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刍议

2022-05-30奚颖

教育界·A 2022年18期
关键词:健康留守儿童问题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农村进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的群体不断壮大,因而农村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在关爱未成年人的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心理健康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生命活力,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潜能发挥,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完善干预策略,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简介:奚颖(1974—),女,江苏省启东市海复小学。

留守儿童长期面临父母缺位、亲情关怀不足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因此他们的心理容易产生问题。这时,学校教育的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将从教育理念、集体生活、教育模式、家校结合等方面具体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

一、教师尽职尽责,用爱心融化留守儿童心灵的坚冰

教育理念影响教师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态度。一部分留守儿童长期接受隔代监护,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导致性格较为内向,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和自我封闭的情绪。教师只有坚持尽职尽责的教育观,提高自身素质和更新专业技能,自觉担当学生情感的指引者、心智的锻炼者、品格的培养者,才能對留守儿童的成长负责,用爱心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

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公平公正,消除歧视,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留守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和足够的尊重。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例如,笔者为了打开留守儿童的心灵之窗,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大力举办“破冰行动”心理健康活动。笔者向留守儿童分享《幸福岛和烦恼岛》的故事,教育留守儿童:“在同样的环境中,有些人利用自然资源和有利条件得到了幸福,但是有些人却整天都被各种烦恼所困扰。所以,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走向。”留守儿童感悟良多,能够逐渐地打开自己的心扉,融化心灵的坚冰,还能够保持积极和乐观的心态。“破冰行动”带给留守儿童的这份温暖,将慢慢地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激励他们积极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感受这个世界的

美好。

二、鼓励留守儿童融入集体学习生活,在集体中交流和成长

由于长期缺失来自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经常感受到孤独,因此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每每遇上家长会等需要家长出面的场合,留守儿童便会十分敏感,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感觉自己被排斥在集体之外。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会慢慢地孤立于集体之外,变得更加孤僻,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集体生活是儿童融入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这时,一个能够让留守儿童融入的温暖的集体,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为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在班上组建互助小组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互助小组中,留守儿童可以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也可以一起分担彼此的困惑和烦恼,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带给他们更多的正向情感体验。例如,在与一名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在学校助人为乐,也能够积极与教师、同学交流。但是,这名留守儿童十分缺乏自控能力,时常扰乱课堂秩序,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通过与这名留守儿童交流,笔者发现他的内心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渴望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但当他的心愿无法实现时,他就会通过逆反的方式输出自己的失望与无奈,希望以此得到他人的关注。为了解决这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笔者采用了组建互助小组的方法,并对他所在的互助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笔者通过互助小组的活动,教育这名留守儿童:要做到正确地与他人交往和有效地融入集体,既不能一味地讨好,也不能故意逆反或者回避,而是应该保持真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地与他人交流。笔者积极地为互助小组创造交流的机会,在互助小组的交流中,这名留守儿童开始向小组成员吐露心声,在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下,他慢慢地改正了不良习惯,并能够与其他同学正常地交往,性格也不再孤僻。互助小组一方面有利于拓宽留守儿童的交往空间,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使他们具备团队思想和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能够使留守儿童的自我封闭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让他们学会融入集体,并在集体生活中渐渐收获自信,而这份自信将鼓励他们勇敢地向前走,最终收获有价值的人生。

三、开设班级心灵驿站,通过信件开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是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排遣忧愁与烦恼的重要通道。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往往是留守儿童所欠缺的,这导致他们会把自己的心灵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排忧解难的通道,使他们在迷茫而不知何去何从时,能够有一个寻求帮助,倾诉衷肠的地方。教师还应该因材施教,在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指导他们的学习,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

