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2022-05-30朱晶曾敬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文科培养途径实践能力

朱晶 曾敬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为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平台的文科教育需要创新发展,“新文科”顺势而来。《新文科建设宣言》是新文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新文科建设呼唤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应用型传媒人才。按照新文科建设对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出的新理念和目标,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新文科背景下对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在价值重塑及知识和技术的交叉融合等方面的新要求,提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期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05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湖北工程学院教务处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传媒专业实践金课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1

学界一般认为“新文科”概念源于美国,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所指“新文科”主要是专业重组,在传统文科课程中融入新技术手段,以方便学生跨学科学习。在我国,“新文科”概念是2018年8月24日中央发布的文件正式提出,文件明确“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则明确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创新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1]。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纯理论、纯研究的旧文科,新文科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将新技术融入其中,让文科得到创新发展。传媒学科作为应用型学科,原本就重实践能力培养,而新文科背景下,传媒行业更是急需知识融合的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高校作为向传媒行业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新需求。

一、新文科背景下对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新文科建设呼唤文科专业改革,传媒类专业作为传统文科专业,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必然要进行改革,那传统文科专业到底要怎么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高校必须深刻理解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以新文科建设目标为导向,明确新文科背景下对传媒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提升传媒人才的实践能力。

(一)坚定的政治定位,强化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阐释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國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因此,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在传媒类专业“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上,也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而且传媒专业的专业属性还决定了对人才的培养必须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3],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域化技术融合的实践能力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等共同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后备人才。为了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这些人才应善用“十八般兵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方法是全媒体传播体系支撑技术之一,采、编、写、播、分发、媒体资源管理、营销等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都用到了机器学习技术,智能化是传媒深入发展的必然方向;大数据通过采集、分析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可以预判用户内容需求偏好;云技术改造了新闻信息生产与管理的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广电向全媒体布局,也为海量信息的存储提供了空间;第五代通信技术(5G)的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的特点可以助力媒体实现海量数据存储与传输效率的几何级倍增,增强媒体传播力。这些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传媒行业,高校作为未来从业者的培养基地,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将这些技术融会贯通,成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三)全面数字化,增强智能媒介素养

在数字新媒体时代,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传媒行业影响巨大,传媒行业已由传统的纸媒和广播电视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互联网为主,未来还会进入万物皆媒的智能媒体时代。现在人们的一切数字化行为都被记录下来,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例如教育和工作经历(学历查询及电子简历)、财务信息(电子银行、各类APP消费记录)、出行记录(网上订购机票、火车票、酒店)、地理位置(导航定位)、健康状况(电子病历)、购物历史(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等[4]。这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人变成了互联网上的各种数据,而很多网络用户既欠缺保护隐私数据的意识,也不精通保护数据安全的技术,而网络上不乏不法分子想要窃取用户的各类隐私信息以牟利,若此时数字媒介在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稍有不当,都会让用户的隐私数据变得易获取,这显然对用户极不利,会威胁到他们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各类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以及热搜中的主角被人肉搜索的事件层出不穷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在全面数字化的当下,培养传媒人才时,提升其数字媒介素养应是题中之意。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数据隐私的重要性,然后让他们掌握保护数据安全的手段,未来当他们成为传媒行业从业者时,才会将这一正确的价值观传递出去,引导更多人重视数据安全,并思考媒介的传播伦理。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新文科建设对传媒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面向新挑战,高校要开辟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种路径,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一)更新实践能力培养观念,明确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以前传媒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技能训练,如采写编评摄播的能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要与时俱进,不能将传媒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局限在技能训练的范围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此时的知识应用能力不仅包括采写编评摄播,还包括传媒理论与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技术、5G通信技术等)的融合应用及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爱国爱人民,情为民所系,能为民所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践教学的同时不忘立德树人。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好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之一。新文科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和创新,这要求高校传媒类专业打造一支融合型的师资队伍,既要专业化也要多元化。那么传媒类专业在配置师资时,就要整合校内外所有可用资源。在校内,要打破院系间的限制,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配合,甚至可以调动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在校外,适当引进传媒行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还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行业培训,或是和专业机构及其他优秀高校开展经常性的实践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感受社会需求,让教师们走出去,行业精英们走进来,这样会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传媒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重视实验室内涵建设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虽然也在积极探索培养实践能力的多种模式,但实验室目前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场所。因此传媒类专业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实验室内涵建设。首先,转变观念,明确定位。要意识到实验室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不把在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教学仅当成理论授课的辅助手段,而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二者相结合共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习得能力。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参照行业动态更新实验室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要将学生培养成善用十八般武器的复合型人才,先要为学生提供武器,不能让学生凭想象实践。最后,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为提升其专业技能,可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积极鼓励其对外交流学习,并打通职称晋升通道,创造条件方便实验技术人员修炼内功。为增强其管理能力,可完善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优化各类流程,引入数字化的综合管理系统,让管理既有章可循又高质高效。

