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全人格塑造 提升人文素养

2022-05-30祁义生

求知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人格塑造人文素养教学实践

摘 要: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阶段,部分家长和教师将应试作为此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然而教育不仅应着重于眼前,还应注重更长远的未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能力等。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育应相辅相成,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人格塑造;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祁义生(1980—),男,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

学校是践行教育思想的基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初中生获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重要阵地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在让学生掌握语文基本能力及素养的同时融入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了解社会、认识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帮助他们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积累,现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对社会整体现状了解不多,生活经历也不够丰富,让这一阶段的学生去体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往往是比较困难的。阅历的缺失往往让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对文本思想情感的讲解一知半解,在学生与教师、作者之间竖立了一道无形的壁垒,形成了一道无法跨越的沟壑,如此的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师感到无奈,学生更是感到无力。在生本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形式的变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除了有工具性特点,还具有浪漫色彩和人文性,坚持生本理念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情味,满足学生的内在情感需要[1]。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开学生的心门,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直接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教学形式或手段对教学文本内容进行分解,创设与文本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更直接的视觉或情感冲击。

在学习《黄河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三个小视频:第一个视频展示的是对黄河发源地的探寻——雪山之间,涓涓细流缓缓而下;第二个视频展示的是黄河壶口的滔滔奔腾之状;第三个视频展示的是黄河全貌,从发源地到入海口,黄河从清澈到浑浊,从平静到奔涌磅礴。这三个视频的画面直观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黄河的形象通过画面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黄河的万千形态鲜活了起来,对大自然的伟大的感叹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仔细观察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笔者发现,他们的表情从漠然到专注,从专注到惊讶,再到惊叹。唯有直观感受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创造的文字世界,让学生获得与作者相近的感受,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融入文本内容所营造的情境。简单的字符在画面的感染下变得鲜活起来,丰富多变的动态画面凝聚在字里行间更增添了文字的魅力。学生在感受作者的心灵世界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情感感受更加丰富、丰满,自然万物的美、情感火花的真、内心世界流淌出的善意无不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倾听心声,尊重个体

尽管在同一时间和地点接受课堂教学,但不同学生在教师拟定的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对学习的完成度却是不完全相同的,每个学生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个体差异性。事实上,教师更希望学生能将自我的个性充分体现出来。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现自我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借助活动过程合情合理地展现自我的个性特点。

学习《木兰诗》之后,笔者在所教授的班级中组织开展了一次关于“女生能力与男生能力比较之我观”的讨论会。花木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伟大的女性形象,她替父从军的壮举举世无双,毅然决然的魄力为世人所钦佩,自我牺牲的精神更令世人为之动容。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女英雄,在学生心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就此引出的男、女能力之间是否存有高低之别的问题,学生又是怎么看待的呢?笔者决定将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慎重思考之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表达出来。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闹。有人说,花木兰是自强自立的女性的代表,她独当一面,完全不输男性,这正好证明了如果女性与男性公平竞争,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优秀,说明能力与性别没有太大的关系。还有人说,花木兰之所以女扮男装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能力质疑,世人普遍认为男性的能力要强于女性,而花木兰的成功却狠狠地扇了那些自大、迂腐的旧观念一记耳光。这样的观点让笔者大吃一惊,数字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多、更新、更快,这些信息在无形之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并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描述性语言评价学生,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及表现,学生在教师评价后可向教师提出反馈意见,师生在相互评价中共同成长,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2]。信息时代下,学生新颖的解读视角和看待問题的方式,有别于传统观念,陈旧的观念被他们打破,新的思想意识正在慢慢形成,这不正是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引导学生思考,正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三、鼓励引导,延伸课堂

教育教学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还存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之中。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轴、以文本内容为线索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堂之外。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将“大语文”教学思想渗透进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升文化素养,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塑造。

学完《太空一日》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探索太空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梦想,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它。那么你有什么样的梦想呢,你会如何实现它呢?布置这个任务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自我目标的认定,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之所以会布置这样的任务,是因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充分,而且对自己的将来没有规划,更有甚者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没有追求,没有目标,内心迷茫,完全丧失了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在一周之后的作业展示课上,大部分学生都说了自己的理想,但对如何实现理想这一问题,不是避而不谈就是一笔带过。心理学家认为健全人格应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语文学科作为贴近心灵的人文学科,能将知识教学与健全人格塑造相适应是其独特的学科优势[3]。人生的理想目标很大,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有具体内容的目标需要很长的时间,学生在短暂的一周时间里又怎么能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呢?如果说人生的终极理想与目标太过于庞大,那么我们可以将大的目标换成小的目标,比如近三年的理想目标、近一年的理想目标,哪怕是近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的目标……小目标的确定往往给人更强的动力,实现起来也比大目标容易很多。同时,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去接近目标,直到达成目标。理想目标的达成实质上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可。本次设置与理想相关的作业为的是能借着学习课文的契机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鼓励和引导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地探索,相信长久的教育必能使种子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四、课外实践,内外兼修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学校教育的主体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只是有限的一部分,同时这些知识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验证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积累。正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身边的人物和事迹,或者开展阅读、文学沙龙,成立文学社,让学生加强文学素养,思索在人生的道路上怎样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4]。在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下,教育者仍然需要注重实践活动,特别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三月都安排有传统的学雷锋活动,笔者除了带领学生参加校内活动之外,还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社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笔者带学生进社区的那一周,社区安排了“不留死角”大清扫活动。学生平时也在学校里参加校园卫生清洁活动,没有开始之前很多学生认为这个活动很轻松,可当他们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很多学生萌生了退意。校园日常卫生有校工或者各班级承担清扫任务,清扫起来没有太大的困难;可是社区的范围更广、任务更重、垃圾种类更多,整体的卫生环境不容乐观,这些也是学生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根据分工承担不同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大多数组员都能踏踏实实地去做这些繁重的工作,然而有个别同学存在偷懒、懈怠的现象,笔者把这个现象看着眼里,记在心上。在之后的实践活动总结会上,笔者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是什么让我们放下了手中的扫帚,是什么让我们选择了逃避。会场上沉默了一会,有个偷懒的学生主动站起来说,我怕弄脏自己的衣服和鞋,所以我不愿意去清扫;另一个学生说,卫生情况太差,反正我一次也弄不完,不如轻松一些。聽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笔者才发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意志品质教育还是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如何去改善呢?行为是思想的最直接体现,若想在行为上有所转变就必须在思想上有所改变。总结会的最后,我问学生,学雷锋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学习他助人为乐的做法吗?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的又是什么?我们认识、了解屈原、陶渊明、陆游、文天祥……在这些杰出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持之以恒的,即便是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那么,是什么在支撑他们走一条坚定的路呢?不是金钱,不是名誉,不是权利,而是信念,是意志。学雷锋活动或者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我们不应简单地做个样子,而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我们的精神意志,树立我们的信念,只有拥有坚定的意志品质,才能将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平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快、更清楚地认清自己,也为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塑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结语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稚嫩,如果我们过多地强调应试教育,必然会忽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培养终身学习者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与社会的更好融合也是大势所趋。教育者应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塑造健全人格以提升人文素养。只有个人知识获得与内在人文素养同步提升,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朱瑶.浅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26-27.

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2-53.

徐光禄.中职语文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之探究[J].职业教育,2016(4):79-80.

柏鹏.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J].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2010(10):66-67.

猜你喜欢

人格塑造人文素养教学实践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不忘初心 幸福前行
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与思想政治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