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屿之战”位置考

2022-05-22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戚继光倭寇宁德

郑 权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2)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时人汪道昆评:“要以为丈人,为司命,为社稷之卫,为不二心之臣,则戚少保其人当世无两。”[1]1227。

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是“戚家军”连战连捷的保证:一是战前周密准备,“须是未战之前,件件算固全胜”[2];二是灵活作战,“形势既殊,而因形措之法,亦必各异”[3]52;三是攻守结合,“自古防寇,未有专言战而不言守者,亦未有专言守而不言战者,二事难以偏举”[4];四是歼灭战,“况倭非大创尽残,终不能杜其再至”[5]18,一战毙敌,取一劳永逸。

“横屿之战”作为贯彻治军思想的模范战役,重要性不言而喻。范中义所著《戚继光传》中有“横屿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6]156,而所标“横屿”与今日的“横屿岛”大相径庭,虽历经四百多年的风蚀雨浸,但基本轮廓、海岸线应不至全非。因范著为研究戚继光的权威学著,故有必要重新对“横屿之战”的战场位置进行真实有据的考证,以还原历史。

一、“横屿之战”来因去果

自元以来日本海寇就已存在,成员“有亡命、有武人、有海贾、有游氓、亦有中国部分失业人民,附徒为寇”[7],潜结内奸,多袭扰沿海。明初国力强盛,太祖绝外使,令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8],沿海筑防,倭寇未酿大患。自宣德、正统后,随着政治腐败,武备松弛,倭人来华贸易不尊限制,倭患遂愈来愈严重。

福建位于海防前沿,战略地位重要,闽东东临海洋,处闽浙之交,是福建海防重心。但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攻陷福清,三十九年攻福宁、陷福安,四十年陷宁德,至四十一年又陷永宁。宁德横屿是倭寇在闽东的老巢,福建卫所空虚、海备松弛,屡次围剿失利。福建巡抚游震又上疏,请求派浙兵援闽。在此危机之秋,世宗遂批示胡宗宪令戚继光领兵六千、督府中军都司戴冲霄领兵两千援闽,又以副使王春泽为监军,开赴福建抗倭前线。

有关戚继光、戴冲霄各领兵的数额存有争议,《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秋九月,往募义乌兵……得四千余人,其前绍兵弊习,一切反之,遂以成军。”[5]31又卷二:“八月,诏援江西,条陈十事……四、鼓募兵……十、期调发……速往义乌募兵。”[5]68戚继光首募四千义乌兵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四十年(1561)八月开赴江西前又提出募兵,应在此时戚继光招募二千,共六千余义乌兵。

《止止堂集·横槊稿中·闽海纪事》:“制府中军都司戴君领军二千佐予,意不欲行,强与具发,秋杪日抵玉融。”[9]122汪道昆《太函集》卷七十八《平远台勒功铭》:“胡公发精兵八千人。”[1]1595而《戚少保年谱耆编》:“督府中军都司戴冲霄亦率部兵千六百人佐之。”[5]82故戴冲霄领军二千较为可信。一是《止止堂集》为戚继光本人所撰;二是汪道昆与戚继光同事二十五载,福建倭患告急时,汪道昆亦受命前往浙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初一,王春泽主持会议,戚继光起草作战方略。未援闽前,戚继光谓:“吾闻贼坚壁福清,与诸将相持不下。他夷部复入横屿,拒绝岛中。宁德日告急,不暇间,第亟击横屿。”[5]82八月初四至初七,戚继光领部顺利推进至宁德附近。倭寇派李十板、张十一诈降,以侦虚实。戚继光识破阴谋,许其赎罪,二人洗心革面愿任向导。当地依附倭寇亦主动请罪者均赦免,争取了千余人反正。

