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猫》一文中的对比手法解读

2022-06-07刘恒全严思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妹郑振铎弱小

刘恒全 严思源

郑振铎先生的《猫》一文中有很多明显的对比,如三只猫的外形、性格、在家庭中地位等。这些对比显示了“我”不同的情感态度,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和主旨。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文中还隐藏着三处对比,即猫与人的强弱对比、三妹与我对猫的真假之爱对比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对比。这三处潜藏在文本深处的对比,在比照反差中形成一种巨大的审美张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的意蕴更丰富、主旨更深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弱与强:猫与人的对比

文章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我家养的几只猫共同的命运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而后依次叙述了三只猫亡失的经过。第一只猫“不知怎地”突然体形消瘦、毛色污涩、性情渐懒,最终死去。想来这只猫似乎是病死

的。第二只猫活泼有加,不怕生人,到处乱跑,害我们提心吊胆。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没想到一语成谶,这只猫真的被一个路人捉去了。假使这个捉猫者也是爱猫之人,可能也会待这只小猫不薄。但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优越的生活环境,也算是不幸的。第三只猫在家中本来就若有若无、不受待见,它还常常凝望芙蓉鸟笼,这更让我们对它心存芥蒂、小心提防。在芙蓉鸟被咬死后,我一口咬定凶手“一定是猫,一定是猫”。妻子也开口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我们便去寻找这只“畏罪潜逃”的猫。在三妹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猫并追过去打了它一棒。虽只打了一下,但从我此时“怒气冲天”的神态和猫被打后悲楚的哀嚎中可以看出这一下定是打得不轻。猫被打后逃走了,两个月后,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

虽然这三只猫亡失的经过和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造成猫悲剧命运的都是人。是人在猫生病时不及时送医,还“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用“不相称”的饰物去粉饰它,给猫孱弱的生命加上了不能承受之重;是人因自己的喜好,就卑劣地捉走他人所爱的猫,迫使其改变原来的生存环境;是人因自己的好恶偏见,“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并对其施暴,将其推下了死亡的深渊。

在猫和人的力量对比中,猫是弱小者,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摆弄;人是强者,可以轻易改变弱者的命运,随意地践踏弱者的生命。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对恃强凌弱的人性之恶的揭露与反思也在这组对比中自然地显露了出来。

二、假与真:三妹与我的对比

我和三妹都是爱猫的,我们为猫的活泼可爱而心生欢喜,也为猫的亡失而难过酸辛。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我和三妹对猫的喜爱又有所不同。

文章开篇就指出“三妹是最喜欢猫的”。第一只猫漂亮而活泼,“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三妹常常用红绳逗着它来回地扑抢。即便是这只猫因病而消瘦、懒惰、郁闷时,三妹还“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第二只猫“浑身黄色”,定是不丑。文章虽未直接写到三妹逗它玩,但我们可以想象,这只“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的小猫,自然少不了三妹的逗乐。而第三只猫不好看也不活泼,“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尽管如此,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的,只是“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三只猫长相各异,三妹对它们的好恶也不同,但三妹对它们的“逗玩”态度却是一成不变的。

显然,猫之于三妹,只不过是一个可以悦己和玩弄的玩偶。如果猫是漂亮的、活泼的、能供她逗玩的,三妹便可以“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而乐此不疲;如果猫不好看、不活泼,让她提不起逗玩的兴趣,三妹便冷眼旁观它的遭遇,甚至化身为致猫于死地的帮凶。因此,三妹对猫的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为我所用”的爱、功利性的爱,甚至是伪善的爱。

