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影剂注射时间与速率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血管成像的影响

2022-05-13范秀松袁知东言伟强成官迅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7期
关键词:头颈部管腔造影剂

范秀松,袁知东,冯 飞,言伟强,成官迅(通信作者)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头颈部属于人体重要部位,一旦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多半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因而需及早诊断给予对症治疗[1]。CT血管造影(CTA)指的是通过注射器将造影剂注入患者的血管中,据造影剂的特性观察患者机体中血管结构与病变情况,属于一种新型诊断方式,优势为无创性、图像分辨率高、可清晰显像头颈部的血管病变情况[2]。适当使用碘化造影剂是确保CTA血管成像可清晰显影的关键所在,当前临床造影剂使用中其浓度、总量、注射时间与速率等最佳成像参数方面,均有相关研究。而本次研究着重探究造影剂注射时间与速率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2021年5月期间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科进行头颈部CTA诊断的患者236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118例患者。纳入标准:①均接受CTA诊断;②患者肝肾功能、心功能均正常;③成年患者;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在知情书上署名。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②既往对碘过敏者;③属于头颈部动脉血管堵塞、重度狭窄;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A组中男性65例、女性53例,男女比例1.23:1,年龄31~82 岁,平均(56.52±3.41)岁,体质量指数(BMI)18.5~25.5 kg/m2,平均(22.43±1.56)kg/m2;B组中男性68 例、女性50例,男女比例1.36:1,年龄33~81岁,平均(56.81±3.22)岁,BMI 19~25.5 kg/ m2,平均(22.38±1.47)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准备工作:按照要求监测患者心率、体重等常规指标,并安抚、鼓励患者,以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以求能平稳其心率。静脉穿刺均选择右前臂进行。将体位调整为仰卧位,且头先进,在患者肋弓下、左锁骨下及右锁骨下分别放置电极并固定,顺序连接监护仪上电极线,观察其当前心率等是否要求。指导患者吸气后屏住10 s,屏气时工作人员监测患者心率变化,训练患者呼吸频率等便于一次检查成功。训练完成后指导患舌下含服10 mg硝酸甘油,发挥扩张血管的功效,以求一次成功地完成CTA检查。②扫描方法:患者入院检查前需禁食6 h,预先进行碘过敏试验。诊断设备西门子双源Flash CT,扫描参数为:120 kV、134 mAs、螺距0.6 1.2、层厚0.75 mm、转速0.28 s/r。检查时患者取下头颈部金属物件,患者左手上举过头,右手下垂放置身体右侧,CT纵轴定位光标与患者头部正中线相互重叠,CTA扫描范围是颅底水平到患者气管分叉水平(包含头臂静脉、上腔静脉)[3]。从气管分叉向上扫描至头顶,监测升主动脉。造影剂为碘帕醇,浓度370 mgI/mL,注射均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且从患者右肘静脉注入。两组造影剂注射时间与速率分别为:A组12 s,速率5 mL/ s,注射总量为60 mL;B组8 s,速率及造影剂注射总量据患者体重计算,例如某一患者体重80 kg,注射速率为80×0.8,6.4 mL/s,注射时间为8 s,造影剂注射总量为6.4 mL/s乘以8 s等于51.2 mL。扫描使用峰值监测法,延迟3 s进行连续扫描。数据通过西门子Syngo.via后处理软件或者加菲智慧医疗平台,数坤小天使后处理软件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ⅤR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经由CT室两名阅图经验丰富的影像专家阅片,阅片时医师均不知影像为A组还是B组,给出综合诊断。

1.3 观察指标

(1)比对两组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为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噪声、图像清晰度。采用5分评估法评价,评分标准如下:血管与周围结构对比度高,管腔边缘锐利度高,图像清晰度高,且噪声极小评为5分,上腔静脉完全排空无污染;血管与周围结构对比度较高,管腔边缘锐利度较高,图像清晰度较高,且噪声较小评为4分,上腔静脉完全排空无污染;血管结构边缘稍模糊,管腔边缘锐利度一般,噪声尚可,图像清晰度一般评为3分,上腔静脉完全排空无污染;血管和周围结构对比度低,管腔边缘锐利度低,噪声大,图像不清晰评为2分,上腔静脉完全排空无污染;图像模糊无法分辨,且噪声极大,难以诊断评为1分,上腔静脉完全排空无污染[4-5]。

