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的创新性研究

2022-06-03张梦莹朱学强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

张梦莹 朱学强

摘 要: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是体育课程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普通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的创新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围绕思政视域展开,所采用的视角具有创新性。提出相关路径:肥沃体育课程思政土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明确体育课程思政根基:以馬克思主义体育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粗壮体育课程思政树干:近代体育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繁茂体育课程思政枝叶:促进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注入体育课程思政养分:立德树人视角下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思政视域创新视角下,使体育课程思政的历史底蕴和理论内涵更加丰富,精神形式和实践方式更加多元,教学体系和评估指标更加完善,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向理论性、实践性、有效性发展,更加符合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需要。

关键词:思政视域;体育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22)02-0058-05

Abstract:Under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t is physical curriculum integrated with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need to adapt to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new era, and also a problem to be urgently studied and solv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adopted is innovative and relevant paths are given: carry forwar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ake Marxist sports view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inal point; promote and cultivate modern sports spirit; promot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resource sharing among the disciplines; construct teaching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the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in sports courses will be enriched, the spiritual form and practice mode will be more diversified,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evaluation index will be more perfe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n sports courses will be promoted to be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and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P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i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path

作者简介:张梦莹(1996- ),女,山东济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朱学强(1974-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课程思政”是融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内容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1]。“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目的在于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20 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全方位推进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构建促进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人才培养、教学制度、课程内容及目标体系,深入挖掘课程育人价值及作用[3]。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体育课程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需求与重要路径,也是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性改革的方向。重体魄轻品德、重技术轻文化、重教学轻育人和重结果轻过程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4]。在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思政元素缺乏提炼、内容界定相对模糊、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评估评价欠缺机制等问题。目前相关的研究千篇一律,对于有关理论未能达成共识,对于思政领域下体育课程育人路径的创新性研究还不够。新时代,我国对于体育课程有新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方向。本文立足创新体育课程思政发展路径,从思政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传承文化、扎根政治、弘扬精神、学科交叉、教学构建五位一体的多元化路径,有利于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预判,使其重点不仅体现在体育课程思政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活动层面,还存在于实施过程的全程。打破思政和体育在固有教学方面的壁垒,使思政教育内容真正融入到体育学科之中。为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体育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F657F8BF-DDA7-440B-97BE-F3C45F6FE9A6

1 肥沃体育课程思政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在配合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不忘初心的使命,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明确体育课程思政中的文化导向,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弘扬。

1.1 传承与发扬传统体育项目,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其中着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源泉,传统体育项目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与发扬传统体育项目,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与具体实践,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落实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历史,赋予了其有关社会生活、风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内涵。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以“仁爱”为核心,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集中表现了这一观点。武术推崇礼仪至上,作为礼仪之邦,抱拳礼就充分展示了以礼相待、虚心求教的精神内涵。在现阶段,武术、太极等认知度相对较高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度较高,但是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对于民俗民间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的挖掘还相对欠缺。因此,各地市高校应在国家政策的大导向下,立足于实地条件,结合本地特色,挖掘一批面向大众发展的,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

1.2 发展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使命担当

体育文化是人们围绕体育而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目前体育文化主要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等,体现了内在价值和外在形态的有机统一[5]。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体育史上,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以理念和实践为基本载体进行实施传承。体育独特性质决定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积极坚守,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文化。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更是在五千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薪火相传,塑造了风格迥异的体育文化类型,形成了不同地理格局的体育文化特征。如北方地区的冰雪运动与南方地区的赛龙舟。人们通过参加具有体育文化的体育活动而形成了文化共同体,真正地从敬畏自然到融入自然。体育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高校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挖掘、传承、发展体育文化中精髓的部分,做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体育中的文化真正地服务于体育课程思政。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課程思政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体育文化这个主心骨,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真正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用民族基因激发爱国情怀、用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用民族特色推动中华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6]。

2 明确体育课程思政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主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完整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主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完整的人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冲突理论[6]。根据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路,体育的本质要求是通过运动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完整的人”,从而实现身心统一。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帮助,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以学校思政的总体导向,让学生树立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为魂,明确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中的根本依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进而为体育课程思政奠定基础。

