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策略

2022-05-30古冬雁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

【摘要】本文论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策略,即学校领导要加强组织工作并带头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气氛并立足高校思政课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尊重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进步。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 思政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035-04

高校是有效传播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承载着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责任。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融入其中,對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当前的重要教育任务,而且是一项政治任务。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刻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各环节,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进课堂、走进人心。基于此,本文侧重阐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学校领导要加强组织工作,带头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有效融入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教育组织领导,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抓责任落实,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与责任意识,秉承对国家、民族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全面规划,具体分析高校思政课开展的实际情况,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合力,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以课题形式进行研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创建工作新方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落实。学校主要负责人要带头走进思政课堂、走近学生,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

学校领导要带头走上讲台讲授思政课,把“党委书记和校长每个学期给大学生讲授4课时,其他领导班子成员2课时”的任务落实,并在思政课中主动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比如,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内容融入其中;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第十章第二节内容,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第二专题第五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画卷》的内容,将“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其中。学校领导要带头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列入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和教学体系中,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要结合区情,讲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报告、活动,解答学生关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学校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简称“三项计划”)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策和要求,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学校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研究相应措施,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要结合高校思政课程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讲授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政课;二要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将传统民俗主题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学生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认知,拓宽他们的视野。学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形成工作机制。学校领导带头上好思政课,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热情,推动民族进步,做好民族团结的榜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立足高校思政课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一)将民族团结进步内容融入教材

立足高校的思政教育,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加强思政教育的教材建设,注重教育的系统化设计,将民族团结进步等内容合理、科学地融入教材。一将民族团结进步内容融合,二将民族政策融合,三将民族优秀文化融合。注意宏观与微观的合理分配,注意时代的特性,深化思政课教材。具体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分析思政课程教材中有关民族团结的知识点,在民族政策指导下,挖掘民族文化精华,吸收有益营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内容,以恰当的形式传授。比如,以图画的方式把民族团结的故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人物、民族进步事例、民族歌舞等融入教材中,增加教材的生动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单独编著民族团结进步的辅助教材,以弥补统编教材中的不足。辅助教材相对比较灵活,可以是故事,可以是文论,还可以是图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因此教师要广泛收集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活素材,挖掘当地民族优秀文化,比如,反映各民族优秀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等等。结合新的历史变化,适当加入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以及在民族团结与进步学术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编制系统而完善的能够和统编教材内容相契合的教学辅助资料,提高教材的政策性、全面性和吸引力,以便师生更好地学习。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思政教学中,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等教学内容有效融入思政课教材与思政课堂,有效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使其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民族观等观念。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渠道的多维化共同作用于思政教学中,促进学生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共同推动民族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讲授教材中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还要挖掘一定的课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指定教学内容范畴外的有效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民族意识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等思政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讲述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传播民族优秀文化,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要结合实际,挖掘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例,用身边鲜活的故事阐述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民族进步的时代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运用探究式、问题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新内容、诠释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工作不局限于思政课堂中,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思想动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民族地区,了解民族历史文化,了解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情况,使学生更加亲切地体验民族地区的文化与生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民族团结进步内容更加鲜活地从教材中跳出来,在课堂中凸显,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比如,结合教材内容,以当前民族时事为切入点进行讲解;结合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活,诠释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和进步;树立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稳定发展;针对教学当中的热点问题或者难点问题,邀请研究民族学、历史学等学者进校开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面、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在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有效融入思政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学校要配备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党、政、群、团的思政教育团队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学校要加强建设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准确分析并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本质,充分学习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的文献、著作,把握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方向,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活动落到实处。高校要整合资源,创新协同机制,健全思政教师队伍,比如,建设导师制的思政教师队伍,以导师带动其他思政教师有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一是以老带新的方式,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把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新教师,更好更快地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能力;二是鼓励思政课年轻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答学生的问题,主动地与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当好学生的朋友和领航人;三是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组织演讲、宣讲、讲座、专题报告、座谈等交流活动,营造一个学习和研讨政治理论的良好氛围;四是激励青年教师加入思政教育团队,让更多的技术专业教师兼任思政辅导员,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多措并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效果。

