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行为诱导法在发热患者鼻咽拭子采样中的应用

2022-05-09李冰华吕玉萍李秋丽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诱导法鼻咽核酸

李冰华 吕玉萍 李秋丽

530022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广西南宁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暴发,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使肺、脾、心、肝、肾、脑等全身多器官发生病理改变[1],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不良影响[2]。COVID- 19 疫情期间来发热门诊就诊排查的患者暴增,使排队时间延长。发热患者没确诊前会担心自身感染2019 新型冠状病毒而出现焦虑、恐惧情绪[3-4],周围人群对发热患者的异样眼光、发热门诊严密的防护、鼻咽拭子采样造成疼痛等因素加重其不良心理。核酸检测是COVID-19确诊的病原学证据,但采样时患者鼻咽部黏膜受到异物刺激,容易引发呛咳、反射性疼痛、出血等不适,使患者产生抵触、恐惧心理。针对发热待查患者,有必要采取有效心理干预[5-6],缓解患者的焦虑,减少其对鼻咽拭子采样的恐惧、对抗,去除其心理障碍,采用“讲-演-做”行为诱导法激发患者兴趣,引导患者正确配合采集。本研究探讨对发热患者行鼻咽拭子核酸采样时采用心理干预联合行为诱导法,以此降低其心理、生理应激反应,提升采样依从性及一次采样成功率,降低鼻咽部不适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1年1-9月发热门诊就诊的200例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18~70岁,平均(38.78±10.64)岁;学历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69 例,高中以下学历31 例;体温:37.3~38℃48 例,38.1~40℃52 例。对照组男51 例,女49 例;年龄19~70 岁,平均(39.46±11.75)岁;学历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67例,高中以下学历33例;体温:37.3~38℃50例,38.1~40℃50例。两组患者性别、学历、年龄、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得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批。

纳入标准:①体温≥37.3℃;②采集鼻咽拭子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1];③年龄18~70 岁;④神志清醒,交流无障碍;⑤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自愿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系统疾病;②存在鼻咽部疾病;③存在急危重症。

方法:①对照组实施常规采样流程及心理干预:就诊初期做核酸采样前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由护士主动与发热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其倾诉,了解其心理状况及不良情绪产生原因,对患者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COVID-19 知识,以亲身经历告知患者,发热门诊医生、护士需每周进行鼻咽拭子采样复查均无问题,增强患者信心,转移其注意力。核酸采样前向患者讲解采集鼻咽拭子流程、注意事项,让患者坐在背靠式座椅,嘱患者保持放松状态,头部后仰70°。护士左手托住患者头顶部帮助其固定,右手将一次性采样器顺着鼻道弧形轻柔地伸入患者鼻腔,插入深度约鼻尖到耳垂长度的一半,有碰壁触感时,于后鼻咽部停留15~30 s,旋转拭子3~5次进行采样[7]。发热患者等待核酸检测结果期间留院观察,待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离院前患者填写SAS量表。②观察组在常规采样及心理干预基础上实施行为诱导法:观察组除了执行常规采样护理及心理干预,同时在就诊初期及核酸采样前加强与患者思想沟通后实施行为诱导法。给予患者积极答疑解惑,解除患者对鼻咽拭子采样造成疼痛、局部损伤的顾虑,承诺患者只要正确配合,可极大降低疼痛不适及提高采样成功率。根据患者认知水平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采样过程及配合要点,并给患者示范如何头后仰及深呼吸,采样过程中保持身体不动。告知患者采集过程因采样器的使用可能会使鼻咽不适,此情况为正常现象,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告知患者只要配合深呼吸、充分放松情绪,就能转移注意力,减轻不适。嘱咐患者反复练习深呼吸、放松,采集过程重点注意保持此种状态,利于减轻紧张、焦虑情绪[8]。患者进行深吸气,使气道扩张、情绪放松,待患者适应后将采样器与面部垂直角度伸入患者鼻孔,于后鼻咽部采集鼻咽拭子。

观察指标:①对采集鼻咽拭子过程中疼痛、呛咳、出血等鼻咽部不适发生率及一次采样成功率进行对比。鼻咽部不适发生率=(疼痛例数+呛咳例数+出血例数)/总例数×100%。一次采样成功率=一次采样成功例数/总例数×100%。②采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自制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采集鼻咽拭子过程依从情况,量表共50 分,≥45 分为优,35~44 分良,<35分为差。采集过程依从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③分别于鼻咽拭子采集前、离院前采用SAS量表对患者焦虑、害怕、惊恐、疼痛等20个项目进行测评;评分分4级,得分相加为总分,再乘以1.25得标准分;SAS≥50分为焦虑,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9]。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鼻咽部不适发生率及一次采样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鼻咽部不适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一次采样成功率(93.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鼻咽部不适发生率及一次采样成功率比较[n(%)]

两组患者依从情况比较:观察组采集过程依从优良率(9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依从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SAS 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分组n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10059.84±3.1742.40±3.16*对照组10059.92±3.1352.42±3.13*t 0.19622.543 P 0.844<0.01

讨 论

行为诱导法是指导者采用“讲-演-做”方式引导患者行为,使其充分做好心理、生理准备,提升配合检查依从性与积极性,进而使受检者按照要求顺利完成检查,对消除患者焦虑及恐惧、营造良好轻松的诊疗环境具有积极作用[10]。本研究对发热患者鼻咽拭子采集过程采用心理干预联合行为诱导法,影响患者情绪、行为,进而保障采样顺利进行。

患者对疾病及鼻咽拭子采样不了解、不会配合及抗拒抵触必会影响一次采样成功率及患者舒适度。传统的鼻咽拭子采样流程并未解决患者对采样过程的陌生、恐惧心理,使一次采样经常失败,并造成采样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鼻咽部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采样成功率、采集过程依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心理干预行为诱导法可提升患者鼻咽拭子采集过程依从性及一次采样成功率,减少鼻咽部不适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与解决了患者对采样的认知错误、不会配合操作、过度担心疼痛有关。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联合行为诱导法,通过“讲-演-做”方式,引导患者最终在放松状态下正确配合操作,顺利完成采样,有效减少其采样时鼻咽反射敏感性,缓解鼻咽部不适,提升一次采样成功率。

由于多数患者对鼻咽拭子采样及检测结果有恐惧担忧心理,所以极易出现应激反应[5-6],甚至抵触检测,影响诊断。本研究发现,行为诱导法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心理干预行为诱导法可改善患者负性心理,通过提高采样成功率、减轻疼痛改善了患者身心状态。护理人员通过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及导致采样失败原因,实施心理干预行为诱导产生积极影响,减轻患者恐惧情绪,减轻采样不适而成功采样。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行为诱导法应用于发热患者鼻咽拭子采集过程,可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降低鼻咽部不适发生率,提高鼻咽拭子采集过程依从性及一次采集成功率,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诱导法鼻咽核酸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
诱导法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Ⅲ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手术策略
益气解毒方对癌前病变鼻咽黏膜超微病理组织的逆转效应