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法律背景下的新时代父母家庭教育能力探析

2022-06-10孟岩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庭儿童家长

家庭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具有情感纽带的社会单元,以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特征。不同家庭类型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家庭生活为幼儿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证。家庭教育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提供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一、家庭教育的新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就家庭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这是对家庭教育重点的重新定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组成了人的教育主要阶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奠基性、长久性和深刻性的影响,这是对家长主体责任的重新明确。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儿童的生命之初教育来自父母,自古以来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家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话经典名句都强调了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稳定。古代社会的中国,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家庭教育为代表产生了许多教育成果,虽历经千年,“传统式”家庭教育中的很多行为规范、德育教育、文化知识传授和教养结合等教育内容仍被现代传承。近些年来,我国大多数家庭的家长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教育理念上,忽视对儿童独立人格的尊重,对儿童期望值过高;教育内容上,重视知识、轻视能力,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教育方法上,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忽视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性,不重视家园共育。[2]家长教育能力因地域、经济条件、环境、受教育水平、教养方式等多方面原因存在各种各样的短板,因此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应该既要发挥法律对儿童权利的保障作用,又要强化家长“内核”教育能力。

二、《促进法》要求的父母家庭教育能力分析

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施行,《促进法》旨在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促进法》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该项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要求家长必须“依法带娃”,还要“科学带娃”,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共10条,对家庭责任作出了全面规定。

(一)父母要有教育主体责任意识。家庭中对儿童实施教育养育的成员主要有父辈和祖辈,祖辈和父辈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祖辈重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对德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有些溺爱型祖辈对孩子言听计从、过度满足,造成孩子自私、浪费、公德心差等行为问题的产生,而父辈期望孩子未来能有所成就,倾向于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各种训练,家庭教育的成功在于所有家庭成员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一致,代际之间在家庭教育上的目标不一致会导致在教育内容、方法上产生分歧。《促进法》强调了家庭教育是家庭所有成员权责明确的共育,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教育主体责任和权责范围,儿童的父母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核心力量”,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可以协助和配合父母开展家庭教育,因此,父母要深刻认识到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是自己的,要统筹安排好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

(二)父母要注重良好家庭环境建设和优秀家风的传承。环境对人的身体、情绪和性格等的影响虽不绝对但却相对,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家庭在环境创设上更关注物质环境,给予孩子优渥的生活,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家风和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论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風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这些理论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告诉我们家教离不开良好家庭建设和优秀家风的传承。《促进法》中明确了父母应该为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重视精神环境的创设,创设和睦的家庭氛围、传承优良的家风、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和生活方式,让家庭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前沿阵地”。

(三)父母要具备“六种观念”。《促进法》对家庭教育内容有六点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实施教育,现代教育模式下的家长要具备优生的本能,要具备优育的能力。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行为是迥异的,教育行为产生于教育观念,家长教育观念指的是家长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是养育幼儿的目标或价值观,是家长对幼儿素质的期望,也是家长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儿童发展的质量。[4]一是要有“深厚家国观”。《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称,“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5]父母能够做到教育孩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前提是自己要有奉献社会、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同样做到。二是要有“长远德育观”。家庭道德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施加的无意识影响或有意识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6]《促进法》中的家庭德育是一种全面的“德育观”,强调儿童除了要有个人品德意识,还要有对社会和家庭的公德、美德、品德意识和行为,父母要改善德育认知,充分认识德育的内涵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平等对待德育与智育。三是要有“正确成长观”。父母对孩子成长道路在目标认识、未来期望、职业定位等方面持有的观点,我们可以定义为父母的“儿童成长观”,成长观的核心体现是父母对“才”的理解,“才”不仅体现在分数上,也体现在儿童能否具备像发明家、科学家一样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父母应该成为引导儿童形成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情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向导。四是要有“科学的健康观”。家长重智轻体的错误教养观念导致的聪明小胖墩的产生、儿童对电子产品成瘾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父母工作繁忙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导致的亲情淡漠、亲子陪伴专注性减弱导致的父母与孩子沟通障碍、祖辈、父辈对儿童教养不一致导致的儿童对家庭教育标准模糊等问题正日益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法》规定父母要保证儿童营养、运动、睡眠、身心愉悦,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父母的健康观要建立在对“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模式的整体认知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以身作则投入到对儿童的专注陪伴和养育上,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五是要有“儿童‘自护’能力养成的安全观”。儿童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意识形成和安全能力养成两个方面。一直以来,父母们受社会不安全因素和学校安全教育要求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对儿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意识,关注孩子的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五防”知识教育。《促进法》从父母对儿童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两个维度做了要求。儿童从‘他护’向‘自护’能力的养成,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对儿童的安全教育上,既要履行责任,也要“大胆放手”,让孩子成为保护自己的“主人”。六是要有“正确的劳动观”。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独自生存能力越来越弱,其实产生类似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包办代替使儿童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是伴随人类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生存本能,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劳力劳心,亦知亦行”,这句话深刻阐述了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生理层面,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脑的开发;生存层面,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层面,劳动教育可以让儿童树立责任意识,提升获得感和价值感。在劳动教育方面,《促进法》对父母的要求是帮助儿童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分析儿童劳动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帮助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归根结底父母要避免包办代替和溺爱保护,从简单家务做起,“狠下心来”培养儿童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将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同等对待。