學校除了建设专业的思政教师队伍,还要建立党、政、群、团协作的思政教育队伍,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进行“全员育人”。要求党、政、群、团干部立足本岗位,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具体的工作中,主动当民族团结的促进者;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政工作能力,壮大思政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研究生会、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作用,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并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营造文化氛围,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特色的外在表现,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反映,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师生、教育师生。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描绘生动活泼的民族生活场景、民族文化特色,营造民族团结气氛,展现民族进步。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民族团结进步

高校是青年学生的天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集体。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他们天生就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青年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引导他们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融入活动中,宣传民族政策,反映民族团结的意愿,展示民族团结的伟大成就;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培养各民族学生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意识。学校可以举办主题班会、文艺晚会、知识竞赛、趣味民俗主题运动会、民族歌舞比赛等活动,展示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利用校园网络、广播以及宣传板等平台大力宣传报道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使学生耳濡目染,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环境,使学生以沉浸式的形式,更好、更全面地接受民族团结进步等思想教育。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不便外出,高校可充分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民族团结的电影、电视,组织学生开展反映民族文化生活的书画活动、民族风情摄影展、读书活动、朗诵会,并把这些活动的精彩部分放置到学校网络平台上,展示学生的风采,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再如,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征文活动,让学生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故事等歌颂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好事例、好人物,反映我国各民族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面貌,并选取优秀的作品编纂成册,在学生中传阅,同时给优秀作者奖励,激励学生更加关注民族团结进步问题。

(二)把正舆论导向,构建互动平台

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舆论环境复杂多变,新传媒在意识形态宣传领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舆论宣传引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必须把提高舆论引导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弘扬正气、团结稳定,把好主旋律、掌握主动权,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大众传媒占据主流的今天,高校要牢牢掌控舆论导向,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互动交流平台。比如,通过QQ、微信、微博、头条、知乎、豆瓣、B站、抖音、快手和小红书等备受青年学生喜爱的自媒体平台宣传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迹,讴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展现民族风采、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构筑民族团结大舞台、促进民族进步。

(三)创建校园环境,渲染民族团结文化氛围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整洁、干净、优雅、舒适、团结、紧张、向上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健康的精神面貌投入生活和学习中。因此高校要创建民族团结校园环境,渲染民族团结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独具民族风情的建筑物、环境景观等,生动形象地展现民族文化特色。

从狭义的校园环境来看,包括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流水、道路、建筑等,校舍的布局、教室和实验室的布置、图书馆的布置、运动场的设置、道路的布局等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从广义的校园环境来看,它包括精神文化环境,即教学氛围、学术气氛、校风学风等,它可以渲染浓郁的民族文化,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愿望。学校要有目的地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构筑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环境,用“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式”教育方式教育师生,切实有效地增强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比如,修建民族博物馆、民族文物院、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园区等,用生动的形象表现民族文化精华,用浓重的色彩反映民族生活气息,用传神的形象再现民族英雄和模范人物。又比如,建立民族专题文化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我国56个民族色彩斑斓的优秀文化、民族大团结的场景、民族进步的成果;在校园广播中设置民族团结教育专栏,每天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师生加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和了解;每逢少数民族节日,学校通过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报社、广播等途径开展专题活动,并多渠道多途径地宣传报道;等等。学校要鼓励学生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之中,了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宣传少数民族的事迹,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彩华章,并把学生创作的作品物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产物,熏陶学生的思想,用有形的雕塑、图画等校园文化作品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政策。

高校思政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要分析当前民族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开展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做到内容与形式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使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入脑、入心。学校要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教师要从多个维度,诠释民族政策、文化、习俗等,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尊重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利秋.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對外经贸,2019(4).

[2]虎东关.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10).

[3]谢晓芸.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J].好家长,2018(59).

[4]严庆,崔舒怡.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沁入”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0(1).

[5]王丽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新时代以专业为导向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共享平台路径研究”(2020SZ0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古冬雁(1981— ),贺州昭平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讲师,现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党建。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高校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