而我爱猫,却是把猫当做一个鲜活的、平等的生命去爱。第一只猫,在三妹逗它玩耍时,“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这里很明显地指出让我感到欢喜而心生爱意的是“生命的新鲜”。第一只猫死去后,我深情地称之为“小侣”。第二只猫被过路的人捉去后,我“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从我对这两只猫的称呼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我已经把猫当成了伙伴、亲人、有同等地位的生命,而非一个玩物。第三只猫虽然不好看,又很瘦,但是一想到“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我便让“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他饭吃”,把它养得“胖胖的”。这体现了我对鲜活生命的同情、怜爱与负责任,无关这个生命本身的美丑和我感情的好恶。特别是当我知道了“芙蓉鸟被咬事件”的原委,明白了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时,我无尽地难过、后悔、自责,仿佛因我的暴虐而死的不仅仅是一只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就更能体现出我对生命(哪怕这生命属于我不喜欢的猫)的悲悯与敬畏。而一开始极力铺陈我对这只猫的不喜欢、冤枉、追打实际上是情感上欲扬先抑,前后情感的反差形成一种巨大的审美张力,使我的悲悯情怀、自省精神更具感染性。

由此看来,我虽表面上不喜欢这只猫,但内心里却“深爱”着这只猫。这种爱源自我对鲜活生命发自内心的怜爱、尊重和敬畏,这才是真爱。

我和三妹对猫真假之爱的对比,使我这个同情弱小、有悲悯情怀和自省精神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加突出。同时在对比中揭示爱的真谛——真正的爱实际上是对生命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畏。

三、缩影与现实:家庭与社会的对比

如果进一步地了解《猫》的创作背景和《家庭的故事》中的其他故事,我們还可以发现,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那个弱者惨遭压迫、剥削和践踏的旧社会。

《猫》出自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写于1925年11月。这一年发生的五卅惨案、汉口惨案、沙基惨案血淋淋地展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在旧中国的暴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岂止是猫,一切弱小者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不幸和灾难随时会降临到他们身上。这在《家庭的故事》其他故事中有明显的体现。落地秀才五老爹,不会营生,只得寄人篱下,愈过愈穷,最后“穷得连衣服都当光”,不久便郁郁而死(《五老爹》);三姑丈家境本来殷实,自父亲亡故后,忠厚无能的他遭两个哥哥争产,诉诸官司又遭县官讼师索贿,他经营米店的经理也欺他懦弱、不会算计,监守自盗,卷款而逃,他就这样一步一步“落在艰难穷困的陷阱中了”(《三姑和三姑丈》);十七嫂年幼时被算命先生判有“克父克子”之命,嫁到夫家后家道一天一天的兴旺,人们都说她“很有福相”“福气真好”,然而不久公公病故,儿子又不幸夭亡,她被视为“灾星”,最后遭到丈夫的遗弃(《三年》)……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郑振铎在这部小说集的《自序》中曾说,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也“不是旧事的纪实”,“我写的是旧家庭的‘积影,其中的人物也都是‘积影”。这里所说的“积影”其实就是共性的意思,也就是说《家庭的故事》表面上是在写旧家庭中一个个孤立的故事,实际上是在刻画那个社会中人物的群像,在叙述发生那个旧社会的共性的故事,在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

因此,我家三只猫的悲剧只不过是旧社会中众多像猫一样弱小者悲剧的缩影罢了。作者在批判这个随意地践踏弱者的生命的旧家庭时,又何尝不是在批判那个弱者惨遭压迫、剥削和践踏的旧社会呢。

参考文献:

[1]程美夫.郑振铎《猫》对人性的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2):87-88.

[2]钟军.第三只猫与次要人物——郑振铎《猫》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21(03):50-51.

[3]赵俊怡.行文中的不平淡,哀愁背后的觉醒——探寻郑振铎《猫》的文本密码[J].语文学习,2020(02):41-43.

[4]肖培东.我们都可能会是那只猫——《猫》教学思考[J].语文建设,2018(22):34-39.

[5]钱艺林.因隐而平淡,因寓而蕴藉——郑振铎《猫》隐寓运用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8(35):60-61.

[6]郑振铎.家庭的故事[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5.

