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政策、知异同、明策略

2022-05-30童军陈真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业课程标准育人

童军 陈真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标志着义务教育物理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笔者从研政策、知异同、明策略三个方面,对物理新课标进行解读,为用好课标提供建议。

一、研政策,把握改革方向,争做教育“明白人”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是吻合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教育评价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实践指南,明确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性问题。高考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必将引导教育重大变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7年,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0年又对“五育”要求进行了细化补充,规定了高中阶段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与此同步进行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耗时3年完成,于2022年4月21日正式颁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同出一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同的是依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在知识深度、广度方面呈现进阶式提升。

二、知异同,抓住课改关键,争做教学“智慧者”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什么变化?新在哪里?

(一)强调课程核心素养

我国课程育人目标发展历程,是从“双基目标”培养到“三维目标”发展,再到“课程核心素养目标”升华。这是整合、提升,也是继承、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呈现,也是课程育人价值逐步攀升的集中体现;是课程标准的关键性突破,也是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历史性突破。

普通高中阶段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阶段提出课程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更关注学生,淡化学科,防止脱离育人而过度关注学科教学。培养课程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或技能形成素养,即通过学习会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教师要明白,实现真正的育人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

(二)强化学业质量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而2022年版课程标准设置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业质量的内涵。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的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是所有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突破。

(三)明确课程性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等课程相关联。物理课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四)更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更新理念,要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方法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思想要注重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与发展性;教学模式要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物理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评价要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完善课程内容结构

从主题框架构成角度看,新课程标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一级主题从3个增加到5个,新增“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从主题内容设计角度看,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旨在落实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的要求;从主题内容要求角度看,新课程标准对相应的参考样例和活动建议,结合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了删减和补充,其依据包括:是否源于生活实践的真实情境,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否落实了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六)明确实验探究基础地位

新课程标准专门增设一级主题“实验探究”,将学生必做实验分成测量类和探究类2个二级主题。实验内容要求增设了源于生活情境、操作性强的实验样例,符合学段认知规律,突出实验教学的基础地位,以实验情境为载体,发挥实验探究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形成。

(七)增强跨学科实践综合应用

新课程标准新增“跨学科实践”一级主题,要求不少于总课时的10%,与其他一级主题内容密切相关,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3个二级主题,与日常生活实践、生产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联系,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知识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明策略,打造高效课堂,争做学生“引路人”

在新时代、新高考、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利用新课程标准组织新教学?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坚持素养导向。新教学应关注學生核心素养形成,课堂教学落脚点是达到素养目标。教师在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时要看到素养、瞄准素养。在素养形成导向下,教师要通过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来组织单元教学,实现单元结构化。同时,教师要把教学大单元与日常教学相关联,建立目标体系,细化分解课程目标,使目标具体化。

二是强化学科实践。素养目标不是靠讲、听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强化学科实践,开展实地研学、学科分组实验等活动。课程改革不只是改内容、换教材,重要的是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学科实践,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是推进综合学习。义务教育阶段要高度关注综合学习,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推进跨学科学习,建设综合校本课程。

四是落实因材施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成长。如何落实因材施教、因人导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五是落实进阶测评。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真实问题的解决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当好“质量监测员”,充分体现“教—学—评”的关联性、一致性、统一性。

(童军系罗山县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中小学名师,中原名师培育对象;陈真系罗山县高级中学教师)

(本栏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学业课程标准育人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艰苦的学业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35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