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

2022-06-09江慧玲

民族文汇 2022年26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提高道德与法治

江慧玲

摘 要: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课程的要求。学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任,对孩子进行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应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追求。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优秀精神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挖掘本土文化背后的精神文化灵魂与内涵,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很有价值。同时在教学中也能加强教师资源整合制作的意识和能力,利用乡土文化的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自我,成长为新一代科研型教师。

关键词:乡土文化  道德与法治  提高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意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教学内容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家乡所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乡土文化资源,将教材内容和乡土特色文化进行整合,因地制宜,把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1]

在历史悠久的禺北名镇江高镇辖内,乡土文化资源深厚,有乡土名人,地方名产,民俗风情,村规民约,古建筑文化,还蕴藏着诸多传统文化:红木宫灯秀、武术、醒狮,刘家拳等。

我校处于江高镇的中心地域,一步距离的江高骑楼,附近有禺北民众抗日纪念碑,乡土英雄伍观淇英雄雕像,还有与学校遥遥相望的乡土粤汉铁路遗址。这样深厚的乡土文化的滋养下,作为教育传授主体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依托,使乡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深深融进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当中来,使同学们能够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内在魅力,燃烧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文化,真正为家乡之美、精神之厚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转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降低了教学难度,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2]小学课程的品德与社会当中有大部分的道德法制和历史地理。这部分知识因为离学生生活远,不便于学生理解,所以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我们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关切学生的生活,寻找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作为课程的资源。

以一年级上册的《快乐过新年》为例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在该节课开始前,教师向学生家长收集学生在江高过年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在本节课讲解时,通过交卷传送方式使全班学生的照片都有机会播放,看到自己的照片在全班播放,自己的心里即激动又高兴,那么整节课就会专注到课堂中。最后我还再挑选几组学生过年的小视频插播进去,并配上过年的音乐和鞭炮声,边播放边讲解,引导学生回忆过年的情景。小学生本身就对过年有浓厚兴趣,如此设置教学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新年的氛围当中,回忆过新年时的场景,也就能很好的理解新年的意义。经过巧妙设置教学情境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强化学生思想意识,教学也更具实效性。

还有在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第9课《我和我的家》中《我的家人》中介绍我的家人,我让学生走近家族的祠堂,让他们介绍我们江高的邝氏宗祠,盧氏大宗祠,还有江氏大宗祠。因为很多学生是姓江的,他们讲述族谱,介绍祖训……把这些乡土祠堂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带到了课堂。加上这是讲述自家的事,所以学生热情高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旦学生从真实需要出发,提出了有价值的可供探究的问题,他们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会最大限度调动起来,他们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而最贴近他们的乡土文化就是让学生从模糊的认识中变得清晰的桥梁。

二、乡土资源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

中国知网中:朱雅硕士论文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 ——以大桥镇D中学为例》中论述的乡土文化资源更应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程的德育性,学科文化的结合,找融合点,因地制宜来融合乡土文化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教师要灵活利用课程资源,改革单调、机械的资源呈现形式,恰当地引入学生熟悉、喜欢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身边乡土资源的魅力,并从中得到领悟与启示,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是的,乡土文化资源对道德与法治的其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1、充实教学内容

乡土资源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地取材,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开发乡土教育资源,并将其融人,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内涵,发挥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个单元中的《13.我爱家乡山和水》《14.家乡物产养育我》《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16.家乡新变化》,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图文所呈现的各地民风民俗的内容广泛,具有通用性,但没有针对本地特色文化的内容。这样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从本土的文化资源入手。在教学中鸟瞰展示整个江高镇美丽的风光:在江高镇是文化历史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人文环境厚重的历史古镇,历代才子佳人层出不穷:因政绩显著,调升为户部主事,历郎中,待讲学士---江源;清末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周汝钧;任花县县长--江广材;出任临颖县知事--- 江履祥;战功赫赫的老将军- 江化龙;禺北抗日英雄-伍观淇

冬暖夏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江高镇土地肥沃,也产生了很多地方名产:以红葱,韭菜,江村黄鸡、大田马蹄为代表的农业名牌产品,以江丰实业、大鹏养殖为龙头的家禽养殖业。课堂上还让学生尝尝老师制作的马蹄糕,学生一边吃一边感受到江高乡土的丰富物产,为江高人勤劳、奋进、创新的精神。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告诉我们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自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老师要不断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充盈我们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具生活化。

2、挖掘课程深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学习,旨在以育人为本,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提升综合素质,但这门课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大量记忆性的知识内容,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实效,而本土资源的结合使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现象。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中《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人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教育。2018年10月授予了江高镇3个传统文化传承教学基地牌匾:启动武术、醒狮公益培训班,神山红木宫灯传习地为红木宫灯公益培训班基地;继续将刘家拳武术文化传承发扬以外,五丰村还将开设书法班,以学书法为基础,教授弟子规、刘氏家训、族谱、戒律、家规等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的补充正是让教学内容得到深入挖掘。

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3.弘扬优秀家风》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7.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里面展示的优秀家风。我们的民众抗日无不与我们的乡土文化融合一起。江高有有禺北民众英勇抗日遗址;古建筑江高骑楼;禺北民众抗日纪念亭;禺北抗日纪念碑;伍观淇英雄雕像等红色文化。还有很多祠堂祖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与流溪河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

对于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本土资源进行教学融合,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的政治。经济、人文风俗等进行教材内容的扩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的道德素养,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性发展。

三、乡土资源推动学生自主性发展

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情怀。[3]

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中《7.请到我的家乡来》中《我是家乡的小导游》,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江高镇的乡土文化资源去介绍其中一处地方。这样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对江高一处文化资源深入探究认识。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深入学习对本土文化资源已经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这样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资料整理能力很分析能力,进而到达自主发展。

四、强化课程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重视道理,课外导行。学生获得道德认识从而转变成道德行为的实践才是我们品德与社会最终的目标。这就是所谓“教”是为了“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给老师的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4]

以一年级的《快乐过新年》为例,在本节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学习拓展。对此,为学生提供“新年贺卡制作方法”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在课下制作新年贺卡,并将制作好的贺卡带到学校,大家互相分享、赠送。又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中《10.我们当地的风俗》《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12.家乡的喜与忧》这一单元主要从家乡的习俗和风俗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通过对传统风俗和艺术的了解,教会学生保护传统的重要性。本课聚焦于家乡当地的风俗,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风俗,引导学生爱家乡,爱传统。

学生为了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很有必要亲自到江高镇内走走,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很有必要,还可以到红木宫灯、狮头制作地区感受民间艺术带来的魅力。让学生通过课上学习并应用到实际当中,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也是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体现。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很多老师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主要是老师单方面讲解和满堂灌,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记住简单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另外,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在学校教室内进行,没有走出校园,没有走进社会,缺少实践的空间,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

结束语

地方文化资源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有机充分结合,课程实施中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家乡的文化精髓——人的精神,继承并发扬之。挖掘了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让学生充分感知身边熟悉或者陌生人都互相温暖着对方,都在为他人默默付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着贡献,让家乡变得更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形成一个知行统一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灌输的,合作、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有利于实现德育素质教育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新格局。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这个最原始的载体,引身边的文化的“活水”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渠”,期待更多的老师从实践的层面上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以乡土文化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国  布卢姆  《人类特性与学校学习》

[3] 姚成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汇编乡土教材开展爱家乡教育的探索》 《师道·教研》2020年

[4]張素翘《》巧妙整合乡土资源,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国德育》2019年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提高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