[7]张必锟.《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M]//王连云等编.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郑振铎先生的《猫》一文中有很多明显的对比,如三只猫的外形、性格、在家庭中地位等。这些对比显示了“我”不同的情感态度,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和主旨。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文中还隐藏着三处对比,即猫与人的强弱对比、三妹与我对猫的真假之爱对比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对比。这三处潜藏在文本深处的对比,在比照反差中形成一种巨大的审美张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的意蕴更丰富、主旨更深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弱与强:猫与人的对比

文章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我家养的几只猫共同的命运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而后依次叙述了三只猫亡失的经过。第一只猫“不知怎地”突然体形消瘦、毛色污涩、性情渐懒,最终死去。想来这只猫似乎是病死的。第二只猫活泼有加,不怕生人,到处乱跑,害我们提心吊胆。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没想到一语成谶,这只猫真的被一个路人捉去了。假使这个捉猫者也是爱猫之人,可能也会待这只小猫不薄。但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优越的生活环境,也算是不幸的。第三只猫在家中本来就若有若无、不受待见,它还常常凝望芙蓉鸟笼,这更让我们对它心存芥蒂、小心提防。在芙蓉鸟被咬死后,我一口咬定凶手“一定是猫,一定是猫”。妻子也开口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我们便去寻找这只“畏罪潜逃”的猫。在三妹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猫并追过去打了它一棒。虽只打了一下,但从我此时“怒气冲天”的神态和猫被打后悲楚的哀嚎中可以看出这一下定是打得不轻。猫被打后逃走了,两个月后,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

虽然这三只猫亡失的经过和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造成猫悲剧命运的都是人。是人在猫生病时不及时送医,还“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用“不相称”的饰物去粉饰它,给猫孱弱的生命加上了不能承受之重;是人因自己的喜好,就卑劣地捉走他人所爱的猫,迫使其改变原来的生存环境;是人因自己的好恶偏见,“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并对其施暴,将其推下了死亡的深渊。

在猫和人的力量对比中,猫是弱小者,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摆弄;人是强者,可以轻易改变弱者的命运,随意地践踏弱者的生命。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对恃强凌弱的人性之恶的揭露与反思也在这组对比中自然地显露了出来。

二、假与真:三妹与我的对比

我和三妹都是爱猫的,我们为猫的活泼可爱而心生欢喜,也为猫的亡失而难过酸辛。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我和三妹对猫的喜爱又有所不同。

文章开篇就指出“三妹是最喜欢猫的”。第一只猫漂亮而活泼,“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三妹常常用红绳逗着它来回地扑抢。即便是这只猫因病而消瘦、懒惰、郁闷时,三妹还“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第二只猫“浑身黄色”,定是不丑。文章虽未直接写到三妹逗它玩,但我们可以想象,这只“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的小猫,自然少不了三妹的逗乐。而第三只猫不好看也不活泼,“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尽管如此,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的,只是“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三只猫长相各异,三妹对它们的好恶也不同,但三妹对它们的“逗玩”态度却是一成不变的。

显然,猫之于三妹,只不过是一个可以悦己和玩弄的玩偶。如果猫是漂亮的、活泼的、能供她逗玩的,三妹便可以“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而乐此不疲;如果猫不好看、不活泼,让她提不起逗玩的兴趣,三妹便冷眼旁观它的遭遇,甚至化身为致猫于死地的帮凶。因此,三妹对猫的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为我所用”的爱、功利性的爱,甚至是伪善的爱。

