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研究

2022-05-30姜荣生张晓林刘明军

吉林中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百会选穴腧穴

姜荣生,张晓林,张 龙,谭 怡,刘明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长春 130117)

脑卒中是当前我国城镇居民第一致死原因,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1 981/10 万[1]。失眠作为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在脑卒中患者中约占56%~68%[3],容易导致焦虑、抑郁[4]以及内分泌、心血管等相关疾病[5],同时也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6]。当前对于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以药物为主,虽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容易引起恶心、焦虑、易产生依赖性等不良反应[7]。笔者经临床观察及文献查阅发现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收效良好[8],安全性高。当前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多为个人经验,本研究收集整理近10 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文献,运用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探讨其优选方案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选取2011 年1 月-2020 年12 月发表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知识平台、维普数据库中有关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文献。

1.2 检索方法 以针刺、针灸、电针、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失眠、不寐、睡眠障碍等为主题词在三大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1.3 纳入标准 1)文献类型:临床试验类文献或临床报道类文献;2)干预方法:以针刺或电针为主要干预方法;3)研究对象:必须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后失眠;4)有明确的穴位处方;5)实验设计及流程严谨科学。

1.4 排除标准 1)重复发表的文献(保留最新发表的一篇);2)研究对象未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后失眠;3)评定标准不明确的文献;4)结果无效的文献。

1.5 数据标准化处理 参照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对腧穴的名称与定位进行标准化处理。

1.6 数据统计方法 对最终纳入的148 篇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并提取有效信息。按照文献题目、作者、针刺处方的顺序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 表格中建立数据库。1)对数据进行基础分析;2)使用SPSS Modeler 18.0 软件对频次前20 位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3)使用SPSS 26.0 对频次在前20 位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常用腧穴统计结果 对148 篇文献中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共涉及腧穴142 个,总使用频次为1 163次。其中,使用频次前20的腧穴共使用820次,占总频次的70.51%。具体频次,见表1。

表1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高频腧穴统计表

因丰隆、上星、心俞三个腧穴的使用频次一致,故本次研究中使用频次前20 的腧穴共纳入22 个。

2.2 选穴所属部位统计结果 以头项部、上肢部、躯干部、下肢部为单位对腧穴的使用频数和频次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头项部腧穴在临床使用中居于首位。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部位选穴使用统计表

如表2 所示,各部位选穴频数由高到低为头项部(35.21%)、躯干部(23.94%)、下肢部(21.13%)、上肢部(19.72%)。腧穴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头项部(40.41%)、下肢部(24.67%)、上肢部(20.27%)、躯干部(14.10%)。

2.3 选穴所属经脉统计结果 对文献中所涉及腧穴的归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选穴以督脉、经外奇穴以及任脉腧穴为首。见表3。

表3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经脉使用频次统计表

由表3 可见,经外奇穴所选用的腧穴频数最高(28个),占选用腧穴总数的19.72%,十四经脉中以膀胱经(20 个)、督脉(17 个)为主,所选用的两经腧穴频率均超过10%。从使用频次分析,以督脉(204 次)、经外奇穴(176 次)及任脉(139 次)为主,使用频率均高于10%。

2.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使用SPSS Modeler 18.0 软件对22 个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设置最小规则置信度为90%,得到腧穴处方如图1;链接度设为45,得到腧穴处方如图2;结果显示置信度为100%的处方有3 条,具体情况,见表4。

图1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高频腧穴关联分析

图2 腧穴处方

表4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2.5 聚类分析结果 利用SPSS Statistics 26.0 对22 个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其聚为4 个有效组别。具体见图3。

图3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高频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

