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

2022-05-30高友润

教育界·A 2022年15期
关键词:思考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计算、推理以及验证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考能力。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分析了提升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思考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学厅关于2020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项目(基础教学研究专项)“核心素养视阈下提升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SZJ20032)(福建教学学院资助)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友润(1979—),男,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学学院附属第三小学。

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重视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课程,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打造活泼生动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和数学思考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是常见的方法,这可以让教学活动变得接地气,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更加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课程“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生活化教学设计。

准备工作:教师提前准备教学用具和一些生活用品,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的商店,从学具卡片上剪下各种币值的“人民币”,让学生准备好平常使用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作为商品,同时让学生去商店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这些商品进行标价。

课程导入:教师让学生先依次读出物品标签上的价格,熟悉商品价格;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所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售货员、顾客等;接着,为学生讲述活动的规则,即顾客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并且了解商品的价格,还要知道自己手中有多少钱,能购买多少商品。售货员要根据顾客选择的商品计算价格,还要学会找零。

活动过程: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一个学生扮演监督员。顾客先了解购买的商品情况和价格,再根据自己手中所有的钱购买相应的商品,然后去付钱。售货员要准确计算出顾客所购买商品的总价格。顾客拿出“人民币”付钱时,教师让售货员和顾客读出纸币的准确金额,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民币币值。接着,售货员要进行找零,顾客也要核对找零的金额是否正确。当其他学生观看完整个购物活动的流程后,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购物和销售的模拟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活动汇报和讨论:教师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彼此的购物过程,讨论同样的金额可以购买多少种不同的商品,相同的金额有多少种不一样的找零方法,售货员怎样可以更快地计算出商品的价格,并快速地找零。最后,教师再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

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认识人民币,学会计算商品价格,还能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此更加重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思考意识。

二、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很多教师都开始重视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探究能力。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度把握教材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并在探究活动中借助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數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利用数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探究活动设计。

准备工作:教师提前准备教学用具,根据实际情况绘制一张地图,在地图上画出学校、公园、商场、电影院、图书馆等,再用贴纸或是其他工具在地图上标记方向,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地图,并找到自己目前在地图上的位置。

课程导入:教师让学生浏览地图,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自行设计一些探究问题,比如“以图书馆为中心,周围的小军家、医院、邮局以及电影院分别在图书馆的什么方向?”“如果小军要从家出发前往图书馆,他要如何走?”“可以用什么方法描述图书馆的位置?”教师挑选一个问题进行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用方向表示路线。

活动过程:教师先让两个学生围绕“从小军家去往学校、图书馆、医院分别如何走”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标注出具体的路线;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两条路线存在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其他路线可以选择;再引导学生画出小军从家里去学校、图书馆以及医院的路线,从中选出最佳的路线。

活动汇报和讨论: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在思考、画图时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并互相倾听其他同学是如何确定方向的,讨论自己以后怎样安排上学路线用时最短等。

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为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再者,这种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既可以根据教师所给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也可以结合地图内容尝试自己设计问题并探索答案,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思考、探索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设计开放情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既要遵循实践性和生活性原则,也要体现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打造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探索数学规律,才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依托开放性数学题,选取合适的素材与案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活跃的氛围,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自主进入情境之中,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思考,从而帮助他们在观察、学习和交流中提高思考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有关“植树问题”的教学情境,通过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

准备工作:教师课前准备长方形泡沫塑料板、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习纸,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与植物相关的动画视频或彩色图片,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行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树与树之间需要的间隔。

课程导入:教师提出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让学生猜一猜谜底。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谜底为“手”,教师再引导学生张开自己的手掌,数一数手指和手指间缝隙的数量,学生发现手指间有4个“间隔”。教师接着鼓励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和间隔有关的例子,然后重点探讨与间隔有关的植树案例,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激活学生思维后,再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活动过程:围绕“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这个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制工具来进行试验,或者用线段图进行计算。在这个开放的问题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通过动手和思考解决问题。最后,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后,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开放问题,比如“如果要在一个周长为100米的长方形操场上植树会出现什么情况?”以此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这种开放性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活动汇报和讨论: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制作的工具、线段图,并阐述自己对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关系的看法,将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思考该如何解答植树问题,共同归纳与总结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梳理关于植树问题的解答思路、步骤等。

学习数学需要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思考,教师在设计开放性情境时,要启发学生思考不同条件、情境下的植树问题,使学生能结合所给出的不同条件、不同背景来理解什么是“间隔”,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利用规律来解决植树问题,从而得出“在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下,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在两端不种树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只种一端,间隔数=棵数”的结论,使学生从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出问题,有效答疑,引发学生思考

要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思维,不断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有效答疑。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之后整理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有目的地听教师讲课,在听课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及时查漏补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向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并根据他们的学习效果和需求来重新整理教案,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最后教师再进行答疑,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在学习了梯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吸管,让学生自己将吸管拼接成梯形,然后改变吸管的长短,进行重新拼接,思考是否能得到梯形。教师再提问:“要组成梯形,四个边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引導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时学会归纳与总结,并在归纳与总结的过程中抓住规律,更快地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学习“9加几”时,学生虽然能够独立计算,但是计算的速度比较慢。这时教师把“9加几”算式的第二个加数从小到大排列,并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规律,即得数的个位比第二个加数少1。教师再提问:“少掉的1去哪了?”,学生联系凑10法很快想到,这个1给9凑成了10,所以得数的十位都是1。这样的提问与答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计算“9加几”的规律,提高了口算的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沉浸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产生足够的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思考能力。

结语

总的来说,在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素材、设计探究活动以及打造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为他们提供更加自由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宗武.浅议如何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J].读天下(综合),2019(24):105.

[2]褚会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0(03):142.

[3]尤红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1):39.

[4]黄华丽.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探索[J].明日,2019(22):297.

[5]杨生成,盛会.“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3):15-16.

[6]张友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06):10-11.

[7]肖丽娟.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4):71.

猜你喜欢

思考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语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思考实践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