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睡眠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

2022-05-24蔡媛媛周婧谢艳周慧芳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规管耳石睡姿

蔡媛媛 周婧 谢艳 周慧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眩晕,是最常见的前庭性周围性眩晕;其中,后半规管BPPV(PC-BPPV)发病率最高,大约占85%~95%[1]。睡眠障碍是BPPV患者眩晕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高血压等共病存在的情况下,非呼吸暂停的睡眠障碍(non-apnea sleep disorders, NSD)使BPPV发生的风险增加了2.357~3.658倍,其中慢性失眠症患者发生 BPPV 的风险最高[3]。耳石复位是治疗BPPV的首选方法,大量研究发现,患者复位疗效欠佳的原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受累半规管、精神因素、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4]。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有无睡眠障碍的PC-BPPV患者复位后的疗效,探讨睡眠障碍是否影响PC-BPPV复位治疗的短期疗效,并分析睡眠姿势侧别与单侧PC-BPPV患耳侧别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以2019年9月~2020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喉科经SRM-IV型BPPV诊疗系统明确诊断为原发性PC-BPPV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明确精神疾病并能够配合相应的资料收集、实验室检查及问卷调查;均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提出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完善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必要时行中耳CT、头部MRI、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排除标准:伴有脑卒中、中枢性眩晕、颅脑肿瘤等中枢系统疾病等;继发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外伤等明确诱因患者;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或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或服用精神药物史。83例患者中,男28例(33.73%),年龄52~67岁,女55例(66.27%),年龄46~67岁,中位年龄54岁。83例患者根据有无睡眠障碍分为睡眠障碍组(56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睡眠障碍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BPPV侧别、睡眠姿式侧别分布

1.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调查 PSQI量表简单易用,其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广泛应用在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5,6];该量表用于评定受试者最近1个月的主观睡眠质量情况,有7个项目(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项按0~3分等级计分,总分 0~21分,分值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国人标准:PSQI≥7分,认为存在睡眠障碍[2],并记录睡眠姿势侧别[7,8]。

1.3PC-BPPV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 所有患者均通过全自动前庭功能诊治系统(SRM-Ⅳ) 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耳石复位治疗。该系统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后台工作站组成,硬件系统包括全自动双轴三维运动旋转转椅、无线视频眼震的摄取采集摄像装置。软件系统即完成 BPPV 的诊断和治疗的计算机软件程序、眼震的存储分析程序以及旋转椅的旋转角度与速度控制编制程序。后台工作站用于对BPPV患者制定检查治疗方案和执行方案[9,10]。PC-BPPV诊断性试验主要是Dix-Hallpike 试验,全自动转椅每个动作均以90°/s的速度完成,以左侧PC-BPPV为例,患者端坐于旋转椅上,右转45°,向左侧后仰120°,观察记录患者有无诱发性眼震与眩晕反应,如有眼震和眩晕,待其完全消失,缓慢回到坐位。

当患耳向地时出现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旋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下极,旋转成分向地逆/顺时针眼震),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眼震持续时间<1 min 时诊断为管石症,>1 min 时诊断为嵴顶结石症。复位时,全自动转椅仍以每个体位变换均以90°/s的速度完成;以左侧PC-BPPV复位为例,患者端坐于旋转椅上,右转45°,向左侧后仰 120°,观察记录患者有无诱发性眼震与眩晕反应,如有眼震和眩晕,待眼震和眩晕完全消失,继续转动 130°到 250°体位,停留 60 s,继续转动回到坐位。

隔日复查,首次复位治疗完成后1周及1个月评估疗效,评估标准:位置性眩晕消失则认为治愈;位置性眩晕和/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则认为改善;位置性眩晕和/或位置性眼震未减轻,甚至加剧则认为无效,治愈或者改善则认为治疗有效,以此记录总有效率[11]。如果首次复位治疗后1周复诊时评估治疗无效则重复相应复位治疗。

2 结果

2.1PSQI量表评估结果 睡眠障碍组56例PSQI总均分为10.07±1.80分,对照组27例总均分为3.96±0.98分,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睡眠质量(2.03±0.71)所占分值最高,日间功能障碍(1.00±0.86)所占分值最低,两组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日间功能障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PSQI量表评估结果(分,

2.2两组BPPV治疗效果比较 由表3可见,睡眠障碍组和对照组治疗1周及1个月后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两组复位后1周、1个月有效和无效例数比较(例,%)

2.3BPPV侧别与睡姿侧别的关系 由表4可见,单侧PC-BPPV患者67例(右侧40例,左侧27例),其中40例患耳(左侧12耳,右侧28耳)与睡姿同侧,患耳与睡姿同侧的百分比为59.7%(40/67),两者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χ2=8.908,P<0.01),Pearson列联系数为0.340,低度相关。

