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观察

2022-06-10段晓婷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艾滋病

段晓婷

关键词:艾滋病;侵袭性隐球菌病;临床特征;治疗转归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6--01

艾滋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多数晚期艾滋病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崩溃,最终因感染各种病菌而死亡,新生隐球菌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侵袭性真菌病是指人体在被真菌侵入后,真菌在人体各个组织中生长、繁殖,从而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组织受损、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性改变,此类疾病的确诊,需要进行血培养[1]。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死亡风险极高,因此需要对其展开及时诊断以及针对性干预,降低其病死风险,改善疾病转归。基于此,本文纳入10例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的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诊治情况,病患数量共计为10例。性别占比:男性、女性各有9例与1例;年龄分布:最小年龄、最大年龄各为18岁、51岁,平均值为(31.72±5.36)岁。此项目在实施研究前,通过口头沟通的形式,将项目详细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保证其充分了解该项目;同时也将本项目提交至伦理委员会,并经过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等流程。

2结果

2.1HIV感染及HAART治疗情况

10例患者中,HIV感染途径:8例为性传播(1例为异性性传播;7例为同性性传播,均为男性)。7例患者因发热就诊,行HIV抗体检查,确诊阳性,均未接受HAART。3例患者既往确诊,行HAART,因不规律治疗而导致机会性感染,治疗方案:1例:AZT(齐多夫定)+3TC(拉米夫定)+EFV(依非韦伦);1例:TDF(替诺福韦)+3TC+EFV;1例:TDF+3TC+LPV/r(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2.2临床特征

10例患者均见明显发热(100%),最短、最长发热天数为7d、13d,平均為(10.35±2.54)d。其中,8例(80%)患者为高热,2例(20%)为中低热;8例(80%)患者体重减轻,6例(60%)患者乏力,3例(30%)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30%)患者面部及躯干出现丘疹,2例(20%)患者咳嗽伴咯痰,2例(20%)患者出现意识障碍,1例(10%)患者伴呕吐。

2.3实验室检查结果

10例患者的CD4+淋巴细胞计数均未超过100cells/μL,其中8例低于50cells/μL,最低为5cells/μL,平均为(38.75±3.22)cells/μL。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9例患者外周白细胞总数<4×109/L,1例患者>12×109/L。

10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4例墨汁染色(脑脊液隐球菌涂片)呈阳性,6例脑脊液隐球菌培养呈阳性。6例患者颅内压升高,侧卧体位时,4例>300cmH2O,脑脊液细胞出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轻度增多。脑脊液检测:6例患者单边水平增高,3例患者葡萄糖水平降低;3例患者氯化物减少。

菌株培养结果显示,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氟康唑注射液、5-氟胞嘧啶均敏感。

2.4治疗与转归

4例单纯隐球菌血流感染者,3例患者以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1例以伏立康唑进行治疗。6例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5例患者以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1例以5-氟胞嘧啶联合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10例患者,1例患者因感染性休克死亡,9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住院时间22-62d,平均(43.21±3.97)d。

3讨论

新生隐球菌是常见的隐球菌属之一,在排泄物、腐败物、土壤中广泛存在,当人体出现免疫力减低的情况时,该细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侵染肺部,再利用血液循环这一途径,快速的扩散至患者全身。其外,当机体存在外伤时,新生隐球菌也可通过外部伤口直接侵入人体。该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免疫功能障碍者是主要感染群体,会导致患者出现高热、气促等情况,病死率高[2]。

本次研究中,10例患者的CD4+淋巴细胞均<100cells/μL,与既往研究[3]结果一致,因此对于晚期艾滋病患者,当其出现乏力、发热、体重减轻并确定为血流感染后,应首先考虑是否为侵袭性隐球菌感染。隐球菌对人体神经系统具有亲嗜性,但由于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的免疫能力极低,因此其不会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脑脊液大多不会出现明显改变,所以对于已确定侵袭性隐球菌血流感染者,需要展开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综上,对于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若其合并患有隐球菌性脑膜炎,则死亡风险高,预后较差,颅内压增高是导致预后不佳的关键因素;而单纯性隐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好。对于此类患者,及时展开HAART可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磨立达,罗晓璐,奚少勇.1-3-β-D-葡聚糖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血症中的表达[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25(8):795-797,827.

[2]张婷婷.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研究进展[J].养生保健指南,2019,11(12):276-277.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