=9.533,P=0.001。

2.5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研究组生活质量:护理前(56.53±3.24)分;护理后(87.54±3.46)分。对照组生活质量:护理前(56.24±3.53)分;护理后(75.32±3.35)分。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t检验值:护理前生活质量为t=0.382,P=0.702;护理后生活质量为t=16.047,P=0.001。各组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t检验值:研究组为t=41.375,P=0.001;对照组为t=24.796,P=0.001。研究组的生活质量和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可见,两组护理前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高(P<0.05)。且各组内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护理前后对比分析 研究组睡眠质量:护理前(15.47±3.32)分;护理后(5.67±1.23)分。对照组生活质量:护理前(15.35±3.35)分;护理后(10.65±3.68)分。两组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对比t检验值:护理前睡眠质量为t=0.160,P=0.872;护理后睡眠质量为t=8.117,P=0.001。各组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对比t检验值:研究组为t=17.506,P=0.001;对照组为t=5.973,P=0.001。研究组的睡眠质量和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可见,两组护理前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睡眠质量相比较对照组更低(P<0.05)。且各组内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阻肺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发,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使得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3-4]。该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休息,同时还能引发慢性呼吸衰竭以及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临床研究中发现,影响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不仅是疾病本身,患者的心理障碍以及营养均会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5-6]。

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可缓解或消除患者在陌生环境下的恐惧心理,确保其情绪保持稳定[7-8]。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并倾听患者的内心倾述,能够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内心,并根据其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防止其出现的心理情绪问题,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9-10]。在相关研究中了解到,对慢阻肺患者的护理中采取了心理护理,结果显示,采取心理护理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情况相比较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较高,且前者的生活质量相比较后者更高,可见心理护理的效果较为凸显。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得知,两组患者护理前,研究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况,可促进患者的心情愉悦,提升其治疗依从性。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指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能够对患者的相关指标予以改善。研究组的生活质量和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可见,两组护理前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高(P<0.05),且各组内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在采取两种护理方法下都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但心理护理下的生活质量要高于常规护理。研究组的睡眠质量和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可见,两组护理前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睡眠质量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且各组内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在采取两种护理方法下都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但其在心理护理下的睡眠质量相比较常规护理更好。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后,其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提高其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同时可较好的改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指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护理人员研究组满意度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