表4 单侧PC-BPPV患耳侧别和睡眠姿势侧别例数分布(例)

3 讨论

眩晕是临床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之一,据报告,失眠等睡眠障碍是慢性眩晕住院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2]。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追问病史患者常诉合并失眠等睡眠障碍,因此睡眠对BPPV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

3.1睡眠障碍对BPPV复位短期疗效的影响 既往研究通过多导睡眠仪客观监测睡眠和PSQI主观睡眠质量测评发现,BPPV 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pnea hypopnea index,AHI) ≥5 次/小时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3]。原发性BPPV 的发病可能与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这些疾病可以引起内耳毛细血管损坏、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从而引发内耳代谢平衡失调,椭圆囊损伤、耳石脱落,以及前庭神经元变性等,最终导致BPPV的发生。睡眠障碍患者由于夜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结构紊乱,容易诱发呼吸暂停,机体组织器官缺氧,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系统性疾病。

本组对象中,睡眠障碍组患者PSQI总均分为10.07±1.8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96±0.98分)(P<0.05),睡眠障碍组患者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与日间功能障碍等维度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耳石复位后1周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睡眠障碍组较对照组低,说明睡眠障碍可能影响了BPPV复位治疗的短期疗效。虽然评估BPPV的短期疗效也至关重要[11],但睡眠障碍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慢性症状,对BPPV的影响可能也是长期作用的结果,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而且BPPV有一定自限性,大约35%~50%患者不通过复位治疗也可逐渐缓解或自愈[1],因而,睡眠障碍对BPPV疗效的影响需要纳入更多样本进一步研究。

前庭康复后,眩晕患者的情绪以及生活质量通常都随着疾病症状而改善,但持续的睡眠障碍可能会阻碍这一过程[14]。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医生在BPPV患者就诊时应该考虑其与睡眠障碍共病的可能,从而提供更合理的诊疗策略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BPPV的治疗效果,减少眩晕复发。

3.2睡姿侧别与单侧PC-BPPV患耳侧别的相关性 耳石器由椭圆囊和球囊组成,位于椭圆囊上端底部和和球囊前上部的上皮增厚区为囊斑,分别是前庭神经椭圆囊支和球囊支神经终末装置,囊斑最上层为耳石膜,上覆碳酸钙结晶体,即耳石[15]。正常情况下,耳石脱落与吸收之间呈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便会导致耳石的异常蓄积。

临床上,绝大多数BPPV患者主诉由仰卧位坐起、抬头或低头或翻身、起床时出现阵发性眩晕发作[7,16]。有学者[8]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研究发现,当耳石的直径大约为10 μm时,分别需要62个耳石微粒和490个耳石微粒才能引起管结石症和嵴顶结石症。有研究通过对耳石的体积及半规管横径比较计算后提出 “微耳石累积假说”,认为孤立脱落的耳石颗粒不足以引起任何症状,而长期以同样的姿势睡觉,脱落的耳石颗粒逐渐堆积达到一定的质量,将引起内淋巴流动而兴奋神经细胞,导致眩晕和眼球震颤[17]。

研究显示,成年人睡眠时习惯的睡姿侧别与醒来时的状态基本一致,即使是眩晕发作时也多保持同样的睡姿[7,8,18]。本研究中单侧 PC-BPPV患者67例,其中40例(右侧28例,左侧12例),患耳与睡姿同侧,占59.7%,两者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χ2=8.908,P<0.01);pearson列联系数为0.340,低度相关,提示长期向同侧卧位睡眠,可能易致耳石堆积从而引发BPPV。当然,半规管方向的解剖差异也可能促进或阻碍耳石的堆积。

总之,从本研究结果看,睡姿侧别可能与PC-BPPV患耳侧别具有相关性,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睡眠侧别,帮助决定起始诱发体位的方向,作为判断侧别的辅助方法,由此提高复位有效率;还可为与睡眠姿势有关的BPPV患者提供有用的预防和治疗指导。由于BPPV也常常是术后卧床的并发症,如情况允许,可建议这类患者术后经常变动头位,对防止BPPV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18];对健康人,通过适当改变睡眠姿势对预防BPPV的发生也有一定意义。由于例数有限,本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规管耳石睡姿
小鼠半规管造模的实验技术优势及其应用
嵴帽结石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
Dix-Hallpike 诱发试验双侧阳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都是“石头”惹的祸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耳石不是“耳屎”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糊涂觉和奇怪的睡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