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的介词化研究

2022-05-22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介词谓语状语

张 天 琪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语法化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比较成熟。至于介词化的研究,若没有确定的介词判定标准和方法,研究便无从谈起。连动结构是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一个重要句法环境。在“V1+N1+V2+N2”的句法环境中,V1较容易虚化为前置介词,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来判断一个字是何时作为介词使用的。例如《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有天下。”[1]其中“朝”处于V1的位置并且在句法上具有独立性,此时“朝”仍作动词,并未作为介词使用。又《后汉书·卷十七·岑彭传》:“四年春,戎乃留辛臣守夷陵,自将兵沿江溯沔止黎丘。”[2]“沿”亦作动词,搭配宾语“江”,谓顺江而下。

何洪峰提出汉语中的字词虚化为介词的主要语义机制是“扩展”和“去语义化”[3]。“去语义化”可以看作是“语义漂白”,即字词作为介词时失去了它的本义,使用义素分析法,可以通过考察字词的词义词性的演变来看它何时作为介词使用。

马贝加提出了语义结构分析法[4],即“V1+N1”虚化,降为状语,V2则升级为主要谓语,也就是说,“V1+N1”是否可以重新分析为“V2+N2”的状中结构,或者“V2+N2”能否与“V1+N1”重新分析为动补结构。比如,《水浒传》第一回:“但见那条大蛇,迳抢到盘陀石边,朝着洪太尉盘做一堆。”[5]这里的“朝”可以看作是V1,“洪太尉”可以看作是N1,“盘”可以看作自动词V2,此时的“V1+N1”已经虚化,可以重新分析为“V2+(N2)”的状中结构。又《齐民要术》卷二的种瓜第十四篇有句:“瓜引蔓,皆沿茇上。茇多则瓜多,茇少则瓜少。”[6]111-112其中“沿”位于V1的位置,后接N1“茇”,此“V1+N1”可以重新分析为“V2+(N2)”,即“上”的状语修饰成分。

综上所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判定介词:连动结构“V1+N1+V2+N2”中,“V1+N1”或者“V2+N2”是否具有句法独立性;义素分析法,该字的语义在具体语境中是否被漂白了;语义结构分析法,“V+N”是否转化为状语修饰成分或者补语成分。马贝加就“沿、往、望、朝”等介词的产生已有相关论说[7-8],在理清“沿”义项的基础上,利用上文提到的三个介词判定方法历时考察,把握“沿”用法的变化以及向介词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同时,借助其他顺义介词,利用词例佐证“沿”的语法化进程。

一、“沿”的义项

结合《汉语大词典》[9]和《辞源》[10],“沿”主要有动词义:顺流而下;遵循,因袭。有名词义:边。有介词义:顺着,照着;随。然而,其介词义从何而来?

Claude Hagège认为介词语法化的源动词或源名词,多表示身体概念、空间概念或抽象概念[16]。“沿”的介词用法表示的是空间义,据“沿”动词与名词义的产生时间及其包含的语义特征,其介词义当从动词义“顺流而下”发展而来。

二、“沿”的历时考察

(一)周

(二)春秋至汉

搜语料库,该时期“沿”共13例,用法有二。其一用作动词,表顺流而下,包含语义特征[+水边][+向下][+移动]。同时“沿1”可独立作谓语,后接单音节宾语,如“海、江、汉、波、夏”等,且用以引出对象的“于”消失,即“沿1+N”。然“沿1”所配宾语,囿于水类。其一亦为动词,表因袭,即“沿2”,或接宾语,如“乐”,或不接。

例3 于是越王句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19]335

例4 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20]

(三)六朝

该时期“沿”共88例。“沿”仍旧例,“沿1”用作谓语,表顺流而下,后承宾语为单音节体词性,如“沿波”“沿流”等。然“沿1”开始出现在连动结构“V1+N1+V2+(N2)”中,“沿1(V1)+N1”逐渐转为状语修饰成分,“沿1”不再完全独立,V2的位置上出现运行动词“上、下”等。该结构导致“沿1”渐渐退出主导地位,其核心动词义[+移动]渐渐衰退。同时,该动词后接宾语的范围扩大,不啻河流类名词,如“心、茇、根、长谷”等,其语义成分[+水边]亦逐渐消退。该时期沿出现新用法介词“沿3”,表对象义。“沿1”所配宾语具有[+线性]的特征,表示一种路线,当宾语非路线,即[-线性],则生“沿3”。其所配宾语为单音节体词性词语,是动作行为跟随的对象。而表承袭、依照义的“沿2”继续作中心谓语。

例5 桂枝折兮沿岁倾,瑶华碎兮思联情。[21]2064

例6 测恩跻逾逸,沿牒懵浮贱。[22]

例7 臣沿心之请,丹识以倾。[23]

