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国报刊所见《长生殿》文献研究

2022-05-12王嘉怡赵书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长生殿报刊

王嘉怡 赵书妍

摘要:作为清初优秀戏曲,《长生殿》备受学者的重视。晚清民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由于其独特的社会环境等因素,这一时期的《长生殿》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晚清民国报刊中保存的有关《长生殿》的文献资料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包括专论类文献、文学赏析类文献、改编类文献、演出类文献四类。不仅对于探讨《长生殿》的接受史具有重要意义,还为近代报刊文献研究提供了新素材和新视角。

关键词:晚清民国 报刊 《长生殿》 洪昇 接受史

清初洪昇的传奇《长生殿》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描写,反映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社会生活。在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一大批兼具国学基础和西学视野的学者,他们将《长生殿》置于关注焦点之下。胡适先生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和郑振铎先生的《世界文库第一集目录》中都有《长生殿》的身影,可见其备受学者重视。清末民国的学者们以《长生殿》为研究对象,以报刊为媒介,发表了许多考证严谨的学术论著、闲情逸致的文学随笔等。但这些文献并没有得到当今学界的广泛重视,关注者只有寥寥几人。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中,朱锦华的《〈长生殿〉演出史研究》阐述了《长生殿》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以及与各地特色剧种的相互影响,李晓的《二十世纪的〈长生殿〉研究》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研究史有所涉及,同时指出其缺少文学研究的缺陷,但以上二家对报刊等媒介涉及较少。晚清民国报刊中保留有丰富的相关文献,以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为例,已整理编目的有134篇,作者包括梁启超、胡适、郑振铎、吴梅、俞樾、沈祖棻等学术大家,可分为专论类文献、文学赏析类文献、改编类文献、演出类文献四种类型。

一、专论类(一)创作思想探究《长生殿》以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爱情线索展现了家国兴亡,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和劝惩意图。晚清民

国的学者们注意到了洪昇在创作时赋予作品的这种双重意蕴。庞树柏先生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发表如下观点:“虽荒煤断简,实一代亡国信史也。曲本有杂剧传奇之分,传奇以写实事为佳,咏史尤妙。此《桃花扇》与《长生殿》之所以千古也。”吴兴华则认为《长生殿》最重要的不是二人的爱情故事,那只是借用的工具,主要表达的是喜忧的交错,这二者又是此起彼落、变幻无常、无穷无尽的。梁品如从洪昇自序“借天宝遗事”“垂戒来世,意即寓焉”出发,表明其创作目的非专咏唐代之事,认为《长生殿》含有隐射当朝统治者的意味。这些学者都认识到由于李、杨二人爱情的复杂性,《长生殿》在描写二人情感的同时也绘制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但也有部分学者将焦点集中在写情这一方面,抓住了洪昇所说的“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汪静之正是如此,他提出了“感情是诗歌的呼吸”“感情是诗歌最重要的元素”等主张,并将《长生殿》作为例证加以讨论。

(二)故事源流

最早将李、杨爱情故事带入文学园地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洪昇《长生殿》的诞生也受其影响。晚清民国的学者们对此没有太大的争议,不少人分析了《长生殿》与之前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钱进方认为《长生殿》的本事为《长恨歌传》,后者的创作得益于《长恨歌》,而明皇游月宫的剧情可见于《龙城录》《唐逸史》《明皇杂录》和《开元传记》等文献。蒋瑞藻指出:“《长生殿》乃本《长恨歌》,故读《长生殿》者,必读《长恨歌》。《长恨歌》有陈鸿所作《长恨歌传》,读《长恨歌》者,亦须读《长恨歌传》也。”还有学者认为《长生殿》与元人白朴的《梧桐雨》关联甚广。陈竺同认为《梧桐雨》为《长生殿》之母;偶然也指出《长生殿》“以元人曲为蓝本”,所谓“元人曲”即指《梧桐雨》;胡适认为《梧桐雨》在叙事方面相对简洁,但在写情方面不如《长生殿》,尤其后者《弹词》一出借李龟年之口写出兴亡之感,实为动人;俞平伯批评《长生殿》在《梧桐雨》的基础上对于实情不清的地方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如二者都对杨贵妃之死使用虚笔,其原因自然是对此缺少考证难成定论。

