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慢性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5-23郭彦婷丹东市第三医院精神科辽宁丹东118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运动障碍迟发性电功率

郭彦婷 丹东市第三医院精神科 (辽宁 丹东 118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中选出15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C3、C4、P3、P4位点的β频段脑电功率值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AIMS评分和TD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41%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肯定,减少异常不自主运动。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引起的一种严重毒副反应,其直接影响抗精神药物的治疗效果[1,2]。一旦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脑电地形图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TD主要表现为口、唇、舌等部位的不自主活动以及四肢、躯干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障碍,其发病率较高,严重的TD反应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骤然降低,给患者个人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临床上对TD还缺乏特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虽然能促进患者肌张力缓解,稳定外周运动神经元,但是很多临床研究发现单纯的药物治疗有效率不高。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将物理性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在TD治疗中应用。临床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伴TD患者存在广泛性的脑电活动异常,尤其是额叶、顶叶的α波较弱,θ波增多。基于这一神经电生理学特点,本院对患者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行为训练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选取155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中选出15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分组,对照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34~62岁,平均(50.3±11.2)岁;精神分裂症病程3~15年,平均(10.2±1.5)年;累计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间1.5~8年,平均(5.68±1.20)年。观察组78例,男40例,女38例,年龄35~64岁,平均(50.6±11.4)岁;精神分裂症病程3~16年,平均(10.4±1.6)年;累计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间2~9年,平均(5.75±1.24)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诊断为慢性精神分裂症;(2)伴迟发性运动障碍,且不自主运动均非精神分裂症的刻板运动、帕金森综合征等;(3)累计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时间≥1年;(4)年龄18~65岁;(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器质性病变、帕金森病、癫痫、恶性肿瘤、颅脑外伤的患者;(2)近3个月服用过免疫调节剂、抗氧化药物者;(3)既往有酒精、药物滥用史者;(4)伴有色盲、色弱、口吃、聋哑等障碍者;(5)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选择氯氮平、利培酮或奥氮平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物理治疗:选择大连华康达医疗公司生产的YZB/辽0478-2005型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将电极安置在C3、C4、P3、P4点,然后结合患者的脑电功率给予相应的刺激,以治疗初始时C3、C4、P3、P4点的α、β频段脑电功率值作为基线值,然后在治疗中当4个位点的脑电功率值升高时则给予正性刺激,若脑电功率值低于基线值,则给予负性刺激。治疗中要求患者集中注意力到显示屏的画面上,努力控制画面的运动。每次40min,每治疗15min后休息10min,每周治疗2次。在治疗过程中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评估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

1.3 判定标准

在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临床治愈: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的减分率≥75%;显效: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的减分率在50%~75%;有效: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的减分率在25%~50%;无效: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减分率不足25%或是出现增加的情况。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定量脑电图功率谱分析,记录四个位点的β频段脑电功率值;(2)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进行评估,其共有12个条目,1~10个条目采用0~4分计分,11~12条目评估是否存在牙齿问题,得分越高则表明TD症状越严重;(3)治疗前后采用迟发性运动障碍评定量表(TDRS)评测,共有44个条目,采用0~5分的计分法,得分越高则表明障碍越严重;(4)安全性指标:治疗期间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4.0软件检验数据,计数/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中临床治愈19例,显效25例,有效3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中临床治愈12例,显效27例,有效2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χ2=5.140,P=0.023。

2.2 两组的脑电功率值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四个位点的β频段脑电功率值均有明显提高,P<0.001;但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脑电功率值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四个位点的β频段脑电功率值(μV)

2.3 两组的AIMS评分和TDRS评分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AIMS评分和TD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且两组治疗后的AIMS评分和T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P<0.001,见表2。

表2. 两组的AIMS评分、TDRS评分比较

2.4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3.讨论

迟发性运动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而产生的运动系统不良反应,其治疗难度较大。由于TD是不可逆的,因此致残率较高,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减退,多数患者难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许多伴有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还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进一步影响社会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患者运动症状的效果有限,临床上急需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脑电地形图的出现,临床上对人体大脑的脑电功率研究更加深入,脑电功率反映的是该位点脑细胞的活性[3-5]。

脑电生物反馈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能准确测量神经-肌肉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异常活动状况,并且将这些信息方达成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从而反馈给受试者,使得受试者能选择训练某一频段的脑电波,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在顺利接收到信号后能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集中注意力完成相关指令,实现对脑电波的处理,进而控制肢体活动,改善不自主活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其反馈视觉、听觉信息来让患者了解到自身生理功能变化,从而能遵医嘱有意识的调节生理功能,目前该疗法已在精神疾病领域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一定成就[7,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3、C4、P3、P4四个位点β频段的脑电功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伴有TD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功能损害部位可能位于患者的额、中央、顶区,可能存在局部的脑细胞损害,导致脑电功率下降。而应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行为训练则能通过选择性的进行某些频段的训练来提高特定频段的脑电波,从而促进患者运动症状的缓解,达到治疗目的。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TDRS评分和AI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且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在伴有TD患者中进行行为训练能促进局部脑电功率的提高,促进患者异常不自主运动减少。

综上所述,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肯定,有助于促进脑电功率值增加,减少异常不自主运动,改善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迟发性电功率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基于PCC-CNN-GRU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血浆组织因子水平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关系
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18.2电功率(教学设计)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第11讲 电能与电功率专题复习
ADC值在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中的价值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