(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传媒类专业应根据学生的年级高低和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基础技能到专业综合实践的梯级方式来合理安排[5]。大一大二的学生,以发展其对本专业的基本认知和基础技能为主,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开展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配合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学校实习基地或相关单位见习,让学生通过观摩、体验等形式初步了解未来职业的基本状况及社会对本专业的职业需求,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增强动手能力。大三大四的学生,以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为主,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开展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分方向对学生进行专项拓展,开展针对性训练,发展学生专长技能。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学校实习基地或相关单位开展社会实践,进行专业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深入地感知社会需求和行业现状。

(五)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协同育人

第一,高校传媒类专业根据各学校自身专业方向,建设不同实验室,如影像实验室、编辑实验室、艺术设计实验室、虚拟演播厅、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等,承担教学实验和专业创作等实践教学环节。第二,用好学校各类相关社团。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高校各类新兴社团不断涌现,如微博号、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影视工作室等。这些社团与传媒类专业实践需求对口,且加入的学生多对其充满兴趣,因此传媒类专业领导可与各社团主管部门协同合作,聘请校内外专业人士作为指导教师,将其作为传媒类专业的延伸实践课堂。虽说校内社团影响力有限,但因其工作流程与真实新闻媒体类似,还是能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三,与学校实习基地合作实现双赢。学校需借助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感知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的能力,而实习基地希望学校为其输送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二者在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这点上达成共识。第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检验自身实践水平。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是高校传媒类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有力手段[6],通过比赛,学生可以与其他学校学生交流,能很快发现自身优势和劣势,进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传媒类的比赛,大多不仅重视技术,更重视创意,因此比赛的过程既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也是激发创新能力的过程。

(六)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評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传统的评价体系侧重“分数”“科研”“获奖”等显性指标,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不利于激发活力和调动积极性,应该建立更多元的评价体系,坚持分类评价,不搞“一刀切”。针对教师,不唯“科研”论,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实践和参赛情况、创新能力、产教融合能力、服务地方能力等都可纳入评价指标;针对学生,不唯“分数”论,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参加比赛、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实习实训情况等都可成为评价参考。只有实现评价体系多元化,才能充分挖掘评价主体的优势,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进而使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坚定国人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让中国声音得到世界更多关注,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需要对传统文科进行创新发展,新时代呼唤新文科,新文科建设又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主动迎接新挑战,高校应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知识融合的具有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径,为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 t20201103_498067.html,2020-11-03.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国军网,http://www.81.cn/sydbt/2018-09/10/content_9277553. htm,2018-09-10.

[3] 张书玉,王雪梅.“新文科建设”中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J].传媒,2021(2):82-85.

[4] 孙姣娇,郝雯婧.智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与再定位[J].传媒,2021(7):88-90.

[5] 张晓凤.论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编辑,2021(4):86-89.

[6] 徐冉,陈羿霖.智媒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传媒,2022(2):79-81.

作者简介 朱晶,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曾敬,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猜你喜欢

新文科培养途径实践能力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