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2022-05-30马红霞

教育界·A 2022年15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小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理解规则、学会规则、遵守规则,确保小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规则;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马红霞(1968—),女,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

对低年级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共同的制度与章程等,其中既有让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也有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活动需要遵守的规则等[1]。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挖掘能用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元素,开展科学、合理的规则教育,利用规则强化学生的约束行为,并使其尽快融入集体生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意义

(一)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

低年级小学生处于规则意识形成的初期,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时常会忽视其他人的需求,也还没有理解其他人的需求的意识。这种现象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比较突出,会对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社会生活等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步入小学以后与身边的同学产生过多不必要的争执,甚至一块橡皮、一个笔套都可能让这些学生产生争吵。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及时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自我中心的意识进一步膨胀,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2]。即便低年级小学生对规则有了一定的形象化认识(这些认识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但学生形成的认识往往限于理论层面,学生很可能还不会对这些规则进行灵活变通。如笔者班里开展秋游活动时,家长给小明准备了水果,并告知小明,可以把水果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于是小明在吃水果时就很乐意和同学分享。但美术课时,班里有同学忘记带橡皮泥,向小明询问,可否借用一下,小明就不同意借,因为“妈妈没说过”。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应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要耐心地让学生理解规则,切不可敷衍了事。

(二)能帮助学生融入集体生活

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体现一个人道德修养、能让人更好融入集体的规则,如学生在对待师长要举止合乎规范,交流时要有礼貌,表达时一定的尊重,见到师长时主动问好等;对待父母则要亲密却不失尊重,具体表现为在家庭生活中不顶撞父母,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等。此外还有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生活、尊敬国旗、认同传统文化、学习英雄模范等诸多内容。这些规则既是德育教育内容,也是规则教育的一部分。了解这些规则后,学生能够掌握人际交往的尺度,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所以,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遵守校园、班级等的规范,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同时,帮助小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健康成长[3]。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规则教育资源,有对规则直接描述的文本,也有相关的小故事,这些都是规则教育的优质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积极地从教材中挖掘内容,利用教材文本开展规则教育更容易把道理说清楚,从而让小学生对相关规则产生认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抓住规则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展规则指导和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规则内容,实现知识的有效渗透。

下面以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我认识您了”这单元的教学为例。在教授“该请谁来帮帮我”时,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剖析,开展规则教育。教材中的一幅图片是一个小女孩坐在教室前面哭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小女孩此时可以寻求谁的帮忙呢?因为此前学生学习了“交朋友”这部分的内容,因此笔者班里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小女孩可以找好朋友帮忙,也有学生认为小女孩应该寻求老师的帮助。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确立遇到困难要学会找好朋友、找老师的规则意识。另一幅图片是一个学生举着帽子,另外一个学生在后面追。这类行为在小学生群体中也比较常见。此时班里学生的反应则截然不同,有的学生提出“打他”“找好朋友一起欺负他”等观点,这些学生的规则意识明显还需要增强;当然也有学生提出“帽子给他,不要再追了”等看法。此时教师不用急着进行严肃的说教,可以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规则意識,如向学生提问:“遇到这类事情,我们是否可以寻求老师帮忙呢?是否需要向家长说明呢?”在讨论的初期,学生普遍不愿意寻求老师的帮忙,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寻求老师帮忙。但随着教师将教师、家长能起到的作用讲明白,并说清楚处理事情的有效方法即平和地解决问题,学生逐渐意识到,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适当借助老师、家长的力量来解决。

总之,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过程中,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利用教材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并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性方法,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

(二)实施生活教育

小学生普遍对于规则的认识有限,在学习规则的过程中,未必能够理解遵守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因此也就不会在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则。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教师即使将一些规则的有关知识讲出来,学生可能还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要适当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有意识地开展生活教育指导,将规则生活化,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大家遵守规则的举动,从而引导学生遵守相关规则,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导向。

