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木偶戏代表性作品的民俗元素的传播与接受

2022-06-09胡雨

民族文汇 2022年26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胡雨

摘 要:木偶是民俗艺术的一部分,郑板桥在(咏愧儡》中写道:“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那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肢能灵活,不借提撕不屈伸“这首诗除了讽喻时俗外,也对木偶戏中的提线木偶艺术作了生动的描绘。中国木偶戏从萌芽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的特殊形式,在古代又被称为“傀儡戏”木偶戏真正兴起在汉代,经过历代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在明代已流行全国各地,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木偶戏的发展更为繁荣,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并且在演出时的声腔、配乐等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我国的木偶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地方特色,其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在世界木偶戏舞台上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后的木偶戏在政府扶持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强了对外交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关键词:文化传播;文化增值;传统美学;“第三文化”

一、木偶本体对民俗的传播

木偶是一种表演艺术,在全国有多种类型,并且极富地方特色,其造型来自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给人以朴实粗犷的美感,它的工艺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加上独特的操作装置,使其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演形式。木偶戏的起源, 中国木偶表演历史十分悠久,在许多文字记载中都可以发现木偶戏的痕迹,但是关于它的起源却没有定论。

二、木偶的源起

木偶戏的起源,各种样式的木偶戏都离不开操纵所用的“偶形”。“偶”的出现,即类似于历代木偶戏艺人操纵的“偶形”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初的功用是什么。查阅历史文献,我们发现作为木偶戏操作对象的“偶形”的样式、名称,在漫长的古代甚至某一具体朝代也有不同的表现和称谓。偃师造木偶戏起源于西周,是源于《列子.汤问》的一条记载,这则史料被研究者多次引用,但大多数引用此文的专家认为西汉时其《列子》一书是一部伪书,所以对所记载发展的量的事情也持怀疑或者否定意见,普遍认证为这只能是一种传说,不足为信。这里说周穆王大队于向西巡狩,遇见了偃师,偃师是一位神奇的机械工程师,偃师的随行之人是偶人,可做各种动作,让周穆王大叹偃师技法高超。陈平解平成之围还有一个传说,则认为木偶戏产生于汉高祖时陈平解围,直到现在,许多木偶戏从业者也还常常感惑慨“木偶戏改变了中国历史”,可见这个传说在民间艺人中的影响之深远。关于这则史料,最早出现在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卡录》“傀儡子”条中。故事说的是汉初时,汉高祖刘邦被何奴包围在平城,刘邦的手下陈平想出计.制造了形似歌女的木间,在墙间跳舞,官顿的妻子担心攻城后,冒顿会宠幸这些舞女,就劝其撤兵了。

三、文化增殖 对民俗文化信息的放大

(一)民间木偶戏

随着元杂剧、明传奇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他艺术样式的出现和繁荣,木偶戏在都市中有渐渐淡去的趋势。明朝中后期,乡村中木偶戏呈现广为流播的趋势,有的木偶戏还与当地戏曲声腔结合,与地方戏声腔互相影响。据传说和记载,明代陕西、福建、广东等地乡村都有了木偶戏演出。宋代木偶戏演出主要在勾栏瓦舍,各种类型的木偶戏在都市演出场所,得到一定发展,而元代都市木偶戏走向衰微。到了明代,木偶戏虽然不如传奇有专门的演出场所和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但是在民间、在节庆活动中,它却得到另外-个较大的生存空间。这种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演出,使木偶戏在乡村广为流布[1]。《货郎图》分春、夏、秋、冬四幅,都以雕栏玉砌、花术映衬的庭院为场景,表现卖货郎以各种小商品逗诱孩童的快乐情景。展现的季节为春季,在画面的左下角有两个小孩童在玩耍木偶。

(二)文物反映的木偶戏

宋代的一些画作、出土文物中也有与木偶戏有关的,这些文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宋代木偶戏相当繁荣,在儿幅有关傀儡戏的图案中,可以看到其中的操作者并不是成人,而往往是小孩。小孩玩乐中也有模拟木偶戏演出的情景,说明木偶戏演出在民间的普遍和流行。《三彩童子傀儡戏枕》是提线木偶在宋代的状况。画中有三个儿童,一个“偶形”,两件乐器,俨然一场真正的傀儡戏演出。这幅图只能是“具体而微”的木偶戏演出现场,如表演的那个儿童用一只手来操作木偶,而不是用双手,根据今天我们操作提线木偶的习惯,应该是两只手更容易把线条分开。无论如何,这幅图向我们说明了宋代木偶戏演出已经普遍,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木偶戏演出是要有鼓,笛伴奏的,像前面提到的一样,文学作品和画作都能证明宋代木偶戏演出中有音乐伴奏。

(三)文学作品中的木偶戏

木偶话本的文学性,清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木偶戏的描写,比前代更为详细,不但有感怀性的叙写,也有了对表演形式,表演特点的描述。除诗作外,小说等文学作品也有对木偶戏较为详细的描写。《嵊县志》中也有“上元”节民间演出木偶戏的记载:“上元,民间各于祠堂社庙,结彩幔、悬花灯、整山银海、为傀儡戏、狮戏,穷极奇.....”.清代诗词中关于木偶戏的作品有很多,如果说前代木偶戏诗词多是关于提线木偶描写的话,清代诗词中所关注的木偶戏类型范围更广,视野更大,其中有不少关于杖头木偶戏的描写。如清代河南登封人高一麟的《傀儡戏》:世事多机械,登场可借观。刍灵施粉黛,桃梗冒衣冠。歌哭惟缄口,往来若跳丸。沐猴人所诮,当与此同看。

各地方木偶戏,清代木偶戏表演在城镇和乡村普遍流行,由于木偶戏班相对容易组织,特别是木偶戏与地方戏曲结合以后,木偶戏班常常演唱当地声腔,走村申户满足了人们“听戏”的需求,有的班社操作。中国傀儡戏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宋元间充分吸收“说话”的文学,使其在讲史、杂剧等方面的表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傀儡之歌舞表演一旦与“说话”相结合,不但加入了许多话本中的人。

结语

木偶戏极具艺术性,小小的舞台,以偶人为演员,以小见大,以一当千地反映生活,将剧情高度浓缩,用有限的木偶表情,表达无限的可能,情节则更为夸張。木偶戏在各地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点,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征,并且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参考文献

[1] 李娟.网络视听传达“本体”考察与研究—信息化与产业教育【J】装饰.2020(02).

[2] 覃京燕.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设计艺术系,2006.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