例8 故沿情察讼,鲁师致捷。[21]124

例9 瓜引蔓,皆沿芨上。[6]111-112

例10 往视之,槎乃移去,沿流下数里,驻湾中。[24]83

例5和例6“沿”表对象义,后搭配表示行为跟随的对象,其后V2为变化类或动作行为类动词。如“桂枝折兮沿岁倾”中搭配表示对象的“岁”,指随岁月衰退;又“沿牒”谓随着选补的文牒而调迁。例7至例8,沿者,循也。例7“沿心”犹“由衷”,为句中定语修饰成分。例9至例10“沿”搭配的宾语类别突破河流类,且处于连动结构的V1位置,动词“沿”开始虚化。如“沿芨上”,N1的语义范围扩大,这些成分的变化导致其中“沿”的语义成分[+水边]衰退,而V2上运行动词的出现也促使“沿”中标志动词的语义成分[+移动]渐渐消失,“沿”蕴含的方向义内涵也在扩大。但其虚化不完全,“沿”处于动词与介词两可间。在例10“沿流下数里”中,“沿”的动词性仍然较强,可以理解为顺流而下义。

(四)隋唐

隋唐时“沿”例凡200。其本义用法延之,作谓语接河流类宾语,其承袭义用法亦保留,如“沿革”等。该时期“沿”继续朝介词迈进,其后搭配的宾语范围进一步扩大,朝一般的空间位置发展,如“江、涧、山、路”等。“沿”的语义成分[+向下]基本消失,从特指朝下,发展到表示所有方向。在“沿+N1+V2+(N2)”中“沿”的动词义[+移动]基本漂白,退位让贤,V2则一跃成为中心谓语。“沿+N1”成为句中修饰成分,主要作状语,亦可见定语用法。

例11 王者之制,沿革迭起,方割成灾,肇分十二。[25]

例12 夏四月,帝自帅中军,汎舟沿流,九日而到甘城。[26]19

例13 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27]

例14 将欲驾幸,焉用择时假有妨于刈获,则独可蠲免沿路租税。[28]

例11“沿”表承袭,“沿革”搭配典籍中多见。按语料库,六朝时“沿革”例凡3(占比3.41%),隋唐时有例97(占比48.50%),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使其渐趋凝固,朝合成词发展。《说文·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11]55去其皮毛,则有变化,故引申为一般的更新、变革义,“沿革”则表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例12延续“沿”本义的用法,表顺流而下。例13至例14,“沿”则用为介词,表顺着、沿着。介宾短语“沿+N”主要作句中状语修饰谓语,如“沿济南历城”修饰“步上”等。或用作定语,如“沿路租税”等。在这些例句中N1已经从具体的空间位置朝一般迈进,“沿”表示向下、水边的语义特征也随之消退。

(五)五代至宋

该时期“沿”之用例共有281例。“沿”搭配的宾语类别极为丰富,均为体词性,表示动作行为经过的路线,介词“沿”已形成。按语料库,该时期首次出现“沿着”的用法,然用例少。

例15 臣知上国之兵,当炎暑之时,沿吴、蜀之境,难为用也。[29]1312

例16 诸王惧,披发沿垣而呼曰:“官家救儿命!”[30]762

例17 领将陵母,髡发齐眉,脱却沿身衣服,与短褐衣,兼带铁钳。[31]70

例18 观属文,不旁沿前人,时谓与韩愈相上下。[32]

例15至例16,“沿”用作介词,后搭配表路线义的宾语,如“吴蜀之境、垣”等,表顺着、沿着。例17及例18,“沿”仍为介词,表随、随从,如“沿身”作定语修饰“衣服”,表示随身的衣物。

(六)元明

例19 陈祈慌忙缩退,飒然惊醒,出了一身汗,只见妻子坐在床沿守着。[33]

例20 覆身转来,将秋公扶起,坐在阶沿上,那老儿放声号恸。[34]73

该时期出现名词“沿”,表示(某物的)边,如例19至例20,“床沿”“阶沿”等。动词“沿”包含“沿顺”的义素,则可自然引申出“(某物的)边”的义位。同时,该时期“沿着”例增多。“沿着”多搭配多音节名词,如“江岸”“一条小溪河”等,“沿”则倾向单音节,如“河、江、边”等。

三、沿顺义介词的语法化

李金凤系统梳理了晚清以来各类介词的存续情况,不再局限于“时间处所类、对象范围类、方式凭据类、原因目的类”这种分法,而是将介词划分为空-时域类、核心意义类、关系类,并研究这些介词的句法功能及语义功能。空-时域类介词又可再次细分:表起始、表所在、表所到、表经由、表方位、表临近、表沿顺、表相距、表时机,其中沿顺类介词有:沿(着)、顺(着)、随(着)、贴着。以“顺”“贴着”为词例,从这二者的演变路径,可以看出部分动词语法化进程中的共性[35]。