如图所示,可将22 个腧穴分为4 个组别。第1 组为申脉、照海、大陵、上星、水沟;第2 组为心俞;第3 组为关元、气海、中脘;第4 组为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神门、安眠、印堂、百会、神庭、四神聪、太冲、太溪、风池、丰隆。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脏腑失调,阴阳失交,以致督脉调节全身阳气的功能减弱,进而心神被扰,出现失眠[9]。现代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脑内缺氧,进而影响睡眠-觉醒功能的维持[10],且失眠与γ-氨基丁酸、五羟色胺[11]等多种神经递质有关[12]。当前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在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3-15]。腧穴处方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探讨其优选方案及配伍规律对于脑卒中后失眠的针刺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1 数据统计分析 由频数统计结果可见,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百会,整体以阴经腧穴为主,同时注重与阳经腧穴的配伍,体现了阴阳通调。在选穴部位上以头项部为首;从腧穴归经分析,以膀胱经、督脉为首选;从使用频次分析,以经外奇穴、督脉、任脉为主。督脉络于肾,上通于元神之府,故“病变在脑,首取督脉”[16]。膀胱经与督脉伴行于人体背部,其所属背俞穴对于人体的脏腑具有重要的调节意义[17],督脉可通过膀胱经的背俞穴发挥对脏腑的调节功能[18]。任督二脉同起于胞宫,相交于脑,共主人体阴阳。张景岳有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任督二脉协调既济,可使人体阴平阳秘,充养元神之府[19]。

3.2 数据挖掘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当中,置信度最高的腧穴配伍共3 组,其中申脉-照海配伍中,两穴通于阴跷、阳跷两脉,《灵枢·寒热病》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阴气盛则瞑目”,两穴共用,可通调阴阳经气,是治疗失眠的固定搭配[20]。百会-足三里-神庭与百会-印堂-神庭当中,百会居于巅顶,为三阳五会之所,刺之可通调阳气,醒神开窍。研究发现,针刺百会可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失眠症状[21]。《针灸大成》载:“神庭主惊悸不得安寐”百会与神庭合用,可通督启神,醒脑安神。印堂属督脉,在神志疾病中使用频繁,具有良效[22]。足三里属胃经下合穴,刺之可补益气血,滋养宗筋。其高频使用与现代研究发现“脑-肠轴”理论一致,可以在改善失眠的同时改善其他胃肠症状。在设置网状关联分析链接数≥45后得到核心腧穴配伍为百会-神门-三阴交,内关-神门-三阴交。该结果与频数统计以及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

聚类分析中,22 个腧穴可聚为4 个有效组别,其中第1组以申脉、照海配大陵、上星、水沟,以通调阴阳,清心安神,通督醒脑[23]。第2 组当中的心俞为背俞穴,与心气相通,可疏调心经经气。第3 组为关元、气海、中脘,该组穴位均位于任脉,具有培补元气的作用[24]。第4 组中三阴交与足三里可强壮补虚。内关、神门调节心经经气,疏通气血,宁心安神[25]。百会、印堂、神庭一脉相通,通调督脉,安神定志[26]。四神聪前后位于督脉,左右毗邻膀胱经,可引阳入阴,益肾健脑。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与胆经风池相配,疏调肝胆,清热安神[27]。太溪、丰隆相配,共奏滋阴化痰之功[28]。以上可见,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腧穴配伍以“调和阴阳”“养心安神”“补中培元”“通督调神”为治疗原则。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筛选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腧穴优选处方:主穴为申脉、照海、百会、印堂、神庭、四神聪、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该处方配穴以督脉及心经腧穴为主。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阳气。现代研究发现,针刺督脉特定腧穴,可促进中枢神经的活动,刺激多巴胺以及五羟色胺等物质的产生,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29]。心主血脉,主藏神,二者相互影响,心血濡养脑髓以化神养神[30]。张锡纯指出:“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出于心。”可见心气与脑相通,才可神清寐安。督脉与心经相交,可将心神上输于脑,补益脑髓[31]。该处方中诸穴相配,体现了“通督养心,调神补元”的配伍规律。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与整理分析,筛选出临床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优选处方,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有利于针刺治疗方案的系统化、规范化。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对针刺手法、针刺的刺激量以及功效之间的关系未能进行分析,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百会选穴腧穴
整体观念在推拿治疗近视中的运用探析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选穴规律
旅途止泻按脾腧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的选穴研究
电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
针治奇疾奇验医案
“三才逆灸法”干预高血压前期即刻效应临床观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7例
基于云服务的成人远程协作项目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