在开展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实施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讲解到“爱新书,爱书包”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些新书可真好看,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把它们保护好呢?”这一问题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保护书的。在笔者所带的班上,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做法。A同学说:“可以买书皮。”B同学说:“可以用废旧报纸把书包起来然后进行美化。”C同学说:“我们在用书完后要及时收好,让书不会被水泼到。”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在保护新书上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保护书的其他方法?大家和老师一起看一下视频中这位同学做得怎么样吧。”此时,教师可以播放教学视频,展示一名学生在看书时,每翻一页就舔一下手指头。笔者班里学生一致对视频中学生的行为表示否定,并纷纷开始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翻书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如何翻书、如何保护书,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保护书的规则意识。

整理书包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平时是如何整理书包的(三人一组同时进行)。在装书包时,就可以看出学生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有的学生动作很快,直接将书胡乱扔到书包里;有的学生动作慢但有条理,先放大的书后放小的书。在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继续与全班学生互动,提出问题:“大家认为怎么整理书包最好呢?”然后,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分享自己整理书包的心得与感受,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整理书包的规则意识。

总之,教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时,要注重将规则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认可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将遵守规则转化为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一种主动行为。

(三)抓住教育时机

规则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若是能够抓住教育时机,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开展生动、合理的规则教育,那么规则教育会事半功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确保学生有序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验规则并愿意遵守规则,从而实现规则教育的目的。

如教授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的“装扮我们的教室”时,笔者让学生和教材中的学生一样整理自己的作品,然后用自己的作品装扮教室。在装扮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作品很大、有的学生作品小,有的学生想要自己的作品在左边,但左边没有位置了,有的学生想要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右边但右边没有位置了……因此,学生之间产生了小小的争执。此时,教师便可以抓住时机开展规则教育,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以上问题[3]。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学生作品的大小应当一致,位置安排则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通过这种生活化、及时的规则教育,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作用,由此可以更好地认识规则,形成规则意识。

总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及时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尝试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四)注重规则体验

要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单纯依靠讲解是不够的,小学生需要拥有足够的体验才会逐步形成遵守该项规则的意识,规则教育才算完成。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让学生体验遵守规则的教学活动。

考虑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班级生活有规则”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讨论如何制订班级规则,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一次制订班规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把学生随机分成五个小组,并编上号。其次,让学生对自己日常看见的不良班级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最终每个小组制订五条班级规则。笔者班里有的小组制订了每个人要保证自己及周边座位的整洁的规则,还有的小组制订了值日同学要认真打扫教室卫生的规则……最后,五个小组依次执行大家制订的班级规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大家制订的一些班规有漏洞,一些班规不符合实际,因此反而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行为,如有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桌面干净整洁,将废纸等物品丢到其他同学的桌子或椅子下面。这时教师可以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反思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对现有的班规进行修订,取其优点,去其不足,得到最终的班规供大家谨记、遵守[4]。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规则是构建和谐集体的重要因素,并能够逐步认可规则。

总之,教师在开展规则教育时要注重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规则意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规则内容,让规则成为小学生成长的一部分,从而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五)注重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是对规则进行管理、修正、规范的一部分。一些小学生在接受规则意识培养后,很容易出現“放大别人、缩小自己”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喜欢观察别人有没有遵守规则,自己却根本不重视规则。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组织集体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他律”和“自律”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规则,在生活中遵守规则。

在开展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班级生活有规则”部分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组织一次班级讨论,让学生指出班里的无序现象。在学生指出后,教师要及时提问:“你说的现象,你自己有没有出现过呢?”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视自己,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集体的一分子,也应该遵守规则。

规则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集体讨论这一形式,让学生从自己、从他人口中了解都有哪些规则,反思哪些规则自己没有做到,由此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律的习惯。

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要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要从生活、学习、社会等不同角度进行合理的引导,在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的同时,提供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并引导学生自由交流、自由讨论,让小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去了解规则、分析规则、认同规则,然后将遵守规则转化为自己的行动,逐步成为主动遵守规则、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参考文献】

[1]石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案例与反思:以“明初心,立志向”一课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Z2):51-54.

[2]戴海垚.“问题驱动”在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8):4.

[3]郑婉秋,周伟.校地一体化,唱响思政“小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儿歌化教学的主题研修模式[J].四川教育,2021(Z4):31-32.

[4]后文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我见: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为例[J].读写算,2021(20):199-200.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