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基于最近发展区的障碍教学法实践

2022-05-29姜宁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小学数学

[摘  要] 障碍教学法是以“障碍”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触发学生去探求突破障碍的方式方法,达到下一个发展区自然生成。文章通过阐述基于最近发展区的障礙教学法的执行和实施过程,探讨这一教学法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以构建良好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障碍教学法;最近发展区;小学数学

维果茨基推崇“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起探究欲望,让学生有效超越最近发展区,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时应明确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计适切的“障碍”,让学习变得富有挑战性,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触发学生去探求突破障碍的方式方法,达到下一个发展区自然生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结合多个课例,阐述基于最近发展区的障碍教学法是如何得以执行并实现的。

一、悬念障碍,引发探究兴趣

悬念就是指教师从小学生好奇心强等特征出发,创造一种科学的或进行一种创新的学习,引起学生产生各种疑问,使探究活动一触即发。悬念障碍的核心就是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因此,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拟出创意性问题来设计“悬念障碍”,诱发其探究兴趣,使其主动投入揭开谜底的教学活动中。

案例1  3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今天给你们一个机会来考一考老师,看你们是不是能难倒老师。

师:你们任说一个数,我可以立刻判断它是否为3的倍数。(学生跃跃欲试,各个绞尽脑汁地抛出数字,而且有的数字大到只能使用计算器进行验证,教师都能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判断。学生一个个都对教师既崇拜又好奇)

师:其实老师能这样准确地加以判断,完全是因为已经掌握了3的倍数特征,那么它究竟有何特征呢?你们可以先猜一猜。(就这样,火热的辩论展开了)

生1:我觉得个位上是3、6、9时,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2:我反对,13、16、19都满足你说的条件,但它们并不是3的倍数。

生3:我认为十位满足3的倍数就行。

生4:我不赞同,随便举例,260就不是啊!

生5:我觉得应该和各个数位都有关联,但是如何关联就不清楚了。

……

就这样,教师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来精设悬念,将学生带入充满困惑之境,让学生产生迫切想要研究问题的冲动,这是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区的关键所在。

二、疑问障碍,诱发积极思维

学贵有疑,疑可以衍生心理上的困惑,只有拨动思维之弦,才能有所收获。当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并盼望可以迅速解决时,容易产生一种心理期待,这就是“疑”。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时常面临疑问,让学生体验这样的一种从质疑到释疑的升华,为问题的突破创造条件,从而顺利抵达下一个发展区水平。

案例2  认识厘米

师:大家看,老师手里有一根毛线,你能利用你手中的直尺量出它的长度吗?你觉得应该怎么量?(此问题的抛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讨空间,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讨论的氛围中)

生1:这个很简单啊,当然从尺子的顶端开始量啊!

师:是吗?这样量正确吗?你们试着量一量呢?(学生一边操作一边交流,很快发现生1度量方法上的错误)

生2:尺的顶端是没有刻度的,那前面一点的长度是无法计入的,肯定是量不出准确长度的。

师:那如何才能量出准确长度呢?

生3:应该从刻度0开始量。

师:非常好,那就请你们量一量各自手中物品的长度。(学生开始着手测量,并很快有了答案,并掌握了量法)

师:大家看,老师手上的这把尺子断了,刻度0已经没有了,该如何量呢?(学生的思维浪花又一次被拨动,新的学习需求再次产生)

生4:我从刻度4开始量起,这根毛线可以量到刻度10,一共6厘米。

生5:我是从刻度6开始量起的,这根毛线量到了刻度12,也是6厘米。

师:看来,在没有起始刻度时,我们可以从任意一个刻度开始……

可见,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模仿或被动的记忆,需要学生自身在行为与心理上产生积极的、能动的内在需求。本例中,教师连续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和不竭的探究动力,让学生走入思维的大观园,使其有疑、有思、有论、有辩,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构想、去创造,以获得测量的方法,体验测量带给人的创造性的快乐。

三、任务障碍,驱动主动探究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以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融入学习互动中。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基于其最近发展区设计出一些驱动式的任务障碍,驱动学生主动探究。

案例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我们一起来求以下几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一说你是如何求出的。

生1:可以将这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在长方形上,直至摆满,用了几个小正方形就是几平方厘米。

师:如此短时间内就给出解决策略,真是爱动脑筋的学生,那就让我们试一试吧!(学生跃跃欲试,进行操作,很快完成了第一个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进而继续探索下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生2:小正方形不够用了。(很快,学生发现这一方法的弊端)

生3:测量这个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不够铺。

师: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大家再想一想。

生4:我觉得可以先将这12个铺满,并做好标记,再移动这些小正方形,将其铺到未铺的位置,直至铺满。

生5:我认为只需要8个小正方形就能完成。如图1,这个大长方形每一排要摆5个小正方形,刚好摆了4排,因此一共需要20个,得出面积为20平方厘米。

师:你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学生。那还可以用更少的小正方形吗?(这一任务的抛出给学生的数学思考又增添了些许活力)

生6:这一次我用了6个小正方形,5个用于量长,1个用于量宽。(图2)

生7:我用得更少,只用了5个小正方形,4个量宽,1个量长。(图3)

生8:我的方法应该是用得最少的。只要1个小正方形就能完成,先用它去量长,需要量5次,再用它去量宽,需要量4次,所以可以完成任务。(图4)

师:哇,真是太厉害了,掌声是不是应该响起来……(掌声如雷贯耳,显然,生8的奇思妙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以上案例中,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开启当属比较成功。教学中,教师抛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用摆小正方形的操作形式,通过摆的过程,学生知道面积计算的“源”,并学会了“思”。进一步地,教师加大任务的难度,激励学生不断思考,实现“更少的小正方形”到“一个小正方形”的突破。此任务障碍法是让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启建立在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上,通过一个又一个任务的驱动,迫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明显可以感觉到学生思维的突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动力自然可以激励他们拾级而上,突破下一个发展区水平。

总之,一种教学法的应用需要经历反反复复的实践与思考,在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完善。笔者以障碍教学法为载体,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尝试,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求知欲和挑战欲逐步生成,思维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法是有益的,进而提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作者简介:姜宁玲(1998—),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小学数学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