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与就业救助的机制创新研究

2022-05-15肖文昊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肖文昊(1998-),男,汉族,江西吉安人,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为经济、区域经济。

摘 要: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这与我国就业救助机制的发展存在紧密联系,经济水平与就业机制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我国就业救助机制的发展现状;其次,确定当前就业救助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就业直接决定家庭的收入情况和生活情况,也是当前现代社会的重要管理制度。我国就业救助机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上升期以及改善期,但是当前就业救助机制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包括劳动力鉴定机制不健全、社会与政府部门衔接缺失以及救助信息平台建设缺乏全面性等,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和就业救助机制的良好发展,则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就业救助机制的优化完善。

关键词:经济发展;就业救助;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9.044

0 引言

社会救助指的是国家以及社会主体,针对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群给予帮助,包括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使其能够维持正常生活,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就业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财政以及税收等相关政策开展扶持工作,针对生活较为困难或者有劳动能力,但是就业困难的人群开展帮助,其中主要包括失业人员残疾人员以及农民工等。该项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既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再就业,又能够降低企业经营负担以及人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解决自身问题。就业对每个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也是民生管理的根源,具有稳定劳动收入是民众保证自身生活良好开展的基本条件,是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必须管理制度,因此對就业救助制度展开管理创新,实现社会高效再就业,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提高社会发展稳定性。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在这一经济背景下,针对我国就业救助机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给予针对的解决方案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1 我国就业救助机制的发展现状

1.1 萌芽期

我国就业救助机制萌芽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1950年颁发了救急失业工人暂行办法,针对旧中国的四百多万名失业人员进行了安置和管理。另外,根据相关制度建立了合作社,充分组织在战争中导致伤残的士兵从事相关加工工业生产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残疾人就业的良好发展。1957年,国务院以及财政部针对烈士家属军人家属以及贫困群众颁发了相关贷款辅助以及税收减免政策,这也代表我国残疾人就业救助机制的开启。从该阶段开始,我国就业救助制度正式产生,但整体上看救助对象范围较小,无法针对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人员进行救助,这也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1.2 上升期

我国就业救助机制上升阶段主要指的是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到20世纪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从法律和政策方面给予了相关扶持,这也促进了我国就业救助工作的良好发展。并在1980年党中央推出了建设新就业方针,1982年针对盲聋哑和其他类型残疾公民给予相关社会帮助。就业保险制度在1986年正式成立,通过该项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劳动制度改革相配合,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在1995年劳动部门颁发了就业登记规定,并且在同年11月份颁发了职业介绍规定,1998年,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针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基本保障推出了相关指导,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也进一步加强了再就业建设力度,促进我国就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该阶段我国就业救助处于立法初期阶段,从上一阶段的单一主体逐渐向着多元化主体方向发展,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在就业领域中加入了竞争机制。该阶段我国经历也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整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处于制度转型阶段,因此就业救助的对象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为残疾人群和国企下岗员工采取了救助方式,主要为保障基本生活,无法针对困难群众给予相关的劳动技能提升。

1.3 改善期

我国就业救助机制改善时期主要为21世纪初期到现在,2002年中共中央针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给予了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建立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业政策框架。2005年国务院在原有再就业基础上,对就业政策展开了进一步优化完善,并且在2007年建立了就业促进法,以上一系列就业政策的颁发,促进我国社会就业救助工作向着长期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并在2008年针对促进就业工作通知进行了修订和发布。针对我国社会中的所有就业困难人群展开就业救助,国务院在2014年公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采用政府制定法规的方式对社会人群展开救助,不仅只有政府承担该项工作,还针对社会全部群众展开。该项制度从21世纪到现在,我国针对就业困难人群开展的相关指导政策逐渐增多,其中包含的救助对象从残疾人到下岗失业人员,再到社会中的全部就业困难人员,这也为社会就业的良好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帮助,在该阶段,无论是我国就业救助机制还是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2 就业救助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力鉴定机制不健全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就业模式逐渐从计划转变为市场导向。这一模式中,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就业救助都得到了良好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并且多元,就业救助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要想实现经济和就业救助机制的创新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我国存在劳动力建立机制不健全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以及社会为了维护城乡中困难群众的基本发展,建立了城乡低保制度。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部分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员,甚至残疾人需要接受就业救助以及安置工作的机会。但是,由于如果进行再就业则无法满足低保条件,并且工资与低保补助的相差较小,虽然该部分人员具有劳动能力,为得到低保补贴,部分人员拒绝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表示自己并没有劳动能力。当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劳动能力鉴定建立相应机制,加上在医院开展鉴定工作的成本较高,该部分人群在社会中并没有做出贡献,并且即便自身具有劳动能力也拒绝参与到社会就业中,这一现象不仅影响我国社会的就业发展,同时也影响市场经济发展。

