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养“学”的种子 绽放能力之花

2022-06-05林琳琦

速读·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计时知识结构学情

林琳琦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生为本”,由此可见学情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教师则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情,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数学提问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合作探究能力;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几何直观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情;学为基点;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正是“以生为本”,由此可见学情的重要性。每个孩子的学情,就像一粒粒独一无二的种子般,只有充分汲取了适合他生长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绚丽绽放的一日。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学情”一词逐渐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以此展开的教学设计、论文和课题等研究成果颇多。然而,许多教师打着学情分析为幌子,研究过程流于形式,实际教学与学情相割裂,凭借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学情分析等等。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一课为例,论述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如何真正做到关注学情,滋养“学”的种子,绽放能力之花。

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学情的概念界定看法不一,学情一词最早出现在黎世法的“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法”。加涅认为,学情是指学习者习得的特征和先天的品质。曹培英则认为,学情主要包括动机态度、学习基础和方法习惯。下文所指的学情这颗“种子”,主要从这四方面进行探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点,发展数学提问能力

生活是最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为起点,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台阶,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课前学习单 班级:( )班 姓名:( )

一、我会记录

请搜集生活中的时间,记录在右侧方框,至少3条。

比如:1、林老师上午6:00起床。

2、《最强大脑》每周五21:00播出。

3、厦门地铁运营时间:6:30-22:30。

二、我已知道

关于表示时间的计时法,我知道:

三、我想提问

关于表示时间的计时法,我想问:

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先完成课前学习单(如图1),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题一出现了旧知普通计时法和本课新知24时计时法,不少学生还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两种计时法混淆,比如出现“晚上19:00”这样的错例,当学生学完该课后再回头来修改自己的学习单,正是学以致用,对24时计时法为什么不需要时间词加深理解。个别学生在第二个问题中,表明他们已知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没有。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同,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学习单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困难点,这正是以实际学情为基点出发得以因材施教。

通过收集时间信息,回眸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还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24时计时法?”“为什么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没有?”“为什么下午1时就是13时?”“两种计时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源于学生胜于被动思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成就感。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好问、善问、乐问”,数学提问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关。

二、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点,发展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不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还考虑在他人的帮助下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已有的知识结构将影响新知的学习。

在学习普通计时法旧知的基础上,学生再学习24时计时法。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而再观察对比两种计时法的联系与区别。在学习了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而再小结相互改写的方法。有的教师让学生去补齐24时计时法的时间尺刻度,然而这并没有难度也不是重点。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被更新,而本课重难点的层层突破,正是在深刻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后,以四人小组为依托,小组长负责制,生生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适时引导。课前学习单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老师帮忙表述完整,即是小组合作探究的两个大问题,两种计时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两种计时法怎么相互改写?”(如图2)

许多教师常常困惑于四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如何保障,我的做法是采用小组长负责制,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从组员中选取记录员以记录关键信息,分配汇报员以保证每位组员都有机会能参与全班集体汇报,例如题二举例说明则需要每生举一个例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确保人人有所思,生生有所得,并真正发展合作探究的能力。每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结合课堂小组讨论情况,以及教师结合课堂集体汇报情况,师生投票推选出最佳组长和组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三、以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基点,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接受过数学教育的學生便具有数学思维特征。

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其中有个环节是钟面出现11:00,然后请学生说一说 “此刻是什么时间?你一般在做什么”,学生出现了两种答案即上午11:00和晚上11:00,分不清这个时间是发生在时针走过的第一圈还是第二圈,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的冲突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意识到时间尺产生的必要性。而如何将抽象的动态的一天时间直观地展现出来?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化曲为直的思想顺势而导,时间尺几何直观因势自然呈现。

在学生研究了时间尺后,教师将时间尺不断缩小,逐渐转变为线段AB,假如线段AB表示一天,让学生找一找“吃午饭大概在线段的哪一个位置?晚上睡觉大概在哪一段位置?”第二个问题使得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意识到要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加长线段以出现第二天,由此层层递进,线段AB不仅可以表示今天一天,还可以表示明天、一周、一个月、一年、许多年和人生的时间尺等等。借机进行德育教育,立德树人,“其实人人都在描绘着属于自己的一把时间尺,愿大家珍惜美好时光,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时间尺。”

几何直观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十大关键词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借助几何直观,复杂的数学问题可变得可视化和简洁,帮助学生探索如何解决问题。透过学生的思维看数学,借助图形和线段看数学。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反之还能助力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相辅相成。

四、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助力教学,一直以来是众多教育者不谋而合的重要议题。许多学生却因学习内容和知识难度的不断增加而开始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成了空谈,其实这不仅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有意识地去改变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24时计时法》的课前学习单中,学生还提出了很多有趣而又有价值的问题,在课末进行分享交流,留给学生课后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图书或者求助老师和家长等途径自主学习。当点燃了学生的兴趣点时,就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以此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次日课间,就听到学生们在兴奋地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一天其实不是正好是24小时”、“生活中真的有24个小时的钟面”等等。

在数学课堂中有趣的导入、悬疑的故事、多彩的绘本、激烈的比赛以及有价值的问题等等,它们都可能勾起学生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涟漪,兴趣爱好就像一块良好的磁石,拥有这样一块充满魔力的磁石,万千知识就像着迷了似的被紧紧吸引。

五、结束语

总之,以生为本,依学定教,摸准学情,因学而导,让教学像呼吸一样自然,为能力插上一双高飞的翅膀。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是暂时的,而能力的发展才是终身受益的。滋养“学”的种子,绽放能力之花,精耕细作每一步,烂漫花海终有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P].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明慧.小学数学教师课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J].小学数学教育,2013(1-2).

[3]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

[4]周树平.基于学情分析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J].福建教育,2014(05):35.

猜你喜欢

计时知识结构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中国古代四大计时工具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24时计时法(教案)
我们为爱计时
巧妙沟通 深化理解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