2.1 以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为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一直存在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已经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体育观。当代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主要包含了个性和共性的相统一,强调学生在德智体这三方面多层次的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关系到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的长远发展。在体育课程思政的进程中,培养学生始终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使其在体育课程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体验,形成科学的运动行为,提升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规避运动损伤和运动风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就是要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方法论,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将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作为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奠定运动基础、培养运动技能的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探索真知。运用马克思主义体育观武装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体育课程这一特殊的运动载体,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认知和身体改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积极调动一切有利的思政元素,激励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形成勤于学习知识、敏于练习技能、勇于探索规律的良好体育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学生终身进行体育运动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2.2 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为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其主要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地把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掌握基本原理,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发展路径;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体育课程思政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思辨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坚持实践第一,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展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合理运用矛盾分析法,找出体育课程思政中的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观察,全面把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文件,涉及足篮排、体能与健康、体质测试等领域,这些政策主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合作意识和意志品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全面挖掘思政在体育课程中的内容。在体育课程的研究设计过程中,以马克思基本原理作为体育课程育人的研究方向,以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树立学生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为研究目标,解决现阶段课程思政中所出现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方法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的行动指南,培养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热爱运动、敢于拼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质,养成健康的身体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提炼马克思主义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对现阶段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提升和总结,真正做到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的同向同行,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指南的核心作用[6]。F657F8BF-DDA7-440B-97BE-F3C45F6FE9A6

3 粗壮体育课程思政树干:现代体育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7]”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在体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价值观念的释放、传播、体验与发展,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和规范力量,是体育的实质和价值所在。体育精神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对于更高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健康中国”政策的指引下以及“体育强国”工程的推动下,我国体育精神有了全新的发展。

3.1 深入挖掘女排、女足精神素养,提炼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8],女排精神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有其特殊发展脉络,女排精神对我国的影响已超出体育精神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集体主义精神,“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坚定信念共同组成了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几十年来,女排精神始终影响着女排人,成为她们取得优异成绩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驱动力,用实际行动力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顽强奋斗精神。在深挖女排精神的同时,女足精神也不容小觑。东京奥运会女足附加赛落幕后,女足精神被推向了新的高度,“顶住压力,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是女足精神的主旋律。女排精神和女足精神作为体育中宝贵的思政教育素材,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精准提炼与适时应用,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振奋人心的比赛来激励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感悟和积极的思考。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其实质就是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切实落实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在运动技能得以提升的同时,思想层面也有一定的提高。思政教育是内化转为外化的过程,体育课程中,通过学生主观与客观的练习,将在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思想、竞争意识、道德认知内化并升华为个人的道德情感与意志品质。通过学生的感受,努力将实践能力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深入挖掘女排、女足精神素养,其目的就是将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对于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素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引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9]”,通过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来做好体育课程思政,需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及支持。基于《“健康中国 2030”規划纲要》的要求,体育核心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107年版)》将体育核心素养分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夯实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形态的基础,丰富完善了体育课程思政的素材[10]。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通过整合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找到适合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的元素,并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体育课程思政中去,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引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在运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的心理抗压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课程中的竞赛竞技精神结合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团结精神的同时尊重关心他人,在遇到矛盾冲突时能够克服自己,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通过体育课程言传身教的特殊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挖掘各项目中的体育品德,使学生在掌握良好运动能力、树立健康行为的过程中,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 繁茂体育课程思政枝叶:促进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

当前普通高校对开展体育课融合思政教育重视并有举措,教师实践有研究,学生上课有意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置疑的问题。以“强基础、重内涵、补短板、定标准、建体系”为切入点,深挖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促进体育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4.1 拓展体育资源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协同路径,优化结构生成

