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探究

2022-06-10林祖斌

中学理科园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核心素养

林祖斌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初中阶段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更是初中阶段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在展开乡镇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去加大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重点对学生展开物理观念、物理思维、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等等一些要素进行培养,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乡镇学校;核心素养;落实路径

初中物理这一学科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相对于乡镇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物理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与此同时,更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物理观念的起始阶段。但是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正确的认知,仍然在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在乡镇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呢?

1  物理观念

初中阶段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化,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容易形成思维障碍。要想帮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这一学科知识所涉及到的本质,并且能够促使学生经历物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整个过程。教师便可以依据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现象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来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在此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初步的表象认知,还能够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其物理原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观念[ 1 ]。

比如,教师在讲解“物理受力时怎样运动”这一课时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二力平衡的相关概念,并且促使学生运用这一概念来进行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为学生呈现相关的实际生活现象。比如:火车正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学生正在平直的马路上匀速行走以及停在地面上静止不动的汽车等等。通过以上述的实际生活现象作为出发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以下这一问题来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与探究,当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时是否会受到外力?之后教师便可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基础之上引出平衡态这一物理概念。当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其状态有了基础的感性认知之后,教师便可以以以下这一问题作为过渡,从而促使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从感性上升至理性,物理在受到力的作用时,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够真正地保持平衡?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平衡观念。当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二力平衡的相关应用时,由于学生已经对此概念产生了理性的认知,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其认知从理性认识上升至实践认知。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静止放在桌面上的茶杯以及正匀速行驶的拖车等等一些图片,并且要求学生能够画出上述这些物体的受力图,在此基础之上去分析是否受到了平衡力,其中的一对是否为二力平衡等等。

2  思维能力

2.1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的根本。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培养。而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情境创设可以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具体而言,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且其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倘若根据相关知识进行情境创设,可以使物理知识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得到降低。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呈现出活跃状态,可养成站在物理的角度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讲解“声的传播”这一课时的内容时,便可以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并形成科学思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站在操场的中央,一组学生站在操场的一侧。站好之后,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台词分发给学生,使其按照台词朝着对方说话。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切实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随后,教师可继续进行引导,让站在一侧的学生向远处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说话。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切实理解——声音虽然可以在空气中进行传播,但是其声音会随着距离发生变化。由此能够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形成站在物理的角度上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2.2  巧妙设计实验活动,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实验作为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学生的物理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实验活动的设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应该有意识地去围绕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物理方法来解决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物理思维得到高效地发展[ 2 ]。

在讲解“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这一物理实验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变量控制的这一方法来展开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例如铁钉、导线、电源、滑动变阻器及电流表等等,来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际操作之前,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对以下这一问题展开合理的猜想,对电磁铁的磁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并且能够围绕猜想来制定相应的实验操作计划以及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时,由于学生所猜测的因素不止一个,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对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以及线圈匝数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以及探究,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推进物理实验的操作活动有序并且高效地開展。事实证明,在乡镇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来完成实验活动的设计,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来完成问题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  探究能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设置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当然这也是当前乡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展开实际教学时,能够有意识地依据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经验来设置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结构的更新以及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 ]。

比如,教师在讲解“惯性”这一课时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真正地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且能够建立起相关的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以下这两个动态的现象,首先是将一摞硬币垂直的放在纸板之上,并且将这一纸板放置杯子上,当迅速打出杯子上的纸板时,请问上面的硬币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其次是将一摞棋子垂直摆在桌子之上,然后用一把尺子迅速地去抽打出位于下方的棋子,那么请问,在此过程中上面的棋子会发生怎样的现象?通过提出以上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猜想,在此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演示这些实验后续的实验现象,并且提出以下的问题:当纸片弹飞时,为何硬币不会随之飞出,而是落在下方的杯子之中?为什么抽打下面的棋子,上方的棋子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呢?接下来便可以以上述的这些问题作为导向,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问题的分析以及探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对惯性的概念进行初步的认知,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4  科学态度

4.1  渗透相关物理学史,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在乡镇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物理学史充分地渗透至内容的讲解之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态度。

比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时的内容时,便可以依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主要历程如下:通过伽利略、笛卡尔以及亚里士多德等等一些名人的不断分析以及探究,终于在1687年,牛顿在这些名人探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通过为学生呈现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真正地认识到,科学家是如何通过一次次的批评以及创新,真正地实现物理观念的科学化。由此能够看出,物理学史具备丰富的知识宝库,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其渗透,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 ]。

4.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为: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的科学态度得到培养。但是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需明确一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所以分组情况可直接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将分组放在重要位置,采用有效方式进行分组。

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学习能力,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做到互帮互助,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方说,在教学“二力平衡”这一课时的内容时,教师便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进行知识教授。在课堂伊始,教师可公布分组结果,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坐好。随后,教师可提出学习任务:验证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由于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的字写得较好,所以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会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通过合作完成这一实验。在实验完成后,学生可获得不同数据。此时,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即二力平衡。但考虑到初中生能力有限,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学生仍旧无法解决,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时不时地走近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了解,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可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能力。由此能够看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乡镇初中物理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可以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5  科学责任

乡镇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对课堂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形成科学责任感。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独特联系开展课外活动。

在教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的内容时,教师便可先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本地的能源博物馆。能源博物馆与普通的博物馆存在一定差异,其以能源为主,且有相应的讲解人员,在参观能源博物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很多知识。比如,有关于太阳能的知识、有关于风能的知识。太阳能简单来说就是太阳光辐射的能量,常见的太阳能物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设备、太阳能灯具等;风能简单来说就是空气流动产生的能量,其常被运用于:电力行业、帆船领域。在这一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能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可因此而形成科学责任感。在讲解到清洁能源时,由于我们学校所处乡镇刚好有福清核电站与风力发电站,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学生社会实践参观核电、风电活动,布置一些问题给学生,比如核电是用什么材料,是裂变还是聚变,核电为什么是安全环保的,风力发电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活动,一举多得,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近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福清核电6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成为全球第三台、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并网发电机组,在与学生讲解时,能增加民族自豪感。由此能够看出,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可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并对相关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责任感[ 5 ]。但是开展课外活动时,教师需注意,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所以在选择课外活动区域时,需挑选安全的地方。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还需时不时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此,才可使课外活动顺利开展,才可将课外活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乡镇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重点对学生展开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念、物理思维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丽红, 宋静.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为例[J]. 中学理科园地, 2019, 15(3):3.

[2] 刘俊.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 706(8):176.

[3] 李宝银.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研究[J]. 物理教师, 2018, 39(2):4.

[4] 吳倩. 五维度探析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 5(16):2.

[5]郑学垒.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及策略研究[J]. 中国科技投资, 2020(34):2.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核心素养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