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中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2022-06-10张振良

现代盐化工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初中

张振良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项目驱动型

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尚短,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才逐渐在社会中获得关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项目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成果。所以,研究项目驱动型教学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動力。

1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简述

“项目驱动型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及加拿大教育家查德所著《项目教学法》,认为“知识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自主探究获得,学习属于知识、技能以及行为等多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系统化、有组织的交流活动。”2001年,查德博士在北京讲解项目教学法,随后项目驱动型教学法陆续在欧洲、日本、韩国等地渗透发展。

项目驱动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知识有计划地实践操作,在真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最早的项目驱动型教学法是由人们独立作业完成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人们将小组模式融入项目驱动型教学法,通过互动合作的模式完成项目目标。心理学家曾经对此做过研究,如果感受类型为“听”,记忆拥有20%的保持率;如果为“看”,将保持在30%;如果将“听”与“看”融合感受,记忆率将增长到50%,这就是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的作用。将项目驱动型教学法与初中生物教学融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记忆能力、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等多种核心素养,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2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2.1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应试教育逐渐向着素质教育转变,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提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思想,倡导教学整体融合理论,分析了教学、学习以及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实现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渗透素质教育,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一直倡导的[1]。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学习项目,合理开展教学,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情况来看,初中生在生物课程中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记忆能力等存在较大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多安排学生思考、实践、感悟与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学习经验,锻炼应用能力。应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良好地顺应了教育改革趋势。

2.2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包含的知识内容较多,在实践教学中,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辅助、实验等多种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生物学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自身经验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开展“食用菌的培养”教学,第1组学生负责信息的分析和收集,使用菌种并调查药用价值的工作较为复杂,但是通过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课件进行展示,将复杂的内容变得直观、有条理;第2组负责培养食用菌,培养种类自己选择,教师负责提供菌种。这一环节因为学生们缺乏专业指导,所以进展较为困难。通过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的培养以及反复的失败、成功尝试,学生们记住了菌种培养环境的特点,比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效果更好;第3、4组负责合作完成对食用菌的结构研究,并绘制分析图。通过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小组学生们进行了再次分工,并形成了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借助第1、2组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进行研究,完成了从小组到大组的延伸。

2.3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初中生物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和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包含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是学生未来成长与学习探究的必备要素。生物知识的综合性极强,包含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例如生物学科倡导“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在环境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与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可以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生命观念,对学生有深远的积极影响[2]。由此可知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通过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可以有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让学生得到思想与知识水平的提升。

3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课前小组合作探究,开展项目调查

通过结合项目驱动与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全面投入学习中,提升主观能动性。在讲解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优先布置作业,将学生划分为4~6人的小组,围绕项目资料进行探究。结合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经过小组的协商,将知识总结为一个整体内容。完成项目后,学生将自己所调查、探讨的知识内容在课程中应用,回答教师的问题、丰富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知识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察天竺葵与常见的植物在光合作用方面的区别,并作出解释”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整合资料并提交。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光合作用的场所与主要器官”课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并整合资料。学生通过调查已经对课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教材内容也有所研究。通过讲解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在融合项目驱动与小组合作的模式下,学生逐渐产生学习兴趣,不仅能用生物的眼光观察生活现象,还培养了团体协作意识。

3.2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落实项目驱动

问题是推动人类探索的关键因素,没有问题就不会形成探索意识,也就不会产生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材主旨寻找教学角度,合理地提问,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并且要求有一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可以实现教学目标[3]。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要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关视频并展示生态圈关系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并思考生态系统是什么和包含什么生物。其次,教师提问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与动物死后会去哪里,学生会在问题的驱动下思考、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学知识内容作出联想。由于初中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知识,自主探究与思考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抓住时机讲解课程知识,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给出探究项目。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学习感想,深入了解自然生态圈,加深知识记忆,完成教学目标。

3.3课后优化评价机制,增强项目驱动

课后评价是巩固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理解力的关键。研究表明,有效的课后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实施教学驱动模式,开展科学的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4]。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生物生活,培养学生的生物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应用的实效性与趣味性,为学生未来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公园、景区等场所,欣赏风景,见证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与尊重生态环境的行为,感悟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古建筑既是文化产物,又是人类与生态和谐发展的产物。砍伐树木、猎捕动物、倾倒垃圾与排放污水都是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活动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并制作环保标语张贴在班级中。教师要及时作出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4结语

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的应用反响良好,教师要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造轻松有趣、充满探究意义的课堂,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结合课程的不同阶段,采用合作学习、创设情境、优化评价等方法,加强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项目的驱动下开展探究,这是提升生物核心素养和综合水平的关键。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初中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见解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