“缘横屿在海中,去岸五里,潮来成海,潮退为泥,尚隔深港五道。”[3]28陆军进攻则难涉泥滩,即使成功,登岸也已精疲力竭,再行仰攻,更难以灭敌;水军进攻则易搁浅,难以逼近横屿。戚继光决定利用退潮之机,“负草填泥”涉滩登陆,将进攻定为八月初八白天第一次落潮之时。初八是一个月中潮水最小之时,民间有“初八、二十三,到处看海滩”之说,虽这二日潮水最小,横屿浅滩依旧可露出水面,登岛无问题。初八凌晨,戴冲霄部以李十板为向导,戚继光部以张十一为向导,分别向横屿挺近。八时抵达目的地,正退潮时,戚继光召集诸位将领做最后动员。“戚家军”列鸳鸯阵,衣提一尺,皆“人持草一束,填沟而进”涉过泥滩,水师以火炮支援。“及倭贼浮馘殆尽,收兵还岸,正申初刻,是月有八日也”[5]85,结束不过三点。共生擒倭寇二十九人,斩杀三百四十八人,烧死淹死六百多人,水师在海中斩杀不计其数,救出民众八百多人,“戚家军”牺牲十三人、轻伤若干人。《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二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2)六月庚戌,“生擒九十余人,斩首二千六百余级,焚溺死无算,夺被虏三千七百余人,印二颗”[10]。《明史》卷二百十二《戚继光传》:“斩首二千六百。”[11]5612恐有夸大之嫌。

倭寇在闽东的大本营被拔,更加畏“戚”如畏虎,沿海百姓又回到正常生活。戚公有诗《宁德平》:“孤城喜复愁还剧,草合通衢杂薛痕。废屋梁空无社燕,清宵月冷有悲魂。步兵涉海悬夷戡,飞旆降俘散蚁屯。且喜丈人在帷幄,愿从骥尾报君恩。”[9]17

二、“横屿”位置考析

“横屿”的地理位置,《戚继光传》[6]156《戚继光大传》[12]均作有“横屿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见图1)。通过卫星地图却出现了一个不同的“横屿岛”(见图2),将书中“横屿”和卫星地图“横屿岛”对比,二者差距甚大。

图1 横屿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图2 卫星地图中的横屿岛

卫星地图中“横屿岛”东北方向有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一南一北的两个海岛,又和书标有“倭寇”二字的两个岛屿形状相像,应确定是这一范围无疑。

历经四百多年岁月变迁,海岸线可能因海水冲蚀、人为改造而不断变化。是否还有另一可能,著者因一时疏忽而标错“横屿”位置?试从以下四个角度论证。

(一)地理信息

“缘横屿在海中,去岸五里,潮来成海,潮退为泥,尚隔深港五道。”[3]28“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11]5611“横屿居海中,仅线石可通,潮滥非舟莫渡,贼自恃为天堑。”[13]199“横屿岛”是三都澳中的一个小岛(今已因填海造田而与陆地相连),位于宁德东北二十里处,“东北南三面距离陆地较远,只有西面距离陆地较近”[6]148。有三点可明:一是“横屿”四面环海,倭寇凭之自恃无恐;二是“横屿”通过浅滩与陆地相连;三是“横屿”距离陆地最近的一侧约为五至十里。有一点可疑:书中明确岛屿西面距陆地更近,而所标“横屿”东、西、北三面距陆地较远,南近大陆,是图中最大岛屿,恐有自相矛盾之嫌。而其今日已通过海田与陆地相连,结合部亦不过一里长,五至十里更难以论说。“横屿岛是三沙湾内最西端的小岛,岛屿东临大海,远眺湾内最大的三都岛;西面与大陆相距三公里有余,遥望宁德市漳湾镇的海鹰、南埕、拱屿等村落。”[14]15一东临大海,二西距陆地六里,与范著中的地理描述亦相吻合。

范图中标“明军张汉水师部”的左侧岛屿和“横屿岛”极其相似,形状大小几乎重合,皆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形状。“岛屿陆地面积为250亩,主体由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构成。因形似一条卧于水面的长蛇,故当地人也称蛇山,岛屿北段称蛇头,南段称蛇尾。”[14]15“横屿岛”地形信息与“明军张汉水师部”的左侧岛屿几近符合。