2.2 社会与政府部门衔接缺失

当前社会救助工作在整体开展过程中存在政府和民间力量不协调的问题,政府的工作压力较大,民间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例如内地人员到沿海城镇进行务工的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该部分人员要求进行救助,这一现象较为普遍,仅对该类人群开展救助管理工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该类人群而言,需要解决其生活无着的问题。民间社会力量需要将自身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虽然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已经进行了优化改革,并得到良好发展,但民间慈善机构在申请注册方面仍存在程序复杂难度较高等现象,我国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无法高效的配合和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和就业救助机制的发展创新。当前就业救助服务在实际供给过程中无法满足受助者的实际需求,这也是关键问题所在。我国相关政策规定通过贷款补贴等方式进行就业救助工作。这一工作大致将被救助者划分的救助范围之内,没有根据被救助者的实际需求给予针对性帮助,无法保证最终的救助效果。例如在就业培训工作中,基层主要利用街道和社区提供相关服务。通常情况下,针对对象为所有低保家庭以及没有就业的人员对其开展统一培训,但是培训内容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同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受助者的自身意愿,导致最终培训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在职业介绍方面,并没有满足受助者实际需求,多数社区为收入者提供的工作为临时性工作,主要适合年纪较大,能力较低的人群,对于具有就业能力,但缺乏机会的人群来说,无法满足其自身实际需求。针对就业后的劳动关系并没有设置相关人员进行跟踪服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企全面改革,社会中出现了大量失业人员,我国出台了相关就业政策文件进行再就业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就业中,没有在完成作业之后的劳动关系进行跟踪管理,这也导致最终就业救助质量无法有效提高。

2.3 救助信息平台建设缺乏全面性

目前,我国针对就业救助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为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银行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民政部门和社保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但该类平台并没有针对困难人群展开全面的信息共享,民政部门相关人员要想掌握困难人群信息还是要通过较为复杂的程序进行,其他部门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政府并不能对申请人救助人员的银行存款和证券交易的信息展开查询工作,尤其是在外地银行中的存款信息,这也导致我国救助信息平台的利用效率不高。第二,为招聘求职的大众网络平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网络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由于部分人群的文化素质较低,并且对网络操作的熟悉度并不高,因此无法对网络招聘信息展开全面接触。我国内部存在的招聘网站数量虽然较多,但该类型招聘网站缺乏权威性,目前存在的照片网站平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因此也无法对信息网络展开充分利用。

3 经济发展与就业救助机制创新策略

3.1 健全劳动力鉴定机制

针对劳动力鉴定机制不健全,这一问题需从各个方面入手,对劳动力鉴定基础展开优化完善,对我国的基层鉴定机制进行调整,例如在各个市建立劳动能力鉴定组织,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以将此权责下放到县级部门,周围群众能够开展就近鉴定工作,但这一模式在实际实施中存在公平竞争较差,专业人员缺失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将市作为单位,对相关法律法规展开统一管理,提高鉴定工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针对低保申请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如果被鉴定人员拒绝,可以将其作为有劳动能力者进行处理。建立的低保漸退机制,在规定中经过推荐就业上岗,对低保制度进行优化完善,帮助困难的人员摆脱贫穷,避免出现具有劳动能力者不参加社会就业的现象出现。全面落实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优化完善鉴定流程,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最终劳动能力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就业救助机制的创新优化提供条件。

3.2 提高社会与政府部门衔接度

要想进一步提高就业救助机制应用水平,促进我国经济良好发展,需要对社会力量进行充分应用。当前我国民间组织越来越成熟,政府可以针对民间组织展开部分资源整合,提高民间组织应用效率,颁发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民间组织参与到就业救助过程中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单位和个人,通过建立帮扶项目以及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鼓励,给予需要救助的人员享用工作岗位,帮助其进行再就业。其次,针对中小企业建立就业机会,引导企业参与到社会救助工作中,对开展财政补贴以及减免税收等相关扶持政策。最后,在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可以利用社会救助中心中的服务事项进行委托、承包、采购等开展模式,在社会中购买相关服务。例如针对企业中的员工介绍服务中心共同建立工作,在救助站建立联络网点。这种方式能够为遇到临时困难的群众联系相关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自我救助和自我解决,从各个角度出发,为困难群众提供相应的救助和帮助。要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提高受助者就业主动性。一是要完善收入豁免制度,美国联邦政府福利改革法案规定,若家庭接受“贫困家庭临时救助”,每月有 1000美元的就业收入,不会停发政府贫困救助金。我国虽然已有省份规定了相关内容,救助对象实现就业后,一定期限内继续享受救助待遇,但基本都是继续延长三个月的低保资格,这样短期而又缺乏弹性的政策设计难以激发受助者的就业积极性。因此,应该设定具体的豁免限额,收入不超过一定限额的,其收入不会影响其领取的救助待遇。对于收入超过一定限额的,可以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不减少救助金,随着工作的稳定,可以按比例逐渐减少救助金,设置一定百分数的抵扣率,使工作不会与救助完全排斥,逐渐实现自立,摆脱救助依赖。二是实行工作所得退税,即对工作收入进行相应的奖励。