例如,笔者开设班级心灵驿站,为留守儿童提供寻求帮助、吐露心声的平台。并且,笔者积极与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联系,获取更专业的心理指导,从而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笔者事先向留守儿童声明,投入心灵驿站信箱中的信件属于个人的隐私,绝对不会被泄露,留守儿童可以选择匿名,也可以公开姓名来吐露他们的心声。笔者严格保护留守儿童的隐私权以及他们的自由选择权,让留守儿童放心地打开心扉,在笔尖吐露自己的心声。笔者通过书信往来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不仅能够避免留守儿童尴尬,还能更好地传递双方的真心。笔者认真分析信件反映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根据留守儿童的信件反映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信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笔者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课的形式教育。对信中出现的个性化问题,笔者私下与留守儿童进行具体的沟通。小小的信箱成了沟通教师与留守儿童心灵的驿站,拉近了教师与留守儿童心灵之间的距离。留守儿童能够在笔尖诉说心事,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帮助。留守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开始慢慢与外界建立联系,吐露心声,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教师通过心灵驿站为留守儿童开解心理问题,从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

四、传授人文思想,融合语文和心理教育

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而语文课程是现阶段留守儿童能够最直接接触到的文学教育,因此,教师需要把语文课程作为一个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心理的媒介。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留守儿童的文学素养,还能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特色人物和思想内涵,能够让留守儿童收获真实的情感体验,并且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但是留守儿童受家庭环境与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缺乏接触文学作品的渠道,导致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思想熏陶和心灵滋养。在学校中,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比较关注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与考试答题的技巧,相对缺乏传授人文思想的意识。而对留守儿童来说,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深入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以此滋养留守儿童的心灵,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冊《司马光》时,笔者分析司马光这个人物,除向学生强调要向司马光学习,成为一个勇敢、冷静且果断的人以外,还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入手,提问学生:“为什么司马光能够有这样的品质?”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笔者总结:“这是因为司马光有着极强的心理素质,而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学生此时便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继而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改进的办法。这样一来,笔者成功地将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相融合。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留守儿童,通过提问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将文学作品中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带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获得心灵的滋养。

当然,通过融合语文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教师可以鼓励留守儿童用文字或语言的形式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留守儿童去阅读更多优秀的课外文学作品,以拓宽视野,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内心世界。阅读优秀的课外文学作品的过程,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塑造留守儿童健全健康的人格[2]。

五、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联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对儿童来说,家庭是避风的港湾,是成长的摇篮,他们在家庭中度过自己成长的大部分时光,他们的生活也不能脱离家庭,因而家庭教育无法被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所取代。儿童的性格与心理养成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家庭中得不到关心和爱护的儿童往往在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然而,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隔代监护已成常态。留守儿童很可能会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父母外出务工而将自己交给老一辈教育,在日常也无法对父母诉说自己的心理需求,因而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这层隔阂使留守儿童陷入孤独无助,自我封闭的境地,以至于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教师应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从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联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在当下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通过电话或者网络与儿童进行联系,了解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心理需求。如此,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从而消除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对教师来说,家访是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联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好的形式。一方面,教师通过家访可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在家中的表现,从而有的放矢地分析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家访可以有效地指导监护人如何正确地教育留守儿童,帮助监护人端正教育观念,增强监护人的角色意识。例如,笔者的学生中有一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留守儿童。这名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较为良好,对学习有一定的热情,但是自制力不强,家中长辈也不加管束,在接触到网络游戏后频繁去网吧打游戏,几乎成瘾,这既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也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在进行家访时,笔者发现这名儿童的家中只有奶奶一名长辈,奶奶非常宠爱孙子。在掌握这些情况后,笔者请这名留守儿童的奶奶加强与儿童的父母联系,让儿童的父母多和儿童交流,并且自己做到不过分溺爱儿童。

教师还可以在节假日期间,组织返乡的家长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教师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和意见。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大,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通过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联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仅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也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奠基阶段和黄金时期,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从他们自身的发展考虑,还是从社会的发展考虑,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十分值得教师关注的。教师应该秉持尽职尽责的职业观和教育观,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更多的有效策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暖友爱的成长环境,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安雪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研究[J].考试周刊,2021(47):7-8.

[2]陈小芳.浅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品位·经典,2021(12):116-119.

猜你喜欢

健康留守儿童问题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