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现行美术教材 落地新艺术课程标准

2022-05-30齐龙腾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

齐龙腾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颁布,且要求在秋季开始使用。目前,由于围绕艺术课程标准的新教材编写需要时间,所以如何利用现行美术教材落实2022年版《艺术课标》成为摆在广大美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从《艺术课标》的主要追求、倡导理念结合现行教材的特点出发,试图为广大美术教师打开美术课程改造思路,为教师利用现行教材更好落实《艺术课标》理念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美术;艺术课程标准;现行美术教材;教学过渡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31-0004-0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下面简称《课程方案》)和《艺术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面简称《艺术课标》)的颁布,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也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艺术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艺术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并要求“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全过程”。

一、理解《艺术课标》的育人实质和途径

要想依据核心素养展开教学,首先要有育人理念和育人形式的转变。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依据作者对课标和相关文本的学习,核心思想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理解世界还可以细化为帮助学生理解美术是怎么回事、理解艺术是怎么回事、理解艺术和自我(学习美术或艺术的意义)、理解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既然是理解世界,单纯定位在碎片化的知识技能上就无法实现。因此,需要有辅助學生“理解世界”的“观念”,形成“观念”“大观念”“大概念”,理解“基本问题”是这次艺术课程标准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新理念。只有在学习中通过思考、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如何才能形成观念呢?我们可以通过若干手段来实现,比如第一种:直接给定学生某观念(类似理科中直接给结论),但是这种办法太过简单粗暴,学生“不好消化”,难以真正形成观念,阻碍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第二种:给出某观念,但是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提供思维坡度和实践坡度,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逐步明白和理解“观念”;第三种:设置现实情境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获得“观念”和必要的知识技能,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艺术核心素养和做事的品质和能力,真正实现“理解世界”。从教学视角看,后两者都不错,一个倾向于思维层面的理解,一个倾向于实践过程中的获得。后两种办法也符合《艺术课标》中提出的“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与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要求。

依据上面后两种做法,往往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有逻辑递进的单元来完成,而完成完整的单元学习,学生可以综合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两大途径,一个是完整的单元过程的结果;一个是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我们指向清晰的设问和具体有步骤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

反观我们现行美术教学模式,多是还停留在三维目标,依然把知识与技能放在首位,忽视学生理解和“观念”的形成。因此,落实《艺术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我们的“观念”,知道其实质和育人途径。

二、现行美术教材的特点

以河北版为例,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围绕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编写,其理念、架构和育人目标都是围绕其展开的。和《艺术课标》相比,其理念相对滞后,如更多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几乎很少考虑通过知识技能实现学生“理解世界”;二是呈现方式以单课呈现,目的想要更多涵盖美术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变换较快,不能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获得深入体会和理解。加之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较少,学生学了很多年美术,在感知、表现、理解美术层面往往不能让人满意;三是教材篇幅和印张有限,在有限的空间里只呈现了课序、课题、主课文、名家作品、一般方法、学生作品、学习活动建议,不能展现较为深入具体的、有逻辑递进的学生思考、认知、理解、促进理解的小实践、综合实践等较为丰富的学习手段和途径。

三、利用现行美术教材让课标理念落地的途径

既然我们知道了《艺术课标》的育人实质以及现行美术教材的特点和不足。我们就有办法利用现行教材让课标理念落地。具体方法推荐如下。

(一)充分利用艺术课程标准

《艺术课标》给了我们充足的课程资源,深入学习和挖掘《艺术课标》,我们可以梳理出很多切实可行的美术课程。

1.充分利用《艺术课标》提供的“观念”设计成适合学生的教学单元。《艺术课标》中,有不少关于“观念”的描述,尤其是在课程内容中美术部分的各学段的教学提示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分任务的“观念”描述。

除了这些部分描述选段任务“观念”外,在中高年级的“内容要求”中,也有“观念”的要求,如第三学段(6~7年级)学习任务2:传递我们的创意的学业要求中关于中国画的描述“知道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学习任务3:营造环境中的内容要求第一条“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等。

如前所述,依据这些分学段的“观念”,根据学生理解的复杂度,可以将其直接拿来改造成教学单元或者分解后改造成教学单元。改造时要思考一个育人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观念?以“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观念为例,可能的学习路径会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学生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线索的了解和代表作品的赏析自然而然认识到这个观点(这也是我们目前教学普遍认知);②让学生了解美术史主要线索和经典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个观念提出指向性问题,让学生重点感受这个方向,从而形成观念(这是目前优秀教师的做法);③像写论文一样,把这个观点结合学生理解实际,分出若干有坡度的视角,在学生实践和逐步认知过程中,逐步感悟和理解。如,可以分解为:a.中国绘画的数量多,b.中国绘画精品多, c.中国绘画展现中国人的生活和观念,d.中国绘画呈现出中国人的文化观;④围绕观念设计相关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理解该观念。如提出问题情境“我们都知道美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博物馆欣赏各时期、各类型文物,寻找文物的哪些方面可以验证该观点,论据和视角越丰富,观点就越充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视频笔记或者PPT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综合来看,大家虽然会觉得后两者在教师的智慧上和学生活动组织难度上都有挑战,但是后两个路径笔者认为一定是大家认为更好理解“观念”,形成核心素养的好的路径。

