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教学策略与解读路径浅探

2022-06-10汤江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策略

汤江峰

摘要: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偏于应试化,以知识传授、读懂文本内容架构课堂,学生的阅读技巧并未得到很好的培养,语文学习能力也未得到有效提升。如果想不走老路,并达到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目的,就必须平衡教与学的关系,在教授方法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文本的解读方式。小说具有趣味性、情感性、思辨性,以及实用性等因素,高效的小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说;教学策略;解读路径

一、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小说是在真实基础之上虚构出来的故事。小说阅读能延长丰富我们的生命,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对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的认识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深度,引导学生从一个不高明的读者向有阅读技巧、小说阅读意识的读者转变。

二、目前小说阅读教学的状态

传统小说的课堂教学重视对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解读,虽然紧扣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但教学方式常规化、单一化,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经历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学生易陷入低效或是无聊的学习中。这是为了考试而教小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读小说,是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篇小说的文本个性与独特的审美价值,并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路径,从而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小说教与学的策略

温儒敏说:“要治不读书的病。”不读书可能是因为书少质次,也可能因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不够,学生缺少读书方法读不进去。这就要求教师对小说的思想内涵、叙述技巧、艺术特征把握到位,才能在教读小说的过程当中教准教对教好。

(一)教师的教

1、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教师自身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储备,努力专研文本的同时掌握一些小说解读的理论和知识。这样才能在教读小说的过程中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去发现和品味文本的奥妙。例如:

小说阅读的关键要注意“对话特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对話一般是合作的,问与答相匹配。如果小说对话中违背合作原则答非所问,这地方就有问题,值得细细研读和探究。对话中,控制说话进程、话题转换的是主要人物,要从中体会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控制说话进程,他是主人公,他话题的转变是因为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体现他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用问题链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教学策略

根据阅读目的,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产生若干下位问题,构建起这些问题的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一条解决核心问题的问题链。用问题链的形式组织起有效的文本分析和小说知识的介入与运用,学生才能迅速地将文本信息融合贯通、把握精髓,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稳定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核心问题是作者想表达什么?文章依次思考的下位问题是:主人公孔乙己的故事是由谁讲述的?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是12岁的酒店小伙计,一个是成年后的“我”。在小伙子眼中,孔乙己是怎样的人?小伙子观察到的孔乙己在鲁镇人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成年后的“我”对孔乙己的悲剧产生了哪些反思?作者借成年“我”的反思想表达什么?这条问题链紧扣叙述视角,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解读这篇小说的思考路径,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分析叙述视角的作用,推断出作者的价值追求与情感倾向。

3、设计合乎逻辑的教学活动

在小说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过程中,要设计合乎逻辑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直指学习目标的达成,一根筋地往下走,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文本中所涉及语文学习中的各个知识点加以联系,并进行多个角度的思考。如《孔乙己》,本文的教学是关注小说的叙述视角——“小伙计”。课上设计一个比较辨析的环节:比较由小伙计“我”来讲故事,由孔乙己来讲故事,还是由掌柜的来讲故事,或者由一个传统小说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来讲故事,表达效果有何区别?

教方法永远比教内容更重要。教方法是教师在文本分析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策略,是教与学的中介与桥梁。

(二)学生的学

小说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突破阅读障碍,教给他们读不到的、教会他们读不懂的内容,教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方法,即小说的解读方式。这是文本世界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现选取几个方面谈谈走进小说文本的方式:

1、语言形式要细读

高尔基认为: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和灵魂。探索文本解读路径应先关注作品的语言表现形式,感受作者在用词选句、设定语序、选择句式、运用修辞,安排结构、语体色彩等方面体现出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对语言文字进行圈点批注,结合语境体会感情、感受语言个性,将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开头定篇抓信息

开篇是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首次会谈,是叙述者的开场白,需要细细研读、用心揣摩。开篇能提供给读者诸多信息:谁?什么事情?在哪里?什么时候?怎么回事?为什么?以及全书的叙事基调、人物的情绪、人物间的关系、叙述的视角、故事的背景等等。如郑振铎的《猫》:“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自己养猫的经历——猫总是的失踪或死亡,这必然要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的小说开头,捕捉关键词句流露出的意绪,把握全文的叙述基调等,引导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走进小说阅读之门。