而我爱猫,却是把猫当做一个鲜活的、平等的生命去爱。第一只猫,在三妹逗它玩耍时,“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这里很明显地指出让我感到欢喜而心生爱意的是“生命的新鲜”。第一只猫死去后,我深情地称之为“小侣”。第二只猫被过路的人捉去后,我“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从我对这两只猫的称呼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我已经把猫当成了伙伴、亲人、有同等地位的生命,而非一个玩物。第三只猫虽然不好看,又很瘦,但是一想到“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我便讓“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他饭吃”,把它养得“胖胖的”。这体现了我对鲜活生命的同情、怜爱与负责任,无关这个生命本身的美丑和我感情的好恶。特别是当我知道了“芙蓉鸟被咬事件”的原委,明白了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时,我无尽地难过、后悔、自责,仿佛因我的暴虐而死的不仅仅是一只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就更能体现出我对生命(哪怕这生命属于我不喜欢的猫)的悲悯与敬畏。而一开始极力铺陈我对这只猫的不喜欢、冤枉、追打实际上是情感上欲扬先抑,前后情感的反差形成一种巨大的审美张力,使我的悲悯情怀、自省精神更具感染性。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由此看来,我虽表面上不喜欢这只猫,但内心里却“深爱”着这只猫。这种爱源自我对鲜活生命发自内心的怜爱、尊重和敬畏,这才是真爱。

我和三妹对猫真假之爱的对比,使我这个同情弱小、有悲悯情怀和自省精神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加突出。同时在对比中揭示爱的真谛——真正的爱实际上是对生命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畏。

三、缩影与现实:家庭与社会的对比

如果进一步地了解《猫》的创作背景和《家庭的故事》中的其他故事,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那个弱者惨遭压迫、剥削和践踏的旧社会。

《猫》出自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写于1925年11月。这一年发生的五卅惨案、汉口惨案、沙基惨案血淋淋地展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在旧中国的暴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岂止是猫,一切弱小者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不幸和灾难随时会降临到他们身上。这在《家庭的故事》其他故事中有明显的体现。落地秀才五老爹,不会营生,只得寄人篱下,愈过愈穷,最后“穷得连衣服都当光”,不久便郁郁而死(《五老爹》);三姑丈家境本来殷实,自父亲亡故后,忠厚无能的他遭两个哥哥争产,诉诸官司又遭县官讼师索贿,他经营米店的经理也欺他懦弱、不会算计,监守自盗,卷款而逃,他就这样一步一步“落在艰难穷困的陷阱中了”(《三姑和三姑丈》);十七嫂年幼时被算命先生判有“克父克子”之命,嫁到夫家后家道一天一天的兴旺,人们都说她“很有福相”“福气真好”,然而不久公公病故,儿子又不幸夭亡,她被视为“灾星”,最后遭到丈夫的遗弃(《三年》)……

郑振铎在这部小说集的《自序》中曾说,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也“不是旧事的纪实”,“我写的是旧家庭的‘积影,其中的人物也都是‘积影”。这里所说的“积影”其实就是共性的意思,也就是说《家庭的故事》表面上是在写旧家庭中一个个孤立的故事,实际上是在刻画那个社会中人物的群像,在叙述发生那个旧社会的共性的故事,在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

因此,我家三只猫的悲剧只不过是旧社会中众多像猫一样弱小者悲剧的缩影罢了。作者在批判这个随意地践踏弱者的生命的旧家庭时,又何尝不是在批判那个弱者惨遭压迫、剥削和践踏的旧社会呢。

参考文献:

[1]程美夫.郑振铎《猫》对人性的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2):87-88.

[2]钟军.第三只猫与次要人物——郑振铎《猫》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21(03):50-51.

[3]赵俊怡.行文中的不平淡,哀愁背后的觉醒——探寻郑振铎《猫》的文本密码[J].语文学习,2020(02):41-43.

[4]肖培东.我们都可能会是那只猫——《猫》教学思考[J].语文建设,2018(22):34-39.

[5]钱艺林.因隐而平淡,因寓而蕴藉——郑振铎《猫》隐寓运用探析[J].语文教學通讯,2018(35):60-61.

[6]郑振铎.家庭的故事[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5.

[7]张必锟.《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M]//王连云等编.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猜你喜欢

三妹郑振铎弱小
喊三妹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强大与弱小
画一个圈
无字的明信片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对人世的告白(组诗)
三妹真的爱猫吗:重读郑振铎《猫》
柴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