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

2009-09-04李春莹

群文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倭寇历史日本

一、引言

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自此明王朝正式拉开序幕。“南倭北虏”一直是困扰明朝统治者的问题,其中南倭(即倭寇)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明日关系的“风向标”。倭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既促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又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既是日本侵略思想的最初表现,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史学家们对于倭寇的评价也是不尽统一。甚至有部分日本学者盲目夸大倭寇的英雄主义,妄图借此美化侵略。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朝期间倭寇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中日对倭寇的评价的差异,最后归纳并提出关于倭寇的历史地位的一点看法。

二、明朝倭寇的几大特点

(一)首先,明朝倭寇分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关于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的对比,现将相关资料归纳成表,以更好地呈现两者间的异同。

由上表可以看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着种种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后期倭寇在组成上的差异。从这一层面上讲,前期倭寇主要属于外族的侵扰,而后期倭寇则是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官民斗争。

(二)其次,倭寇中存在“真倭”、“假倭”以及“向导者”。

在前后期倭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后期倭寇的主要成员是中国人(“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也就是说,后期倭寇由“真倭”与“假倭”两部分组成,而且假倭不仅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甚至还掌握着倭寇队伍中的领导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假倭”和“从倭者”呢?

根据明史记载,由于当时明朝统治者“畏倭如虎”,所以明人便“袭倭服饰旗号”,伪装成倭寇,以谋求利益。具体的代表人物是王直(又名汪直)。翻查《明史》,可以看出:倭寇中“不以倭人来,以倭人来,自王直始”。王守稼《嘉靖时期的倭患》一文说得更加彻底: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团称为“倭寇”,王直集团也故意给自己披上“倭寇”外衣,他们其实是“假倭”。而“真倭”的大多数却是王直集团雇佣的日本人,处于从属、辅助的地位。

此时的倭寇不仅由中国人掌握大权,而且在中国沿海拥有大批的“胁从者”,日本史书记载为“向导者”。他们为当时的“倭寇”提供情报,以使其走私更为顺利。关于这些“向导者”产生的原因,史书中并没有过多地提及。但不难想象,当时的走私或倭寇贸易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经济利益,以至于他们与倭寇内应外合,共同分享利益。

(三)第三,亦商亦倭。

亦商亦倭与第二节的真倭假倭一样,同属后期倭寇的特点。在明人谢杰的《虔台倭纂》中,有这么一句话:“日本入贡则互市,无贡期无私市。”可见当时商人们在“无贡期”无法进行贸易。而在当时,私自进行海外贸易者被称为奸商,成为取缔的对象。商人们为了自己,不得不武装起来,同执法者做斗争。出于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商人们同倭寇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出现亦商亦寇的现象。如果说他们是做买卖的商人,可是他们有杀人越货的行为;如果说他们是从事掠夺的寇盗,那么他们又从事商品的买卖。所以说他们是亦商亦寇,具有双重性格。初期海禁不严时,他们来往于东西洋之间,主要从事商业活动,是商人;后期海禁变严,他们为了生存,变成了倭寇。所以在明人谢杰的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由此可以看出,是商人,还是倭寇,关键在与当时的政策是否阻碍了人们的自由贸易。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明朝的海禁政策已经阻碍了人们间的自由往来、互通有无,是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情况相违背的。

三、倭寇的历史地位

(一)中日历史学家对倭寇的评价

以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倭寇的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很大的区别,对于他们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给与正确及客观的评价。翻查先行研究,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史学层面还是在文化交流的层面,中日学者对倭寇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可惜的是,对于倭寇的历史地位涉及的较少。就算有所涉及,也是各执一词,不能统一。这种学术定位上的混乱导致了许多人在对倭寇的认识上产生了偏差。

有部分学者认为,倭寇的出现属于侵略行为,破坏了两国人民的正常往来。但是海禁在先,倭寇出现在后,原因与结果不能颠倒。在看到倭寇的破坏行径的同时,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统治者镇压的残暴。与之相对,有部分学者对倭寇的行径大加赞美,称他们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者”。甚至有部分日本学者对倭寇的行为不加批判,对其“勇敢”大加赞美,企图通过美化倭寇来达到美化侵略、美化战争的目的。这种观点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还不利于后世对倭寇的客观认识。

针对在倭寇的历史地位上的认识混乱,笔者希望通过对第一节倭寇特点的总结归纳,概括出倭寇的历史影响,并试着对倭寇的历史地位做出评价。

(二)倭寇的历史地位

既然倭寇分为前后期倭寇,而相互之间又有较大的差别,我们对倭寇做出评价时绝对不能“一刀切”,对所有问题一概而论。

首先,前期倭寇促进了朝鲜高丽王朝的灭亡,使朝鲜的民族意识高涨,最终在推动李氏王朝的建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这点上来看,倭寇的出现揭示了社会的动荡,统治层的腐败,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倭寇的掠夺中,不仅出现了对人的掠夺,而且还出现了虐杀中朝人民的残酷行径,其目的在于想通过假道朝鲜,“侵中国,灭朝鲜而有之”。这是日本侵略行径的最初表现,对中国沿海居民造成的伤害是毋庸置疑并应该加以批判的。

而在后期,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即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正如历史学家林仁川先生等提到的一样:嘉靖时期的“御倭”战争是一场中国内部的“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 倭患与平定倭患的战争,主要是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不是外族入侵。嘉靖年间的大祸(即所谓倭患)是明代海禁政策造成的后果。“凡违禁私贩出入海上者,官府皆以海盗视之,严予剿除。彼等既不能存身立足,自新复业,则只有往来行剿,或奔命他邦,开辟生路”。 闽南士绅投身海上贸易,无非以追逐个人私利为动机,难免有蔑视朝廷法令与地方官府之讥,但就促进闽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应不无正面意义。

四、总结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王朝时期的倭寇的历史地位意见不尽统一,在二十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中,甚至还把倭寇解释为“明时侵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这类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应该予以及时地纠正。

本文把明朝时期的日本倭寇按性质的不同分为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并对各自的特征做出了简要的分析。通过对倭寇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前期倭寇主要由日本人组成,他们烧杀抢掠,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了伤害。应该看到部分日本“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倭寇及其行为的美化是毫无根据、别有用心的。但同时,由于后期倭寇的领导权转移到了中国人的手中,明政府与倭寇的斗争就不再是本国统治者与外族侵扰的斗争,而是本国人民内部的官民斗争。而这类斗争的深层原因在于当时明朝的海禁政策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的流通。所以,后期倭寇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商品流通方面有着一定的正面意义。

学界对于倭寇的历史地位的看法,在短时期内还难以达到统一。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掺杂了过多的民族情感并不利于对问题的认识。在倭寇问题的研究上,不仅要看到中方学者的论证,也应适当关注日本学者的研究,以便更为客观地去认识问题。

参考文献:

[1]明史(卷三二二).日本传.

[2]太田弘毅.倭寇—商业.军事史的研究[J].春风社.

[3]戴裔煊.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M].北京:中国社会科技学出版社.

[4]三田村泰助.世界の歴史14明と清[M].河出書房新社.

(作者简介:李春莹(1986.3—)女,汉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日本近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倭寇历史日本
探寻日本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明代中日堪合贸易终止原因刍议
试论明朝嘉靖时期倭寇猖獗的政策和制度原因
新历史
日本神社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明初倭寇海上三角“贸易”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