3、寻找路标知人物

让学生在人物身上寻找抵达创作意图的路标。如何快速有效地寻找出路标呢?学生可以在阅读中留意文本中人物的外在表现:外貌的显著特征、特有动作、极具个性的表情和说话特点(口头禅、反辞)等等,制作人物档案卡片,整理人物信息,清晰地呈现人物在各方面发生的转变,探究出言行背后的动机或变化的根源,从而抓住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气质。这个路标可能是孔乙己的一件长衫,也可能是菲利浦一家人生活的窘境与渴盼于勒归来改变生活的期盼;也有可能是成年后的闰土与成年后的“我”的情感错位,也有可能是20年后的鲍勃和杰米两个人命运变化构成的强烈反差。

4、情节因果要探究

小说最重要的是叙事,人物与事件在因果关系的影响下,互相影响,共同进展,就构成了情节。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易被小说的情节所吸引,沉浸在小说情节中,忽略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旨的探究以及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这时需要给学生一种解读的路径,让学生去关注人物的愿望、障碍、行动,探究情节间的因果关系。在阅读过程中要思考人物的愿望是什么?作家设置了什么障碍?人物又采取了什么行动?愿望与结果是否背离?愿望达成的原因是什么?愿望未达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如《二十年后》,如果只看到故事情节,小说易误读成一个关于“情与法”的故事,造成这样的偏颇是因为忽视了小说情节的因果关系:两个人一个去了西部,一个留在东部,他们最初的愿望是什么,又分别是怎么做的?两个人在这二十年间经历了什么,使人物的命运变得迥然不同?

随情节因果关系顺延出的深度思考是:作者怎样设置吸引人的小说情节?小说情节安排有很多技巧:顺叙、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照应、突转等。让学生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就可以比较出小说情节在叙述艺术上的高明之处:《二十年后》靠对话推动故事情节,情节更紧凑;层层设置悬念,在叙事过程中故意对鲍勃隐瞒了杰米的信息,让二十年后的鲍勃与杰米之间对对方身份信息了解的不对称,以及读者与作者之间对杰米身份信息了解的不对称,造成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5、判断故事谁讲述

此处不谈论小说人物的语言。小说解读需要判断出谁在讲故事,即小说的叙述者。对叙述者的解读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者在文中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还是独立于小说之外的存在?他在讲故事时用的是什么语气,站在什么立场上?对故事里的其他人物和事件是什么情感态度?他是在讲正在发生的故事还是很久以后再追述?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把握叙述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更准确领会小说主旨。比如《植树的牧羊人》,由“我”来讲述牧羊人坚持数十年,凭一己之力让荒原变绿洲的故事,表明作者对牧羊人发自内心的赞赏、崇敬之情。

如果是几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讲故事,那就要分析这几个人是什么关系,所讲的故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个讲故事的人对故事中的人事物分别是什么态度?从而推究出这几个故事共同演绎的主题。比如《驿路梨花》由多个叙述者讲述“小屋的主人的故事”,主要是彰显雷锋精神在边疆不断传承和发扬。

6、时空错位要关注

解读小说还需要关注叙事时间、叙述空间。小说有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故事时间是指所述事件发生所需的实际时间。话语时间是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通常用文本篇幅来衡量。叙述空间有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故事空间是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是指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和环境。解读小说要善于发现故事层面的时空与话语层面的时空之间的差异,在比较中体会作者设定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对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所发挥的作用。

比如《灯光》所讲的战斗故事发生在1947年初秋郓城沙土集。这场战斗按时间分为三部分:战斗前,战斗中,战斗后。小说详写了战斗前郝副营长端详插画、向往电灯,憧憬胜利后孩子们在灯光下学习的场景,叙述时间基本等于故事时间;略写战斗中战斗后的故事,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再来看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差异:《灯光》中的战斗故事发生在沙土集,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发生在十多年后的天安门广场。作者为何这样叙述?因为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都是因为有无数个像郝副营长一样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情节上的详略安排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旨。

作家用人物来说话。阅读小说,学生得以走近一个个经典的艺术形象:苦的像个“木偶人”的闰土,自私冷酷又虚荣的菲利普夫妇……结合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深入文本,学生会发现闰土是默默承受社会苦难的一个农民代表,菲利普夫妇是当时下层百姓想过上中产阶级生活的明证。这些典型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所属阶层的生存状况、思想和追求,作者希望我们关注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心理特征,对他们产生或同情悲悯,或感动赞赏或批判嘲讽的情感,从而丰富精神体验和对世界的认知。这应该成为学生阅读小说的普遍性认知。

走进文本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不断革新教学理念,结合学情开展教学,传授学法,努力培养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語文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曹刚《探索文本解读的路径》

[2]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策略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柳山寸月(微篇小说)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