围绕这两个思路,其实我们可以大概形成《艺术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的“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其中路径③基本可以看做主题式,路径④基本可以看做任务式。围绕路径③,我们初步举例分析。

单元主题: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念可分解为由浅入深的坡度问题,a.中国绘画的数量多,b.中国绘画精品多,展现中国人独特的审美,c.中国绘画展现中国人的生活,d.中国绘画呈现出中国人的文化观;将中国美术史主要线索、中国画经典作品、赏析方法、中国人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观等,根据学生理解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艺术实践融入其中,逐步让学生理解这个观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中国画、知道了中国画经典作品,还知道了中国画与生活的关系、中国画与中国人的生存观念、文化观念等,形成了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下面初步设计一个简单表格,用以辅助理解,也起抛砖之用。

2.充分利用学段目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单元。《艺术课标》在“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中有一些类似单元流程的描述,尤其是新加的一些观念性理解部分,或者新增的内容要求,依据这个单元流程式的描述,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适合学生的教学单元。

如:了解环境设计的定义、类别、要素和方法,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

运用环境设计的知识与原则,对班级、学校或社区公共空间等进行环境考察,撰写调研报告,提出自己的见解。

依据这个过程,做适当调整即可改造成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理解式单元课程。还可以设计任务,如调查周围的古村,探寻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比如任务式,可以以主题式来设计单元,如: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哪些方面?②建筑的哪些方面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③调查古村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体现;④完成主题理解,可以迁移与运用;⑤展示;⑥评价与反馈。还可以以任务式来设计单元课程,如:①围绕调查方向,设计调查项目和记录方式;②学生实地调查,登记记录有关信息和数据(嵌入调查方式和调查要点等知识);③依据大观念和环境设计知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嵌入环境设计有关知识);④梳理优缺点,并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⑤展示;⑥评价与反馈。

(二)整合挖掘现行美术教材

现行美术教材除因时代发展展现出的一些缺点外,也有不少优点,如知识技能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如有不少可供使用的课程话题、有些课题本身就具有单元属性、有些前后或者不同册次的课题具有相似的研究指向等。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的这些优点,我们可以通过整合、综合、扩充来设计更为丰富多彩、适合新课程理念的美术课程。

1.依据现有教材由若干相关单课整合成主题单元。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前后有关联的单课,如初中美术13册9课和10课,分别是“色彩的感受与联想”“绘画的色调”,前后之间关联紧密。结合这两课的内容,其让学生理解色彩的本质是“色彩可以传情达意”。我们可以分解主题,设计子问题串,再设计系列活动,以实践活动解决子问题的方式推进单元前进,直到最终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考、探究和艺术实践真正理解该主题,形成该观念。

类似其他内容还有不少,如该册4课和5课,分别是“用线条表现”“学画速写”,其实质是理解线条的丰富性和艺术家如何用线条进行艺术表现,可以设置艺术家如何玩转线条等主题设计单元。又如该册6课和7课,分别是“中国的毛笔和书法”“笔墨藤趣”,重点是谈论中国艺术的主要工具材料和学画中国画,这些是定位在知识技能层面的,依据学生理解,可以设计诸如“书画如何同源”等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艺术,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其他还有13和14课“会动的图画”“我们爱动画”等,其他册次也有不少,大家可以整合改造。

2.依据现有教材中有单元倾向的单课拓展成主题单元。现行教材中也有一部分课虽是单课,但因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知识的起源发展、和生活的关系,也具有单元的性质。如13册12课“生活中的标志”,该课设计时是从生活中寻找标志;梳理和分析标志的类型,实现的功能及特征;标志设计的方法;为生活增添适合的标志等流程,这个流程可以设计成具有任務驱动式或者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来做适当的改造。如任务驱动:调查生活中的标志——梳理标志特征和类型——思考和分析标志如何利用图形传达信息——为某处设计合适的标志——设置与效果反馈——完善——记录过程与反思。

教材中诸如此类的内容不少,如“美术的世界”“绘画的空间”“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等等。大家可以去挖掘梳理,形成单元课程,实现育人综合价值。