(三)人物形象探究

晚清民国时的学者们将评点的核心集中在杨贵妃身上,抒发自己心中所感。对于《长生殿》中女主人公杨贵妃的评价,学者们的态度主要可以分为批判和肯定两类。一些学者仍将杨贵妃定义为祸国妖妃。胡水波虽然将唐明皇定为昏君,但也认为他是由于宠爱杨贵妃才酿成了安史之乱;俞大絪将杨贵妃看作唐玄宗的附庸,认为没有唐玄宗,就绝不会有对杨贵妃的记载;黎明则认为杨贵妃并未对唐玄宗付出真心,她只不过运用种种手段,得到后者的宠爱,从而把持着一切。但也有学者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称赞杨贵妃的优秀品德。赵昂云赞美杨贵妃在“辗转蛾眉马前死”时的刚烈;光绪三十四年(1908)《月月小说》刊登了一篇佚名诗歌,诗中“承恩不及负恩真,只是江山误美人”点出了杨贵妃之死乃是为国捐躯。无独有偶,另一位诗人黄佩莲将杨贵妃的丧命归结于“为护国”。这两首诗都未细写“马嵬之变”,也没有将“马嵬之变”怪罪于杨玉环,体现了在新的社会环境之下,学者们对杨贵妃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也是晚清民国思想进步的表现。

二、文学赏析类

《长生殿》在刚问世时就流传广泛,布满天下,深受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晚清民国时期,《长生殿》依然备受关注,学者们对《长生殿》的赏析也从未停止。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的曲學大师吴梅在分析曲牌押韵时,以《长生殿》中《看袜》等出每支换韵、《陷关》等出有换韵有不换韵,作为小出可以不受曲牌押韵拘束的例证。抱工肯定了《长生殿》不同于往日的“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追求大团圆,奸臣全被杀光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选取唐明皇和杨贵妃这二位宫闱内部、闻之者较少的人物,且全篇叙述不冗长,内容紧凑,是以故事动人。宫崎来城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发表的《论中国之传奇》中赞《长生殿》行文填词之间或用虚笔,或用反笔,或用侧笔,或用闲笔,将忠奸事迹、男女爱情,随手写来,惟妙惟肖。汪倜然认为《长生殿》是明代中后期传奇日趋典雅的明证。此外,陈钟凡赞美《长生殿》描写沉痛,尽情发挥,痛快淋漓。

对于《长生殿》中的经典篇目《弹词》,学者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洪昇将李龟年流落之地由长沙改为南京,这一曲笔加上“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的唱词,一个坚持民族气节的志士形象便跃然纸上。梁启超肯定《弹词》这一出的刺激性,称其比杜甫的《哀江头》、白居易的《长恨歌》还要强上几倍。玉枳也赞李龟年一人的慷慨悲歌足以撑起一整个宏大的场面。除了《弹词》之外,《哭像》也备受学者们关注。病夫就赞:“长生殿哭像一出,如泣如诉,颇足动人。”

由于《长生殿》与白朴的《梧桐雨》有着相同题材,学者们经常将二者进行比较,发掘前者的独特之处。相比于《梧桐雨》,胡适更偏爱《长生殿》。他认为虽然二者同记一事,但相比之下,前者尽管叙事简洁,写情却远不如后者。而郑振铎则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洪昇的《长生殿》以天上的重圆结束全剧,失去了悲剧的意境。而《梧桐雨》则为完美的悲剧,全篇在唐明皇伤于贵妃之死的悲叹声中收局,其中写唐明皇的悲怀甚为着力,使人读完了此剧也为之感伤无已。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晚清民国的不少学者开始用新思路来研读《长生殿》。汪倜之从批评家评论标准的角度肯定了《长生殿》的价值,也对其由于越出了古板的道统范围而被认为是“雕虫小技”感到无奈。郑震将杨玉环成仙、明皇游月宫之事与清教的虚无之说和佛教的解放之说结合起来,赞其写得惟妙惟肖,仿佛真有其事一般。叶鼎洛认为《长生殿》可以算得上是以情感为出发点、内容流畅美妙的浪漫主义作品,很能感动读者。