(2)比对两组图像伪影分级分析结果。评价标准:无:图像中未见伪影;轻:伪影较轻,且伪影重叠区解剖结构显像清晰,对诊断结果无明显影响;中:伪影较明显,其重叠区解剖结构可显像,但轻微影响诊断;重:伪影明显,其重叠区解剖结构显像不清晰,严重影响疾病诊断;严重:伪影严重,其重叠区解剖结构不能显示,图像难以用来诊断疾病[6]。

(3)比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如药物渗出、全身热感、注射部位痛感等。

(4)比较两组辐射剂量。在CTA扫描时记录CT剂量指数(CTDI)、CT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通过DLP评价,公式为ED=DLP×k,其中k=0.014 mSv/mGy·cm。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

B组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图像清晰度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噪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s,分)

表1 两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B组 118 4.36±0.27 4.21±0.17 A组 118 4.25±0.23 4.15±0.13 t 2.457 2.011 P 0.014 0.026组别 例数 噪声 图像清晰度B组 118 4.8±0.13 4.15±0.14 A组 118 4.02±0.11 4.03±0.11 t 1.892 2.445 P 0.065 0.018

2.2 两组图像伪影分级分析结果比较

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P<0.05),图像伪影分级中B组无伪影结果高于A组,而轻伪影、重伪影、严重伪影的结果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图像伪影分级分析结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93%,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辐射剂量比较

A组与B组的辐射剂量指标CTDI、DLP、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辐射剂量比较(±s)

表4 两组辐射剂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CTDI/mGy DLP/(mGy·cm) ED/mSv B组 118 8.05±1.46 300.69±19.14 4.23±0.23 A组 118 7.77±1.82 300.85±18.36 4.21±0.26 t 0.941 1.065 0.825 P 0.365 0.352 0.392

3 讨论

头颈部CTA可有效地评价和判定血管解剖以及病变的部位,属于一种无创性技术,且成像清晰度高,可发现机体中微小型钙化斑块与混合板块,能及时诊断出血管腔与血管壁的细微性变化,便于影像专家准确判断患者头颈部动脉血管管腔的相关参数值[7-8]。但相关文献报道头颈部CTA的血管成像质量受造影剂注射时间与速率等的影响,导致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偏低[9]。

本研究着重分析造影剂注射时间与速率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的影响,造影剂注射总量均为60 mL,其中A组造影剂注射时间为12 s,速率5 mL/s,造影剂注射总量为60 mL;B组造影剂注射时间为8 s,速率及造影剂注射总量据患者体重计算,例如某一患者体重80 kg,注射速率为80×0.8,6.4 mL/s,注射时间为8 s,造影剂注射总量为6.4 mL/s乘以8 s等于51.2 mL,通过分析发现B组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图像清晰度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噪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伪影分级中B组无伪影结果高于A组,而轻伪影、重伪影、严重伪影的结果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93%,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周巧蕊等[10]的研究结果近似,提示加快造影注射速率,控制造影剂注射时间在6~8 s能提升头颈部CTA的图像质量,且加快造影剂注射速率不会加重患者不良反应。相比其他血管,头颈部血管直径较细小,致血流量减少,加之头颈部血管易受不同因素影响导致钙化致使管腔变窄,增加CT评估头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难度,因而在获得清晰图像方面相对困难,因而需严格控制造影剂注射时间与速率[11]。进一步分析两组的辐射剂量,发现A组与B组的辐射剂量指标CTDI、DLP、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两组的辐射剂量相近。通过头颈部CTA诊断血管斑块等的敏感度较高,将注射时间控制在6~8 s利于清晰观察血管斑块的数量、大小、钙化程度、有无累及血管等情况,便于医师准确判断头颈部血管的狭窄程度,且将造影剂时间控制在6~8 s,能有效观察患者头颈部全部的动脉情况,如椎基底动脉系统、双侧锁骨下动脉、颈动脉系统以及大脑动脉等,避免漏诊,且造影剂注射后控制时间与速率能较好地显像血管形态、分布与走形,可明显鉴别血管病变假阳性与假阴性。控制注射速率能抑制显影剂在血管的扩散,降低浓度,保证团注效果,降低造影剂滞留产生的影响,减少残留,提升图像质量[12]。因而在患者采用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诊断头颈部疾病时,影像科工作人员可造影剂的注射时间控制在6~8 s,速率控制在7.5 mL/s,能促成像质量优良,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会增加辐射剂量。

综上所述,患者进行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诊断时将注射时间控制在6~8 s,速率控制在7.5 mL/s,可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头颈部管腔造影剂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冠状动脉CTA检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果
两种干燥设备对管腔器械干燥效果分析
品管圈在降低精细管腔类器械直径≤5mm清洗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
“造影剂肾病”能预防吗
潜伏着的“杀手”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