《说文·贝部》:“贴,以物为质也。”[11]127如《宋书·卷六十四·何承天传》:“时有尹嘉者,家贫,母熊自以身贴钱,为嘉偿责。”[21]1702唐五代时引申出动词义“挨近”,如唐杜甫《燕子来舟中作》:“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36]而该时期首次出现动词“贴着”,如《敦煌变文选·卷二·庐山远公话》:“贴著俯近心肝,禀气成形。”[31]259例中“贴着”作谓语,后搭配宾语“心肝”。至宋朝,“贴着”开始用于连动结构“贴着(V1)+N1+V2+N2”中,“贴着+N1”可重新分析为介宾短语,如明陈炜刻本《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战国汉唐诸子》:“却不似参禅修养人,犹是贴著自家身心理会也。”[37]元明时期,其位于连动结构的频率增加,如《醒世恒言》卷七:“钱青见不是头,除了头巾,急急的跳上床去,贴著床里自睡,仍不脱衣。”[34]122-123在以上谓词性的连动结构中,表义重心逐渐后移,前次后主的格局渐渐形成,“贴着”开始失去动词性,逐渐虚化,如“贴着席棚”可分析为状中结构以修饰“立”,“贴着席棚”与“立”的语义关系为路线与行为。清以后,“贴着”介引的宾语范围不断扩大,其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顺着、沿着。如《小五义》第十九回:“仍然贴着船底过去了。”[38]

《说文·页部》:“顺,理也。从页从巛。”[11]180朱骏声于《说文通训定声》以为顺乃“人面文理之顺”顺表顺应,顺从[12]2491,如《淮南子·时则训》:“诘诛暴慢,顺彼四方。”[39]六朝时,“顺”后开始出现V2,句义重心渐渐后置,“顺”逐渐具备介词性,然此时期仍介于动介两可。《齐民要术·杂说》:“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6]164其后“顺”搭配宾语的范围不断扩大,“顺+N”转为状语或定语成分,“顺”的介词性越来越显著,表示顺着、沿着。《旧五代史·晋书九·少帝纪三》:“遂潜兵尾其后,顺风击之,契丹大败。”[29]1103

“贴着”“顺”与“沿”作为动词时有着类似的语义特征,即表示具体的空间域、表示一定的移动。而这些动词向介词转化时也有着相似的语法化进程。三者皆源于动词,初期用作动宾,因经常用于连动结构,逐渐转为状中。且因宾语范域扩大,其语义从表示一种具体行为发展到表示抽象概念。

四、“沿”的语法化动因

(一)句法位置

连动结构可容纳多种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非常容易被重新分析为偏正。连动结构中由于表义重心的后移,会形成前次后主的格局,而前项V1动词的语法功能会弱化,逐渐会虚化为介词。“沿”原本作为运行动词,是句子中心谓语,搭配水流类的名词宾语,表示事物在一定空间内的移动变化,如《国语·吴语》:“于是越王句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19]335其后若出现另一个动词V2,便会成为诱因,导致“沿”语法化,如《梁书·卷一·武帝本纪》:“甲楯十万,沿波驰艓,掩据新亭。”[40]该“沿”介于动介,“沿波”与“驰艓”可理解为并列的两个动作,亦可理解为状语成分“沿波”修饰谓语部分“驰艓”。但当V2转变为运行次类,在该结构中“沿”便逐渐丧失实词义,V2则成为句义的重心。如《搜神记》卷十一:“往视之,槎乃移去,沿流下数里,驻湾中。”[24]83该例“下”作为表义重心,“沿”失去原本的动词义,虚化为介词,表示空间概念。

(二)语义泛化

(三)认知因素

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变换的过程,在客观的语言发展进程中,人主观的认知最终确认该变化发展。语法化总是由实至虚,从虚到更虚,Heine等按“具体—抽象”的次序给认知域排序: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41]。“沿”本义顺流而下,是事件域,人们借助这一具体概念进行联想,去理解更为抽象的概念,某种动作行为是在某空间进行的,由此借助隐喻,投射到空间域。

五、结语

虽然“沿”有几个义项,“沿”的本义为“顺流而下”,动词性。六朝前,“沿”独立作谓语,后接单音节、水流类的宾语,即“沿+N”。六朝以后,“沿”渐渐失去独立性,在连动结构“V1+N1+V2+(N2)”中,V2的位置上出现运行动词,“沿(V1)+N1”逐渐转为状语修饰成分。同时,“沿”后宾语范域不断扩展,从水流义扩大至一般的路线义,由此其语义渐渐消退。宋以后,“沿”的介词性渐渐加深,其语法化不断推进,从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发展到表示抽象的关系,该时期也出现了“沿着”的用法。“沿”的语法化受到句法、语义、认知等因素的驱动,其进程也可从同为沿顺义介词的“贴着”“顺”得到印证。

猜你喜欢

介词谓语状语
非谓语动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非谓语动词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介词不能这样用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非谓语动词
状语从句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