三、改编类

《长生殿》自问世以来,有不少文人对其进行改编,晚清民国的学者对此多有考证。据蒋瑞藻、孟洁记载,有“蜗寄居士”在《长生殿》的基础上搜集天宝遗事,作《长生殿补阙》,但已失传。“蜗寄居士”为清人唐英的号,他是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吴梅考证俞樾先生在伞寿之时曾作北曲一套,但此曲全仿照《长生殿》中《弹词》一出,且用洪昇之谱。与梅兰芳被誉为“南欧北梅”的欧阳予倩也有新作。他取材于《长恨歌》,新作词藻绮丽风流,大获赞誉。贾璧云曾作《新长生殿》,但遭到秋星的批驳。秋星首先针对“新长生殿”这一题名,指出其俗不可耐,远不及“长生殿”古色古香。后又批判作品篇幅过少,却囊括了天宝十余年的宫中秘史,未免有些荒谬,给人漏洞较多之感。此外,也有学者将《长生殿》改编为小说。程千帆的妻子、格律体新诗先驱诗人之一沈祖棻将《长生殿》中马嵬之变的情节改写为小说《马嵬驿》。她笔下的杨贵妃是以女性的视角回顾与反思历史的产物,深刻地展现了贵妃惊艳的美丽、高傲的性情,体现了贵妃的热情与大胆。王平陵创作的小说《深宫长恨》,将唐明皇比作长生不老的苍松,将杨贵妃比作笼中的画眉鸟,作者以“深宫长恨”为题,展现了《长生殿》中二人爱情的宫廷性。

四、演出类

《长生殿》问世后,就深受文人雅士、梨园艺人的喜爱。《长生殿》全本戏、节本戏的演出从未停歇过,其中全本戏演出在江宁织造曹寅家达到高潮。即使是诞生之初,《长生殿》的演出就得到了皇帝赞赏,于是诸亲王及各部大臣凡有宴会,必演此剧。至晚清民国,《长生殿》的演出仍然观者云集。许多著名演员,如昆曲演员韩世昌、弹词演员沈俭安、杨斌奎和杨振雄父子等都曾参演《长生殿》。但也有人拒绝演出《长生殿》,如范雪君。弹词皇后范雪君本欲出演《长生殿》让自己更受关注,但考虑到此前杨振雄演出的《长生殿》已轰动一时,很可能自己的一番心血白费。且剧本中高潮部分甚少,加上演出成本较高,收入成了最大问题,因此范雪君最终并未拍摄。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对《长生殿》的演出进行评价。1929年天津《大公报》刊载了一篇称赞演出《长生殿》中《絮阁》《惊变》两出的文章。作者首先点出《絮阁》一出低音太多,曲折复甚,十分难唱。但演员们唱功极为纯熟,表情做派亦甚优美。至《惊变》一出,生的唱功较重,由童曼秋唱,甚为熟练。韩世昌之杨贵妃也展现出其仪态千万的一面,作者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有些演出并不是很成功,遭到了学者们的否定。如小隐在观看了欧阳予倩在上海演出的《长生殿》后,指出唐明皇之老生使用露口之须,与传统戴黑三的常态相异,高力士之丑角使用了净的大画面,这虽为改良旧式之处,但二者的冠服并未改动,不免有些不伦。且戏中韩世昌之杨贵妃与秦国虢国夫人的服饰竟相差无几,加上明皇贵妃坐马车时,明皇手执马鞭,台上却并没有马,未免显得有些简陋。因此小隐认为此剧所改,未必为良。少卿评价在兰心剧院公演的木偶戏《长生殿》中提线人手法并不纯熟,以致木人常凌空而行,忽高忽低。如正跪求饶命的杨国忠突然矮了半截,便不再是叩首之状,但同时少卿也称赞主事人创作时思想的新颖,点出此剧采用昆曲精华为主体、兼用话剧分幕布景的方法,且使用最流行的国语作为口白,加上融为一体的多种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显得别具一格。

五、结语

晚清民国报刊是中国近代的特殊产物,独特的社会环境,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有关《长生殿》的研究也别具一格。本事考证方面,《长生殿》与前人之《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等作品的渊源仍为学者们重视;人物形象方面,学者们开始放下压迫女性的思想,注意到杨贵妃刚烈、痴情的优秀品德,女性地位得到提升;文学赏析方面,研究者們有意识地运用西学东渐以来先进的思想,从文学批评、道佛教思想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角度出发解读《长生殿》;改编演出方面,《长生殿》改写本不断问世,剧本演出者们也在旧剧改良之说的影响下积极创新,力图演出匠心独运。

《长生殿》的研究方兴未艾,晚清民国报刊所见《长生殿》接受史文献是一大宝库,可以为当下研究提供素材和新角度。

参考文献:

[1]庞树柏.龙禅室摭谭[J].国粹学报,1908(4):4-6.[2]吴兴华.谈诗的本质——想象力[J].宇宙风(乙刊),1941(48):39-40.