(四)父母要有“法”的开展家庭教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发布30多年来,我国致力于建构维护儿童基本权利的法制保障体系,推行利于儿童优先发展的国家保障战略,落实重在改善儿童福利的普惠保障行动,始终把发展基础教育和提供可能的社会服务作为重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7]现在,儿童权利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在速度上的不匹配是我国在儿童权利保护上面临的新挑战,政策变化、家庭环境、家长素质、信息技术变革等因素也在影响儿童权利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促进法》中对家庭教育方法提出了9项要求,是以尊重儿童权利和客观发展特点为前提开展家庭教育的集中体现。教育方法中的“亲自养育”要求父母加强亲子“专注型陪伴”,放下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多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多亲近大自然。“共同参与”体现的是父亲和母亲在儿童教育上作用同样重要,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是谁赚钱多工作忙就少,谁家里呆的时间多谁就多,而是要共同发挥双方的作用。“平等交流”要求父母要克服家长权威思想,多给予儿童尊重、理解和鼓励,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以正向教育为主。“相互促进”要求父母要将抚养和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变化和表现。“相机而教、潜移默化、严慈相济、尊重差异”要求父母要将教育和生活联通起来,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言传与身教并重结合,爱护与严格要求并行,尊重个体差异实施科学引导。

(五)做终身学习父母。家庭教育如何开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父母。父母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还可以有效提高情感质量,从而提高父母的教育能力。[8]家庭教育理念和能力的科学化需要父母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与社区、幼儿园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活动。家长对学校教育应以信任为先,理解体谅,积极协作,主动了解、正确理解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要求。针对孩子在家的其他表现与学习状态,及时向教师请教。恰当借助家委会、家长学校等及时交流、反馈、讨论、分享,寻求专业帮助,优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辨别各类信息,不渲染夸大,积极请教他人,查阅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发展资料,甚至从影视作品等中获得启发。[9]

三、父母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父母应肩负时代重任,实现家庭教育的转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墨守成规、静止不变的传统家庭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难以回应国家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期许,鉴于此,家庭教育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家庭教育的现代化。[10]《促进法》实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家事,更是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兴衰的国事。所谓家庭教育的转型发展就是家庭教育由关注智育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转变,尤其注重立德树人对儿童身心發展的影响。

(二)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父母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促进法》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发挥舆论监督职能,整顿非法家庭教育组织机构,引导父母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科学家庭教育观念的持久深入,需要社会借助媒体平台的力量,广泛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媒体推动正确的舆论引导,对先进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健康有利的舆论导向,正面强化幼儿父母科学教育观,不断通过媒体的力量扩大家庭教育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11]幼儿园可以发挥平台优势,组织丰富多样的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活动,也可以利用媒体平台,通过微信群、幼儿园公众号、腾讯会议等通讯工具和平台广泛宣传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幼儿教师可以做好与幼儿父母的日常沟通,开展家园合作和家园共育,可通过家访、家长会、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帮助幼儿父母养成正确的育儿观。

(三)增强家庭教育能力,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父母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父母要增强文化知识学习,通过查阅科学育儿书籍、媒体视频学习、成人教育课程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拓展家庭教育实践经验。参加各类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学习科学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结合幼儿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努力为幼儿成长创设良好家庭环境,培育健康家庭文化,使优良家风得到世代传承。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增强家庭教育的自我反思能力,与儿童共同成长,实现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经常反思查摆不足,不断反思教育行为,主动改正错误做法。父母可以借助新媒体力量、网络信息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育儿知识,养成主动学习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69页。

[2]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一期《浅谈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者,孙华.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4]王世宾.对城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16):126-127.

[5]人民网:三句话读懂习近平的家国情怀[N].2015年10月06日.

[6]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7]李保强陈晓雨中国儿童权利保护:成功经验、现实挑战与未来展望教育科学研究. 2020,(06)第5页.

[8]做学习型父母让家庭教育充满创造力兰海教育家. 2019,(27) .P1.

[9]一起做智慧的学习型家长白芸福建教育. 2020,(47). P1.

[10]张东燕,高书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演进与价值提升———兼论家庭教育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 2021,(1).

[11]硕士论文:3-6岁幼儿父母家庭教育素养实证研究—以N市为例夏月P59.

作者简介:

孟岩,1985年12月23日,汉族,青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助教,学科专业:学前教育,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论。

猜你喜欢

家庭儿童家长
家庭“煮”夫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