拓展体育资源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协同路径,并不是简单的体育课程+课程思政,或者是在体育课程中简单地加入思政,而是将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进行嵌入式地发展,将思政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实现融合的润物无声。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所有高校都设立了特定的思政课程却极少将其融入到其他的学科教学中,隐形教育发挥的作用有限,这种状况对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促进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有效促进体育课程的精准育人。拓展体育资源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协同路径,并不仅仅体现在体育课程之中,以高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户外实践、道德讲堂等社团活动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道德素养的同步发展,使体育的育体功能与思政的育人功能同步落实。

4.2 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配合机制,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最优化

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配合机制,应贯彻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向”指的是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目标都是育人,二者同样背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都是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设置的,体育课程可以外化思政教育的内容,体育课程思政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实现思想上和意识上的正确导向,树立科学的三观,真正做到身心健康。保障体育课程始终保持正确的育人立场和价值导向。“同行”指的是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发展,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加强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常态化交流,以加强配合度,构建协同配合机制,相互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路径步调。与此同时,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评估,以达到体育课程思政的最优效果和最佳状态。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配合机制,要拒绝浮于表面的不良现象,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学术方面的资源共享,也要形成道路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最优化。F657F8BF-DDA7-440B-97BE-F3C45F6FE9A6

5 注入体育课程思政养分:立德树人视角下教学体系的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课程改革紧紧围绕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在“铸魂育人”的格局中把握体育课程思政的独特育人价值,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学科真正做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立德”就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树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改变人、塑造人、发展人,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将体育课程思政打造成有血有肉、有魂有魄的现代化体育课程。

5.1 明确立德树人指向,构建教学体系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随着“立德树人”在体育学科中的不断深入,加快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系统论角度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有机统一整体,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综合体系[11]。充分挖掘体育课程在培养身心健康、强健体魄上的独特优势,在课程设置上,把思政教育关于思想政治、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去。在课程目标上,在完成课程基本目标内容的同时,构建“立德树人、强身健体、益智多元”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实施上,转变教学模式,从教师的个人传授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程管理上,全方位落实国家关于体育课程以及思政教育的政策方针。在课程评价上,回归初心,实现体育课程評价体系的人文性、民主性、多元性和实践性。建立一个中心、双轮驱动、三维保障、四位一体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立课上课下双轮混合教学模式,倡导课上教学、课后总结、课下训练的三维保障体系,通过专业技能测试、专业理论测试、体育竞赛情况以及教师平时观察建立四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5.2 完善立德树人功能,构建评估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完成,能对其过程和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将课程常规测评与专家督导的专业考量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12]。在多元化体育教学情境中,实现思政教育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回收,以更好地把握过程中出现的关于思想和行为的问题,进而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合力。全面认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蕴含的哲学、教育、心理、伦理、社会等学理要素,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估标准的建立要兼顾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大方面的要求和特征。不同的体育项目有其特殊的教学过程,要深入挖掘不同体育项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建立相应的体育课程思政评估标准,从而弥补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念距离与行动差异。评估标准的内容要基于体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思政教育的管理现状而设定,使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成果有对应的评估内容作为引导和支撑。评估标准的导向要契合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专业性特征,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就是要保障体育课程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育体要求和育人导向。

6 结束语

体育课程思政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热议的重点话题,目前对于体育课程思政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创新路径,要始终保持正确价值导向和清晰建设思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总结和提升,正确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在现阶段所凸显的各种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主是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基础条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体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其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入进来,使体育课程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构建贡献更丰富的体育学科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 06/content_5517606.htm.

[4]杨春艳.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新乡学院报,2020,37(9):74-76.

[5]王静仪,刘建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体育的逻辑、价值和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1):14-19.

[6]魏伟.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对体育学研究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6):493-498.

[7]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4):80-86.

[8]习近平. 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N]. 人民日报,2017-08-27.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 48.

[10]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20(1).

[11]赵富学,王云涛,汪明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28-137.

[12]杨志成. 让立德树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以板厂小学“智慧教育”课程体系为例[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5):29-31.F657F8BF-DDA7-440B-97BE-F3C45F6FE9A6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
丽水网“问政直通车”:网络媒体问政平台的创新性发展路径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非遗视角下鲁中地区民间文学的生存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基层医院工会工作的创新思考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