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啦啦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2-06-07伍伶俐

体育时空 2022年7期
关键词:啦啦操模式高校

伍伶俐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159-02

摘  要  为了有效迎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生的全面系统化发展,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到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工作。基于此,文章首先就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内涵及特征进行了概述,然后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啦啦操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此进一步明确了啦啦操俱乐部教学的主要形式及内容。

关键词  高校  啦啦操  俱乐部教学  模式  探究

啦啦操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自传入中国就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近年来,由于两会期间教育部长明确提出要将经典咏流传作为高校啦啦操配乐,自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啦啦操运动热潮。而在2018年9月,我国启动了啦啦操课题立项工作,以此全面推进啦啦操教学的发展创新。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内涵

所谓体育俱乐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根据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将有同样体育兴趣、共同目标的个体聚集起来,个体之间相互协作、有效配合,但彼此独立,以此培养并提高个体的运动兴趣、身体素质、综合能力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俱乐部教学则是充分立足于实践教学目标任务,院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其职业能力规划,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课程时间、学习内容及相关项目。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手段,俱乐部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凸显出教学组织结构的稳定性、科学性、合理性,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自身所需的多元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主要特征

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俱乐部式教学涵盖了多元化的特征,包括教学性、健身性、稳定性、自主性、科学性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体育教学充分立足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任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体育知识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俱乐部的教学性特征;高职院校全面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和宗旨,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注重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渗透融入了终身体育理念,充分体现出俱乐部的健身性特征;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场地十分有限,加之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因此也凸显出俱乐部的稳定性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需求,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体育项目,这凸显出俱乐部的自主性特征。

二、高职院校啦啦操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啦啦操的正确认知

虽然啦啦操在引入我国之后就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并且发展趋势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及教職员工并没有深入分析啦啦操运动的内涵、特征、优势,对其缺乏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通过抽查分析,有超过50%左右的学生认为啦啦操就是一种健美操,只是融入了舞蹈相关动作,这样的认知过于粗浅直观,还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啦啦操只是在竞赛中为队伍呐喊助威,根本不了解其中包含的多元化项目内容。片面单一的认知导致啦啦操无法高效深入开展,整体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二)缺乏足够的教学活动经费

资金资源的投入不足是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啦啦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对拉拉操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资金资源进行基础建设。啦啦操涉及到训练费用、外出参加竞赛的费用等。与此同时,不同于羽毛球、乒乓球等团队训练,啦啦操队伍人数高达20人,整体开销较大,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啦啦操团队几乎不外出参加各项竞赛活动。

(三)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啦啦操队员通常是由健美操班级转入的,其前期接触到的训练通常为健美操或体操。与此同时,啦啦操的教练员通常为健美操的教师,其缺乏专业的教学理论及高超的实践技能,无法对啦啦操队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人才匮乏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上述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职院校啦啦操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推动力。

(四)缺乏完善科学的啦啦操教学模式

啦啦操的开展模式、开展方法在当前仍然受到大多数学者的关注,在教育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论。换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啦啦操俱乐部教学模式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可靠的实践证明,大多数教师都是在黑暗中摸索探究,这也是限制高职院校啦啦操教学的主要因素。

三、俱乐部教学的优势特征

(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据调查显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开展啦啦操教学时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大幅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任务,也就不能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而俱乐部教学模式则将主动权交由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活动,以此确保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运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

(二)调动学生主动性及积极性

现阶段,高职院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梳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参与,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体验,也感受不到体育运动的乐趣,甚至部分学生的运动需求无法有效满足。俱乐部教学模式则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最大程度发挥出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基于其兴趣爱好设置多元化的项目类型,从多个方面及角度激发其兴趣。

(三)拓宽资金来源

通常来讲,传统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项目经费通常是教育部门拨款或是校外赞助,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局限,随时都会出现经费不足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和途径。换而言之,啦啦操俱乐部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参与到一些商演中,赚取经费,为自身的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四、啦啦操俱乐部教学的主要形式及内容

(一)积极组织开展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

啦啦操俱乐部教学模式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运动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外体育课程化,形成学、教、练、赛为一体的课程系统。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基础上建立的新型教学形式,既打破传统又保留传统,学生的课程学习完全体现出积极主动性。课外运动训练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训练,课外训练课程化可化解学生课外训练与课内体育学习的时间冲突,在保障学生的基本利益,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教学和训练。

(二)革新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分层教学。在高职院校啦啦操俱乐部教学中,通常我们采用的模式为小班制,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为30人左右。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况、学习需要对其进行分层教学,立足于其身体状态、运动基础,将其划分为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具体如下图1所示。同一级别的会员在同一班级中上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调整,避免了学生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教学效果不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初级会员、中级会员大多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些普通学生,而高级会员则为啦啦操运动员。针对初级中级会员每周应当设置2~4课时,高级会员则为6~8课时。每一个学生的会员级别并不是固定的,其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水平不断转化。

2.教学竞赛法。所谓教学竞赛,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比赛教学,其内容、形式、主题多样化。体育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文化或专业课程,其在竞赛中的优势也是极其突出的。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对啦啦操俱乐部可以定期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分组分队,以此活跃课堂教学环境及氛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竞赛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大脑运转速度,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切实提高整体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而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到竞赛活动中与学生共同作战,以此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在竞赛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对表现优异、坚持不懈,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对于没有获得最终胜利的学生也应当进行鼓励,使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后期学习中幫助其有效纠正完善。由此可见,竞赛教学要求学生保持平常心,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切身感受到体育竞赛的乐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品质。

(三)有效梳理并合理设置啦啦操俱乐部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同层次的俱乐部会员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初级会员重点教学内容在于手位、步伐、乐感的掌握,同时也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实现简单的套路组合;针对中级会员来讲,则要对复杂的套路组合进行灵活运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对啦啦操动作进行创新;而高级会员则是为了参与竞赛而开展实践训练。不管是哪一层次的会员,都应当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包括热身、拉伸放松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身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此同时,可以针对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相互训练,挖掘自身及他人的优势不足,同时利用啦啦操组合训练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另外,啦啦操俱乐部教育学模式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体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优化啦啦操俱乐部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啦啦操俱乐部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理念、学习自主性、进步情况、身体素质等内容的考核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体能直接影响着其最终的期末成绩。与此同时,教学考核评价涵盖了过程评价、总结评价等多个维度,也创新了评价主体,以此实现教学考评的客观公正、全面高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开展啦啦操俱乐部教学时应当积极组织开展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革新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有效梳理并合理设置啦啦操俱乐部教学内容,优化啦啦操俱乐部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蓉.啦啦操教学与形体训练的融合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2):2.

[2]周海洋.舞蹈啦啦操融入促进健美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01):138-140.

[3]喻丹.基于能力范式教改目标下我省舞蹈啦啦操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J].才智,2020(18):123.

[4]张巧,刘烜华.高职院校啦啦操课程开展的可行性研究[J].内江科技,2022(07):12.

[5]杨坤.啦啦操队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5):3.

猜你喜欢

啦啦操模式高校
永续债券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