(二)方志、地图

《宁德县志》中有作宁德海图[13]16(见图3),图中自北向南依次有“莲花屿”“盐田渡”“云淡门”“金垂渡”“漳湾汛”“东墙铺汛”“南埕”“港尾讯”等,大体勾画出明清时期宁德附近海域的地理状况,与当今方位大致相当。如按范著所画,“横屿”应在“漳湾汛”以北位置,图中却未有标注。较范著“横屿”大小稍差一筹的岛屿“云淡门”(范著“横屿”上面)却有呈现,不免生疑。或应是“横屿”着实可微,不标画出也无伤整体。

图3 《宁德县志》中的宁德海图

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有“福建全图”[15](见图4),此图制成于同治三年(1864年)。图中所标宁德附近海域的岛屿“云淡门”,下方是“留马屿”(今称留屿)而非“横屿”,“留马屿”下方则为“张湾寨”(今称漳湾镇),环环相证,由此应确定范著图中所标“横屿”实际应是“留马屿”。

图4 美国国会图书馆中的“福建全图”

《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上》中有“宁德市蕉城区文物图”[16](见图5),明确标有“横屿抗倭战场遗址”,大致方位与范图中标“明军张汉水师部”的左侧岛屿一致。至此看来,“横屿”位置应愈加清晰,范老师或因疏而将“留马屿”标成“横屿”。

图5 宁德市蕉城区文物图

(三)行军路线

八月初七日,即攻“横屿”前一天,戚继光“将兵尽列于张湾屯住,半夜祀孤魂以劝士气,三军为之心动,气倍激烈”,部队在张湾驻扎,举行大会追悼被倭寇残害之百姓,激励士气。次日戚继光亲领一部先行,“乃乘潮伏过兰田渡,又五里,有歧路,即留王如龙等兵二枝据港尾,军海岸以遏漏网”,分兵驻“港尾”防敌逃窜,又“乃督陈大成、吴惟忠、陈子銮、董子明等兵循张湾而行”[5]85。此时不知戚继光是亲率众将沿张湾北行到达登陆点,或是遣哨兵督促众将沿张湾南行于登陆点汇合。但有一点可确定,图示登滩点“张湾”应非登陆“横屿”之地。否则,戚继光何必费此周折,从张湾到兰田渡、港尾,最后再返回张湾进行登滩作战。

(四)军事角度

更窄更短的防线较更宽广的防线,更易于防守。倭寇一千多人盘踞横屿数年,筑营建房,设栅栏建城楼,凭天险易守难攻,“官军历年坐守,竟莫敢进”[5]81。范著“横屿”距陆地更近,防守战线极广,不利于防御。今“横屿岛”所需设防防线更短,更利于防御。进发“横屿”途中,戚继光“即留王如龙等兵二枝据港尾,军海岸以遏漏网”,一是戚继光对“横屿之战”的胜利有十足把握,二是踞守“港尾”可对倭寇逃窜进行有效阻截。在大部队登岸陷阵后,王如龙部能从“港尾”快速涉滩以支援“横屿”战场,侧面表明标“明军张汉水师部”的左侧岛屿也应为主战场“横屿”。

三、结语

通过史料与地图相互考证,“横屿”四面环海,为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地形,只有西面一侧通过退潮后的浅滩与陆地相连,范著所标“横屿”实为“留马屿”。且依据“戚家军”当日进军路线,应不至于自登陆地循绕一圈后再返回登陆。又倭寇只有一千余人,据大岛而不足,守小岛而有余,理论上占据大岛的可能亦是很小。

以上可几近明确范老师书中“横屿”地理位置应有误,以致十二年后问世的《戚继光大传》亦未曾校正。虽历经四百六十多年的沧海桑田,“横屿之战之‘横屿’”的名称与大致方位,至今应是未变。

猜你喜欢

戚继光倭寇宁德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宁德时代价值几何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姚渝永连环画选页 《戚继光御倭》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