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研究

2022-05-22高莲红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班级管理

高莲红

摘要:小学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应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实现上述目标,要求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了解目前发展状态下学生身上呈现的不同问题,针对性进行方法变革,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形成相关素养。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提升自我意识的调空能力,增强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让学生学会战胜挫折。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小学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方式。

关键字:班级管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一、把握学生特点,实施赏识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所以,小学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也担负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身体健康的工作。作为一名班级教育的管理者,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全方位发展。

教师工作中,尊重对学生有着关键的作用,直接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格培养相挂钩。所以,当教师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时,首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小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在欣赏教育工作中的不同特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特性,例如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够在今后的交流中进行有效的沟通。赏识教育能否有效实施,了解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小学班主任秉承时效性的原则,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的行为表达适当的赏识鼓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赏识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营造优秀环境,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优秀环节的构建会吸引学生的参与,是教师在课堂内综合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主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秉承上述思想观念,让学生能够以最佳状态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最大限度解决学生在心理意识上呈现的不同问题。优秀环境是吸引学生参与的根基,教师在此环境下主动配合学生营造优秀的氛围,会让其在参与中形成积极品质。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班会,将班会分成两部分进行。首先,第一部分班长负责记录,教师实际走出教室,将班规中的发言权归还给学生,学生根据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班级管理的相关期许进行分享。班长作为会议的记录者,将重要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后半堂的班会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讨论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自己对不同事件的观点,让学生模拟教师的行为、以及对待事物的分析角度,形成正确思维品质。

三、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每个班级都有几个"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在课堂管理中最容易出现问题,并且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尽管一些教师绞尽脑汁用了各种管理方法,但总体影响很小。原因是忽略了心理学,负责"问题学生"的教师在管理学生时会将其视为"问题学生"。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这些学生的目的是消除其缺点。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果不仅会产生很小的影响,甚至会成为"问题学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对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管理的态度也变得消极。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积极的心理学对"问题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教师应保持积极态度,并评估问题学生的心理,有必要考虑到问题学生的内部需求,使学生拥有更积极的心理和思考能力,从而消除"问题学生"的标签。

例如,个别学生经常很顽皮,经常取笑其他同学,并且做违反课堂规则的事情。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教师了解后,得知学生的家长在户外工作了很长时间。如果家长长时间不回家,学生会与家里的老人一起住,缺乏了父母的照料。这样,教师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学生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想引起他人的注意。教師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对待"问题学生",并告诉学生:"家长在外工作,可以为你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需要听家长的话,积极学习,并成为一个听话的学生,可以利用学业成绩为家长送上一份礼物。这样不仅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还调动了学生内心的潜在热情,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情感观念,从而消除了"问题学生"的标签,更愿意积极参与在学习和生活中。

四、家校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和建立的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重要的人或事,都会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定期为学生家长举办一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使得学生家长的教育方法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也使得学生家长以往秉持着的一些比较落后的教育理念能够得到改变,从而帮助学生家庭营造出一个更加良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并且,学校也应该积极发掘一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比较显著的家庭,邀请其到学校分享经验。

五、创新活动内容,拓展培养渠道

借助活动充分发掘每个人的积极力量,把学生积极的活动体验和品质渗透在丰富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满意、成功等积极的情绪,可以达到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例如可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视频讲解、领诵、男女生轮诵、全班齐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眼、耳、口、心、脑等感官并用,记忆潜能被激发。学生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者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学生通过诵读,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词汇,启迪了心智,受到文明礼仪、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在国学经典的熏陶感染下,学生真诚、友善、爱、宽容、心灵触动、持重等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得以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国家教育的具体需要和特点,给小学生开设更加生动、丰富,并且有趣味性的活动,在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原驰,张凡迪.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7):176-177.

[2]冯磊,黄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7( 6):7-8.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班级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班级“无课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