3.3 全面建设救助信息平台

在对救助就业信息平台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全部网络平台中的信息展开资源共享和整合,例如建立一个部门信息自然网络共享系统。在此过程中涉及的权利以及利益需要政府开展顶层设计,优化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保证各个项目救助措施相互之间的衔接协调统一,提高网络信息平台资源共享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社会救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实现信息互动以及资源共享能够为社会救助人员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还能够帮助获助人员减少申请环节,提高最终的救助效率。另外,政府也需要积极鼓励当地建立招聘网站,并且与招聘单位进行沟通合作,为社会就业人群提供岗位服务,加大网上招聘宣传力度以及招聘信息的审核力度,保证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就业群众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求职平台。例如,美国政府在该项工作中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网,以及市场信息网以上网络平台,共同组成就业信息网络,需要进行再就业的人员可以通过该网络搜索全国范围之内的空缺职位,正是由于以上各个网络信息平台的整合,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节省了大量环节的同时,也提高了最终的就业效率。因此,我国在对救助信息平台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美国政府相关措施,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就业市场实际情况建立全面的救助信息平台,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失业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渠道,还能够提高我国社会就业率,进而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通过以上分析也能够看出,我国经济发展与就业救助机制具有紧密联系,只有建立了高效完善的就业救助机制,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相关人员需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市场情况确定今后经济发展和就业救助机制创新主要方向,最终达到促进社会良好发展的目的。

救助部门作为救助服务提供主体,应厘清职责,保证信息互通有无。部门交叉,多头管理是我国行政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容易导致政策衔接不畅、执行效率低的问题。就业救助作为社会救助的子项目,属于民政部门管理的范畴,但是有关就业的职能,又属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因此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既包括上下级之间,也包括横向的部门之间。加快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社区作为最基层的服务组织,可以详细统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未就业者的基本情况,如家庭困难情况、未就业原因(缺乏就业能力、积极性低、缺乏机会等)、就业意向等及时上传到就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定期进行更新,形成完整的就业救助对象信息网;人社部门做好就业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群体分类培训,提升受助者技能;就业服务机构将就业岗位信息汇总,及时向有需求的受助者推荐其适合的岗位。通过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协同有效的就业救助服务体系。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借鉴英国的先进做法,英国将发放津贴的社会福利局和就业服务局合并,组建生活救助与就业救助的协同机构——特别就业中心,实现津贴发放和就业救助一体化。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就业救助职能部门,专门负责管理就业救助事务,借鉴我国成立医保局的做法,将就业救助的相关事务划归到一个部门,可以避免因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而导致的政策效率低的问题。

4 结束语

我国就业救助机制与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也是解决我国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政府和社会力量相互结合,为具有劳动能力,但是就业难度较大的人员给予帮助,为其提供可靠的就业保障。通过这种方式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促进社会良好稳定发展。就业救助机制是当前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的重要阶段,因此就業救助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力度,提高群众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浩淼.困境与出路:“激活”视角下我国就业救助制度透视[J].兰州学刊,2021,4(06):96-110.

[2]陈婕璇.社会政策瞄准机制的国际经验——以德、美、日的就业救助政策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0,4(23):31-32.

[3]王燊成.失业救助制度: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1,18(01):203-224.

[4]戴梦琪.党的领导、社会救助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J].青海党的生活,2020,4(10):25-27.

[5]胡晨.河北省社会救助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0.

[6]杨立雄.“一揽子”打包,还是单项分类推进?——社会救助立法的路径选择[J].社会保障评论,2020,4(02):56-69.

[7]王燊成.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就业公平的挑战及其应对[J].经济体制改革,2020,4(01):182-187.

[8]罗微,师文文.社会救助制度的就业效应:一个文献综述[J].社会保障研究,2019,4(06):100-110.

[9]祝欢,李晴晴,廖汉祥.积极福利理念下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救助探究[J].现代交际,2019,4(24):49-51.

[10]侯斌,慈勤英.社会救助对受助者获得感的影响——基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调查数据的分析[J].调研世界,2019,4(07):23-28.

[11]陈亚琼.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中国就业救助路径选择[D].太原:山西大学,2019.

[12]曹述蓉.美国的工作福利模式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5(04):9-12.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经济发展
大学生个体目标管理机制研究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