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三方协同的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成效

2022-06-09刘峥嵘 王长燕

民族文汇 2022年26期
关键词:教学成效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刘峥嵘 王长燕

摘 要:大多数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容易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教学需要与课程改革相互整合,为教学做好思想指引,而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目标是相契合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适当的渗透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在参与劳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劳动品质,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协同的劳动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结合科学的方法将劳动教育有效地渗透。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三方协同;教学成效

前言

劳动教育要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协同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数学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师应该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在灌输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1.构建三方协同劳动教育的成效

(1)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相对费力,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吸收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促进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认知的形成,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左脑与右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提升,并且还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由于人的左脑和右脑具备的功能不同,左脑主要是思维空间的发展,而右脑主要是获取形象感知,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可以直观的教学材料作为基础,有利于学生具象思维的形成,结合适当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劳动案例,如剪裁树枝、搬运货物、洗衣服等,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增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感觉在自己的生活中劳动无处不在,要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别人付出劳动与心血的成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渗透劳动教育,以此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2)发挥家庭勞动教育

学校要与家庭通力合作,尽可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劳动技能,学校应该与家长多沟通,指导家长如何科学地安排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学生通过整理内务,提升劳动技能;而中高年级的学生,要让其学会参与家庭中的洗刷、晾晒、做饭等家务劳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庭劳动,帮助其形成踏实肯干的品格,并学会对父母感恩。

(3)借助社会实践活动

数学教师可结合少先队活动,或者根据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组织的校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或者去贫困社区做义工等劳动活动,提供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能够让小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应用。要引导学生多利用校外的资源,通过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劳动教育成果。

2.教学中渗透三方协同劳动教育的策略

(1)促使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

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贯彻落实劳动培养方案,协同德育、智力教育、劳动教育共同促进,同时学校还要与家庭、社会建立合作关系,将劳动教育作为核心,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有利条件。结合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师需要根据数学文化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教育渗透,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劳动的意义。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有效地融合,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劳动需要付出,取得的成果付出了自身的劳动心血。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有环卫工人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我们整洁干净的道路卫生;正因为有建筑工人的辛勤劳动,学生才能有遮风挡雨的教室;正因为有医务工作者忘我地工作,才挽救了病患垂危的生命等。与生活中这些例子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能真切地感受劳动的成果,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受到劳动教育的洗礼。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劳动知识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小奠定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形成基本的劳动能力。结合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形成。而家长是在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不管是检查孩子的作业,还是给孩子做功课辅导,扮演的是一种辅助性角色。但是如果从劳动教育的角度而言,家庭教育起到的教育效果更为明显。教师可以与家长勤沟通,让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与家务劳动进行整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小学数学中关于“分类”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辨别,更加清晰地了解分类的含义以及方法,并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而从小学生的角度而言,如何让其学会对物品进行分类,形成正确的分类标准,需要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锻炼和磨合。

(3)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相关的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的相互整合与渗透,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劳动所具备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让学生在商场中欣赏各类图形的服饰,感受这些服饰所具备的特色,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服饰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还要让学生进一步锻炼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与数学中学习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点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出更为美丽的图形,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空间的概念,升级学生不断地创造美,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亲身感受自己的劳动收获,深刻地体会劳动所具有的魅力。

3.结语

通过学生劳动观念的养成,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的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起到的效果非常显著,主要是基于实践的角度,学生的数学知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最终取得的成效会更加得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杨琼.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措施探究[J]. 考试周刊,2021(26):80-81.

[2] 赵俊生. 新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应对策略[J]. 教师,2021(4):53-54.

[3] 许可满.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 新课程,2021(3):189.

本成果: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DHA200367)专项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成效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职校物理教学如何优化整体效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注重兴趣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研究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