[3]梁品如.长生殿本事发微[J].津逮,1940(1):57-60.

[4]洪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5]汪静之.诗歌与情感[J].文学周报,1928(301-325):43-57.

[6]孟繁树.洪昇及《长生殿》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98.

[7]钱进方.小说丛考二集卷一[J].小说月报,1913(5):45-52.

[8]蒋瑞藻.小说考证卷六[J].东方杂志,1917(12):141-144.

[9]陈竺同.元人戏曲史演进的片面观[J].文学杂志,1931(1):104-113.

[10]偶然.说剧[J].文艺月刊,1929(3):4-5.

[11]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J].新青年,1918(4):4-17.

[12]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J].小说月报,1929(2):34-38.

[13]胡水波.玉碎[J].文艺月刊,1936(1):63-79.

[14]俞大絪.文学里的女性自我表现[J].时与潮文艺,1944(4):42-54.

[15]黎明.旧小说杂话[J].时代日报,1934(3):1.

[16]孔德扬.七月七日长生殿[J].时论(长沙),1947(1):17.

[17]杨斌奎.唐宫之夜[J].罗宾汉,1935(2):1.

[18]赵昂云.杨贵妃与《长生殿》[J].万象,1942(5):15-16.

[19]佚名.读长生殿[J].月月小说,1908(10):186-187.

[20]黄佩莲.九华宫[J].民间文艺,1936(20):38-40.

[21]为容.Château-Thierry通信[J].东方杂志,1928(14):99-109.

[22]吴梅.顾曲麈谈[J].小说月报,1914(11):7.

[23]抱公.《长生殿》之走红[J].东方日报,1948(3):1.

[24]宫崎来城.论中国之传奇[J].月月小说,1908(2):11-20.

[25]汪倜然.文学讲座第二回:批评家的李笠翁[J].矛盾月刊,1934(5):51.

[26]陈钟凡.读什么书[J].读书月刊,1930(2):48-57.

[27]张起南.橐园春灯话[J].小说月报,1916(12):57-60.

[28]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J].改造(上海1919),1922(6):1-28.

[29]玉枳.闲谈播音剧[J].人世间,1947(2—3):50-55.

[30]病夫.哀情小说无限恨向谁说[J].消闲钟,1915(11):1-19.

[31]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J].新青年,1918(4):308-321.

[32]郑振铎.文学大纲[J].小说月报,1926(1):1-36.

[33]汪倜然.论中国文学的新研究[J].读书月刊,1931(2):71-90.

[34]郑震.宗教思想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J].现代文学评论,1931(3):1-14.

[35]叶鼎洛.今后中国艺术形态上应走的途径——浪漫主义[J].黄河(西安),1941(5-6):692-695.

[36]周宏业.论中国文明的特色[J].改造(上海1919),1921(12):81-85.

[37]蒋瑞藻,孟洁.小说考证卷十[J].东方杂志,1919(3):150-160.

[38]吴梅.顾曲麈談[J]小说月报,1915(6):53-58.

[39]佚名.纪《长生殿》[J].戏世界,1936(1):1.

[40]秋星.贾璧云之《新长生殿》[J].民国日报,1919(8).

[41]庄主.沈俭安唱播《长生殿》[J].力报(1937—1945),1939(3):1.

[42]沈祖棻.马嵬驿[J].文艺月刊,1936(6):68-84.

[43]王平陵.深宫长恨[J].中流(上海1948),1948(1):30-33.

[44]垂虹亭长.舞台掌故[J].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2):59-64.

[45]静波.范雪君不拍《长生殿》[J].力报,1948(3):1.

[46]佚名.昨晚春和之《长生殿》[J].大公报(天津),1929(10):1.

[47]小隐.记二本《长生殿》[J].晶报,1921(3):1.

[48]少卿.观木偶戏之“长生殿”[J].海报,1944(3):1.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晚清民国报刊所见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202010357131

作者:王嘉怡,安徽大学文学院2018级在读本科生;赵书妍,安徽大学文学院2018级在读本科生。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长生殿报刊
中国百强报刊
中国百强报刊
百强报刊
长恨歌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从《长生殿》看帝王恋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
洪和《长生殿》研究的世纪回眸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