3.把现有教材中以知识为主的课题转换成主题理解单元。教材中有一部分课程是主要围绕知识展开的,如“绘画的构图”“绘画中的光与影”等等,这类课程重在理解美术语言,原来我们教学多数会止于知识技能,新课程要求学生理解美术、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所以这类课程可以开发成围绕艺术家如何利用某某创造艺术作品之类的主题单元,当然根据学生理解,也可以转换成其他视角,如绘画的构图是如何传递主题的。然后依据前面所述,围绕主题形成合适的单元课程。

4.把现有教材中以技能为主的课题转换成任务驱动式单元。教材中有另一大类内容是围绕技能展开的,如“学画水彩画”“学画版画”“学做雕塑”“商品包装设计”等等,这类内容可以依据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转换成以任务驱动式为主的单元课程。如“商品包装设计”,可以改造成任务驱动式的单元题“为家乡土特产设计包装”,单元流程可以是调查家乡土特产的材质、大小、运输形式等信息——从便于保护保鲜产品、便于运输、便于堆放等角度考虑包装材料、样式等——从购买人群考虑包装的图形图样文字等信息的选择和设计——设计制作包装,可以形成手绘图、立体包装效果或者电脑设计——若是可能,选用该土特产真正包装起来,还可以实地考察土特产的生产、运输、销售,得出包装效果反馈,用以完善设计。根据情况,还可以增加诸如为滞销的农产品做包装和宣传等。

5.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拓展学习活动成单元课程。现行教材因版面限制,主要呈现课序、课题、学习目标、名词术语、1~2个探究问题、几个学习活动建议,偶尔出现的小资料等文字信息,以及名家作品若干、学生作品若干、偶尔出现的学习方法提示、场景图等图片信息。这些内容大家都已经相当熟悉,因为很久以来,教材一直是这种样貌。我们采用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教学。但是依据《艺术课标》,其中核心素养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人文理解”这几个核心素养,都需要较为深入的学生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如审美感知,单纯看看作品,谈谈感受或者听教师讲讲背后的故事,不足以实现审美感知。如何才能实现该素养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合适的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指向①内容、主题和形象——获得心里美、道德美或者人文美,其背后是《艺术课标》提出的“艺术教育是以形象的力量和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②美术语言视角,如使用什么点线面形色,如何组织的,带来什么感受,和主题的关系是不是契合——获得艺术美的感知。如此一说,大家就会深入思考如何才能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串,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审美感知。这样也可以通过分解或者侧重某些点,来形成单元课程,如某作品给我们带来哪些美?又如我们在艺术表现中,如何从作品中学习审美表达等。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也是一样的道理。如艺术表现,我们现在美术教学中容易忽视的是学生艺术表现前构思的过程,因此,新的单元课程。我们可以模仿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来实现单元教学,如“艺术家是如何分析主题的——艺术家一般要做文献研究和现有该主题画作的研究——探索和确定自己的表现形式——绘制中,不断推敲自己作品形式和主题表达的契合度——完成作品——评价与反馈”。人文理解亦然,我们都可以通过研究和思考拓展成单元课程,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四个核心素养深入挖掘,整合成一个更完整深入的单元学习过程。

6.依据课程标准对传统工艺学习的要求,结合现行教材中相关内容形成单元。《艺术课标》在每個学段都提出了一个关于我国优秀传统工艺学习的任务。依据《艺术课标》中该内容要求,结合现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我们可以使其成为一个指向《艺术课标》的单元课程。如“皮影艺术”“蔚县剪纸”等课程,教材指向的目的是学习或者尝试体验传统手工艺,知道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类型、制作方法,形成爱祖国、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依据《艺术课标》的要求,在这些目的的基础上,还有形成观念的要求,如6年级“知道中国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如7年级“知道中国传统工艺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也在积极创新”。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合适的工艺品模仿或工艺学习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体验和学习传统工艺,还要形成或理解如下课标任务,如“知道中国传统工艺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也在积极创新”“能用文字等方式表达关于保护传统工艺的看法和建议”“理解继承与创新是传统工艺创作的重要原则”。要想实现这些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工艺技艺的学习,从技艺、纹样、材料以及和生活的联系等角度设计文创产品,理解创新,形成传承的观念,找到传承的路径。具体学习方法可以是:①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网络搜索,自主合作学习;②引导学生分析家乡和其他地区传统工艺的特征与内涵,发现工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③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做传统工艺品及文创产品,以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展示自己创作的工艺品与文创产品。

结合以上方法,相信教师们熟读《艺术课标》文本,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和建议,结合现行美术教材,通过整合、梳理和挖掘扩充,使得《艺术课标》的理念在新教材还未问世的这段时间里能够获得落地,使学生更受益。这其实也是我们探索新理念、逐渐变成自我教学的指导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1,62,111,112.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美术教学中育人本位功能的彰显策略
小学美术快乐教学之我见
美术教学综合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开发动画资源 优化美术教学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